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專題 > “十百千萬”掛鎮聯村作家作品 > 散文
盧艷 | 紅嶺村散記
更新時間:2025-06-30 作者:盧艷來源:廣東作家網
十多年前的某天上午,風和日麗。因為生計所迫,我們搭乘開平義祠車站的始發長途巴士去沙塘鎮。沙塘,原名長沙塘,顧名思義,就是沙多的水塘。一條鎮海河貫穿小鎮,逢到雨季,大量的泥沙被沖積至岸,就形成蜿蜒流長的沙河地帶,河中育滿了肥美的沙蜆。
我們乘坐的小巴在塵土飛揚的土路上呼嘯駛過,兩旁錯落低矮的屋舍便如潮水般向后退去。正當我們為司機的狂野超速捏一把汗時,小巴突然來了一個急剎車……車還沒停穩當,門口就閃入來幾個肩挑雞籠上了年紀的阿姆。車內擁擠嘈雜,乘客隨車晃蕩,籠子里的雞在悶熱陌生的車廂內伸出頸項相互咯咯大叫,引得人們歡笑不已。于是車子就在司機的莽撞和游刃有余的炫技間走走停停,向前奔去。通往鎮上的道路旁村多人雜,再加上墟日里交通繁忙,于是就有著大批穿著短袖夏衣的摩托車主在車流與人流之間來回穿梭找近路,看上去險象環生。
好不容易,我們來到了鎮子的集市上,這里就顯得更加熱鬧和混亂無序了。市場到處都是賣柑橘的、賣甘蔗的、賣衣服和賣煙絲竹水筒的。有人把貨物故意攤在地上霸占位置,擔著瓜果蔬菜的村民和小販則在集市上來回穿梭,潮熱的空氣中響起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雞現場宰殺,魚殺了去鱗,籮筐上擺放的各種蔬果格外新鮮。三五間大排檔同時開在集市的邊上,食客圍坐餐臺前,在強烈的日光照射下淡定放下手中新買的農具,淡定在洗手盅繞著圈兒用滾水沖洗茶杯,淡定望著隨手撒落的茶渣混雜著一地雞毛和腥臭的魚腸水流淌過去。
故地重游,今年國慶長假后的第二天清晨,我們再次驅車從開平市最繁華的商業區東匯城經過去往沙塘鎮紅嶺村,行程十五公里左右,用時大約十九分鐘。我坐在副駕駛座上神清氣爽,目光所到之處皆是綠樹蓊郁,鮮花盛開,省道筆直寬闊,行車有序。深秋的美麗絲木棉正熱烈地怒放,它們歡天喜地地開著,明媚動人地開著。淡紫的、玫紅的、粉白的花朵隨風蕩漾,如云霞般嬌艷。道路的不遠處,與它們爭輝相映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現代化高樓大廈。
我們一路向北走開平大道,再向西轉杜澄大道,沿著804鄉道兜兜轉轉很快來到目的地。紅嶺村很大,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它位于平市沙塘鎮的西南面,整個轄區的占地面積約3.9平方公里。紅嶺村有耕地一千畝,山林兩千四百多畝,外加柑橘林七百五十畝。紅嶺下轄兩個自然村:蟹嶺村和眉山村,蟹嶺村因狀如螃蟹而得名。兩條村的村民大約有一千四百多人,黨員四十人,是名副其實的黨建村。這些年來,村民在黨員干部的帶動引領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不斷完善居住環境和改善經濟條件的情況下,他們積極探索農村管理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提升農村治理,改善村民生活”的新鄉村治理途徑。
一進村,紅嶺黨群服務樓和村民衛生站就醒目的映入眼簾。黨群服務中心的正前方視野開闊,是一大片曠亮的場地,場上鮮花搖曳,樹木郁郁蒼蒼。它的旁邊有一個籃球場,前面是一方美麗的魚塘。魚塘的四周圍了安全欄桿,水面清凈,波瀾不興。魚塘邊的空地上種了很多蔬菜,村民們正忙著打理。此時極目遠眺,村外有山,置身于靜謐的山水間,一時間遠山如黛,平野如畫,田園格外詩意。
當我們走進黨群服務中心說明采風來意后,村支部書記勞北漢熱情接待了我們,陪同我們走近村莊,并向我們詳細地介紹起紅嶺村的基本情況來。
黨群服務中心的右側有一條環村小路,整潔而幽靜。勞書記一邊走一邊自豪地指著綠樹掩映下的平房告訴我們這些都是雜物房,是村民們用來堆放柴草和農具等雜物的?!霸谵r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村子沒整改前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特別差,村里的雞鴨鵝和豬牛羊都是散養的。晴天不用說了,雞糞和各種生活垃圾最容易招蚊蠅;到了雨天,道路泥濘,動物屎尿肆意橫流臭不可聞,極大地影響了村民的生活品質。為了徹底改變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于是村黨支部書記帶頭發動黨員和群眾自發籌集資金改造村莊,建起城市化般的雜物房和村民集中養殖區。”說著,勞書記把手指向道路的右側。只見眼前竹林深幽青翠,龍眼和荔枝樹粗壯高大,綠影婆娑,環村小路的外側被屏障物嚴密圍了起來,原來這里就是村民的家禽集中圈養區。推開一扇虛掩的小門,我們拾級而下,這才發現圈養區環水而建,里面不但飼養家禽,還種了碩果累累的木瓜。我們的拜訪突如其來,頓時打破了碧波青云靜,驚擾了白鷺忽如飛。
“治理農村環境這一塊兒我們確實下了很大功夫。為了愛護環境,有效幫助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實行‘門前三包’的積分考評激勵模式。只要村民們考評達標,就可以獲得積分并能換取牙膏、紙巾和洗潔精等生活用品。物品雖然不是很貴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家保護環境愛惜家園的積極性?!?/span>
“村莊的治理維護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智慧,離不開村民的積極參與,同樣也離不開錢,但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靠什么?”面對我的疑問,勞書記坦誠地回答道:“我們有石場、磚廠、氣體廠,還有一部分水泥攪拌廠的股份和對外承包出的七百五十畝柑橘農場田。農場里專門種植了茶枝柑和沃柑。村民們除了每年有租金分紅外,還能足不出村在工廠和農場里打工,每個月有著兩三千元的額外收入?!?/span>
“此外,為了做好統籌規劃,我們在村子里設置了直達市區的公共汽車站點,安裝了路燈和監視系統,打造了‘四好農村路’,改造了公共衛生間等等。下一步,我們準備把舊小學改造后重新盤活,引進產業為村集體增收。”
一路上,勞書記在介紹村莊的同時不停地和來往的村民們打招呼,看得出來,大家對他都非常信賴。一個阿姆喊住了他,他停下腳步,然后為不知換什么工作而苦惱的阿姆支招。“承包出去的柑橘農場正需要人手,我抽空幫你問問?!?/span>
“農村生活單調且瑣事繁多,有能力的人大多離開了村莊。那么,支撐你堅守農村為村民服務的信念是什么?”望著眼前這個中等身材的淳樸漢子,我好奇地問。
“沒什么啊,我出生在這,祖輩在這,我的根在這里?!?/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