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專題 > “十百千萬”掛鎮聯村作家作品 > 散文
薛偉雄 | 鄉村采風記
更新時間:2025-06-25 作者:薛偉雄來源:廣東作家網
到西葛打卡
西葛海灘紅火起來了,吸引著無數游人目光。前些天,我隨著茂名濱海作協采風團到此打卡。
這個海灘位于濱海新區西部的一個海灣,過去由于交通閉塞,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如今隨著沿海觀光公路開通,聰明智慧的西葛人,借著“百千萬工程”實施之機,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將其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我們來到西葛驛站,走下車來,海風親吻著臉龐,陽光灑落海面,靠岸波濤輕柔地拍著沙灘,奏出優美柔情樂章,我不由自主地展開雙臂,向著大海高喊:西葛的海啊一一我來了!
這里的海灘寬闊、潔凈、雪白、柔軟,呈現一片銀色。海灘與陸地接壤處還有一條延綿數十里的木麻黃林帶。風吹樹梢,活像一條綠色彩帶在擺動,使沙灘與林帶的搭配,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西葛海灘的美,還在于這里是水東灣出???,過往船只出入頻繁。當你看著輪船劈波斬浪,海鷗們在上空歡快地飛翔,加上漁人趕海,小船隨著海浪時高時低,一起一落,而淺處灘涂白鷺覓食等等,那情那景,就像一幅人間煙火氣立體畫擺在眼前,讓人嘆絕。
站在海灘放眼遠望,浩瀚南海,無邊無際,天藍藍,海藍藍,海天一色,猶如一幅掛在天邊的畫簾,讓人將心放飛,仿佛感到眼前世界無比的寬大。
當我們飽覽海灘風光后,陪同我們的西葛村書記李元俊,帶我來到西葛驛站歇腳,他說起西葛村的前世今生。西葛是半農半漁的地方,靠傳統耕種是難以養家糊口,漁業生產近些年也隨著海資源減退而減退,因此我們西葛村被定為省貧困村。幸好沿海觀光公路開通,加上前些年省委做出“百千萬工程”決策。我們抓住了這一機遇,通過內聯外引,籌資建起西葛驛站,將其打造成旅游觀光點,以此解決民生出路問題。
當天雖然艷陽高照,溫度高達35攝氏度,人們還是絡繹不絕,海灘上人頭攢動,我脫口而出:這里夠熱鬧了。李書記接著說:白天還不如晚上熱鬧,當你晚上來到這里,又是一種畫面。觀光公路與水東灣燈光及海上漁火交織在一起,呈現出美輪美奐夜景時,那才叫靚!夜幕降臨,這里沙灘上擺滿了攤檔,人間煙火氣滿滿,各色小吃、美食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讓人在享受美景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美味的樂趣。既飽眼福,又飽肚子,可謂兩全其美。
李書記還說,為了推動旅游業發展,他們還著力打造村里生態環境。搞好配套設施,擦亮文旅雙名片。
之后,我們跟著李書記腳步來到了掩映在樹叢中的西葛村。在村里轉圈,我們仿佛走進了城市園林,這里民居樓房林立,綠化帶環繞,村道全部實現硬底化,寬闊而平坦,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空心地帶,花圃取代。優美的生態環境把西葛村打扮的人見人愛。村中建沒都是圍繞著打造文旅雙名片而進行,一間間靚麗民宿拔地而起,電商產業應時而生,這些都為西葛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走出西葛村,我心在想,西葛能有如此蝶變,野雞變鳳凰,靠的是西葛人智慧,靠的是百千萬工程助力,西葛未來可期!
走進白蕉
白蕉是電城鎮的一個村委會,與千年古港博賀共享一灣海水。這個村委會含有西墩、鹽灶、興平山等村子。這里每一條村子,都有著傳奇歷史故事。正是“百千萬工程”把這些藏著故事和歷史挖掘出來,讓其重放光彩。讓都市繁華在這里復制,讓民生奔向小康。
在白蕉的每一條村子,我都聞到歷史的氣息。白蕉村書記陳雄亮說:我們實施百千萬工程,讓傳統與現代相碰撞,擦出火花,把我們白蕉前程點亮。將其打造成宜居宜業,美麗富饒的典型新農村。
白蕉有著很長的海岸線,淺水灘涂遼闊。白蕉人就憑著這得天獨厚條件,念活海中經。在這里不但開發起萬畝蠔田,而且植下大片紅樹林。
來到白蕉,剛好是退潮期,站在村邊,放眼海灣,映入眼簾的是:紅樹林與蠔田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它們與碧水藍天、鷺影、村莊,造就了白蕉新時代美。
蠔田,做為生蠔養殖區域,對水質要求較高。因此,白蕉人在放石養蠔同時,植種了大片紅樹林,這既能凈化海水空氣,又為生蠔養殖提供了微生物環境和天然飼料。
可見白蕉人在發展產業時,不忘記打造美的生態環境。
走進西墩,我們又見到一個濕地公園建設在全面敷開。而西墩村口至白蕉人工河堤,又植下一片黃花風鈴樹木,目前該片林子,長勢喜人,待來年樹高花開,一黃一綠點綴人間,又是一幅風景,給白蕉增姿添彩。
走在白蕉,途看各村,都在大張旗鼓的開展村道硬底化和排污工程建設。而各村房前屋后都種下花草樹木,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新農村景象都閃耀著美的光影。
白蕉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新農村同時,也沒有忘記把歷史文化傳承。
西墩鹽灶,是古時海鹽生產和儲存策源地,有著古鹽道的厚重感。興平山頂是明代神電衛設置的炮臺遺址,而興平山腳下的海灘,也是廣東南路打響抗日第一槍和地方。面對這些被歲月風塵淹沒的人文歷史,陳書記說:“我們要把這些厚重的人文歷史傳承,講好歷史故事,挖掘身邊資源,予以開發成旅游點,讓歷史與現代同放光彩,助力村經濟發展。”
因勢利導,推動產業轉型,也體現出白蕉人開拓精神。白蕉與千年古港博賀共享一灣海水,隨著沿海公路開通,一港兩岸人民不再水隔天涯,然而也給當年擺渡為生的擺渡人,帶來新的挑戰。為此,陳雄亮書記胸有成竹,制定新措施,擬將原渡船改為小游艇,建立環港游船隊,推動產業轉型,解決民生出路。
白蕉之行,我深有體會,是百千萬工程助力白蕉發展。是白蕉村委會班子敢為人先,勇立潮頭,心系百姓,讓白蕉在發展中流光溢彩!
濱海鄉村之行,雖然是走馬觀花,卻讓我切實感到西葛與白蕉都享受著“百千萬工程”帶來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