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當文藝的種子撒向鄉村振興的田野 ——從徐聞鄉村詩歌會《海邊的湯顯祖》說開去
更新時間:2025-06-23 作者:鄭克芬來源:南方+
六月的徐聞,夕陽把大陸最南端角尾鄉的海面染成了金紅色。樹下咖啡店前,省作協黨組書記向欣和村民們一起坐在小椅凳上,海風裹著黃禮孩的詩句在人群里打轉。現場沒有紅毯,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任由豆大的汗珠從臉頰流下,任由調皮蚊子偶爾叮咬,只有一把印有本土詩歌的折扇,以及咖啡香中混雜著苞西鹽田漁港的咸腥味……這一場名叫“海邊的湯顯祖”的詩歌音樂會,很像四百年前湯顯祖在徐聞貴生書院講學的場景,似乎,文藝的種子,都是在最樸實的土壤里,開出最動人的花。
向欣書記等一行,卷著褲腿和漁民們愉快地聊著家常、聆聽著漁港動聽的故事。據說,這個漁村20多年來本省作協的當家人還是第一次親臨指導并“送戲下鄉”。據說,這種“泥土味”的文藝工作方式,正是廣東推進“文藝惠民”最生動的注腳。在省作協的班子看來,文藝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金絲雀,而是應該像雷州半島的仙人掌,在鄉村振興的石頭縫里也要也能扎根生長。
話說湛江的本土文藝工作者,紅土地上出生,海濤聲中長大,他們應該最懂“從泥土里長出來的藝術”意味著什么?譬如吳川的泥塑藝人捏了半輩子陶土,手指關節粗得像老樹根;雷州姑娘陳小麗的雷歌唱腔里,能聽出她跟著祖母趕海時練就的肺活量;徐聞的鹽田邊上,老漁民隨口哼出的調子,比專業作曲家的作品更有海的味道。這些,帶著咸腥味的藝術,正悄然地在鄉村振興及“百千萬工程”中煥發著新生。如遂溪龍灣醒獅隊成了鄉村旅游的活招牌;雷州石狗雕塑走進了民宿的庭院設計;就連南極村隨地可見的珊瑚礁,當下都變成了詩人們筆下津津樂道的意象。
在數字時代的鄉村,文藝惠民還有更鮮活的打開方式。抖音上,雷州方言主播“三妹”用rap唱賣農產品,那直播間的觀眾比縣里電影院的人還多;徐聞網紅“菠蘿大叔”把田間勞作感受編成順口溜,帶活著整個菠蘿產業帶發展;再如南極村這場即興詩歌會,也被村民楊伯用手機直播,收獲了上萬的點贊。向欣書記說了:“文藝惠民不是送戲下鄉這么簡單,而是要讓老百姓自己成為舞臺的主角。”在座談會上,向書記還講到:“當前,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姿態,開創海闊天空的成效和境界,不斷譜寫文學粵軍再出發的新業績新傳奇。”如今在湛江,漁民詩人、村姑主播、果農歌手層出不窮,他們或許不懂什么高深的文藝理論,但是他們的作品帶著露水、沾著泥土,而也最能感動老百姓的心窩子。
文化振興的關鍵,在于找到傳統與現代的接榫點。暢想一下:如在徐聞,湯顯祖的貴生書院遺址旁建起了數字文化站,老人們在這里學用智能手機傳唱雷歌;在雷州,古老的石狗圖騰變成了文創店的潮流T恤;在吳川,飄色藝術融入了動漫元素,成了年輕人追捧的“國潮”。這些探索與實踐證明,鄉土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而是可以不斷生長的活態傳承。就像省文藝惠民調研組說的:“我們要做的,是給老樹嫁接新枝,讓傳統的根系長出當代的綠葉。”
幕色四合的時分,詩歌會也接近尾聲。在最后漂流瓶送放的環節,坐在沙灘上的漁民老林突然站了起來,他用雷州話爽朗地唱起了本土方言經典《雨仔落泱泱》,那沙啞的嗓音伴帶著海浪的節奏……村民們都鼓掌笑贊,那掌聲、那笑聲,驚飛了咖啡店屋檐下的麻雀。這場景讓人想起湯顯祖《牡丹亭》里的句子:“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確實,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正是這些帶著體溫、冒著熱氣的文藝實踐,讓我們看到了文化振興最本真的模樣。它不僅是文件里的鉛字,而是清晨碼頭邊即興的雷歌對唱;是世界愛情角等網紅打卡地里不經意間邂逅的詩句;也是老百姓茶余飯后自然流淌的文化自信。
當文藝真正扎根鄉土,就會像雷州半島的仙人掌花,在最貧瘠的沙地里,也能綻放著驚人的美麗!從省作協大咖們到徐聞卷起褲腿走進小漁村、走進陷腳沙地的那一刻起,“文藝惠民”就不再是工作報告里的術語,而變成了南極村海邊的詩歌、變成了農民直播間里的笑聲、變成了鄉村振興路上最動人的風景線。而在這片紅土地上,我們期待著文藝的種子正在長成參天大樹,而樹陰下乘涼的,終將還會是千千萬萬普通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