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謝蓮秀 | 解讀江河與民俗蘊含的文學密碼
更新時間:2025-06-11 作者:謝蓮秀來源:文藝報
對身邊這條江河生發好奇,始于十多年前,那時所供職的東莞文聯剛喬遷至東江之畔,徜徉江畔成為日常。不舍晝夜的汩汩東江,似乎懷揣著某種使命,夾帶著源頭、沿流的各種氣息奔騰而來,令人感慨山川悠遠、江河亙古的神秘力量。時日漸長,發現每天略約辰時之際,江水便滾滾漫涌著往回逆流,因季節或時段不同,水勢時而浩蕩,時而舒緩,而每到下午三四點,倒灌的江水又奔涌著順流而下,讓我一時對上游和下游有些恍惚。
自此,我便開始了對東江的探尋。原來地處東江下游的嶺南東莞,因地理位置鄰近入海口,有著特殊的潮汐現象,且每月有大小潮之分,如此,亙古往復。而東莞水鄉的諸多傳統民俗,比如每年的扒龍舟,乃至起龍、藏龍的時辰,賽龍舟的特定時日,甚至有一年水鄉龍舟的“走失”與“回歸”等,都與此現象緊密相關。也由此,我愈加覺得東江的古老與神奇。
古老的江河,孕育了深厚的歷史與文明。東江承載著源自中原的文明,目睹過南越王趙佗率領百萬部隊,旌旗列列,在嶺南開啟了“和輯百越”;東江是跨越贛粵兩省的大動脈,成為串起上游客家民系和下游嶺南廣府民系的臍帶,形成了該流域獨特的文化與民俗。
當知曉循著東江溯源而上,綿延千里,跨越贛粵兩省四五個城市的東江源頭,就在家鄉贛州的尋烏、安遠、定南一帶區域時,內心有種難以按捺的驚喜——那時剛來嶺南不久,置身于陌生的城市,終于找到了與家鄉相關聯的物事,且是一條如此浩蕩的大江河,這讓內心有了一條緊密相系的溫暖紐帶。
創作《東江謠》既是一種身份的轉場,也是對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態的一次探尋。從贛南原鄉的文化記憶,轉到嶺南的場域上來,且與原有的認知有著緊密關聯,比如這條江流,比如客家文化。同時,與生長于東莞的兒童文學作家香杰新老師聯手創作,提升了對本土民俗文化和環保生態主題的駕馭能力。2017年的盛夏,我們兩人開始著手構思綱要,并采訪東莞的歷史文化學者、水鄉傳統手工藝傳人等,摸索作品內在的肌理與脈絡。
綿延粵贛一千多里的古老東江,孕育了豐厚的文化與文明,龍舟文化便是之一。在南方,幾乎有大江河的地方,就有劃龍舟的習俗,龍舟成為他們的精神圖騰。如何將這樣一條大江河,與嶺南水鄉的發展變遷相關聯?如何讓孩子們在感受改革開放的時代巨變時,除了林立的高樓和騰飛的經濟之外,能對傳統和民俗,對生態和自然,能有較深的感悟和記憶?怎樣寫一部能觸動他們內心的作品?這些思路縈繞于腦海。于是在跨度極大的東江流域,尤其是源頭、沿流以及下游水鄉村落中,我們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采訪與發掘。日積月累,暑往寒來,在經年的不斷踩點、發掘、跟蹤之后,焦點才漸漸明晰凸顯出來。
東莞水鄉傳統龍舟老手藝人的出現,將龐雜紛繁的素材照亮。采訪發掘到祺叔公的原型祺叔、潘伯公的原型康叔這些人物,我內心興奮不已,感覺作品頓時有了生機,如同魔術師吹出的那口氣,讓捏了許久的泥人頓時活了。而這些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手藝人,默默地守護著不起眼的村落。還有一批年輕人,之所以立志投身環保行業,正是從小看著身邊清凌凌的東江水,慢慢變得有些渾濁,最后又終于恢復清澈。
東江是寬廣的,也是包容的;東江是博大的,也是隱忍的。它滋養著贛粵兩省四五個城市的數千萬子民,使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相融共融、交相輝映。循著東江這條大根系,前后歷時三年余,創作《東江謠》最深切的啟悟就是,通過對古老的東江人文、自然生態、龍舟民俗等的深入解讀,找到了蘊含其中的文學密碼,獲得了創作的靈感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