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銜夏 | 把握“新大眾文藝”本質推動文藝繁榮發展
更新時間:2025-06-05 作者:李銜夏來源:清遠日報
近年來,隨著王計兵、范雨素、胡安焉、王瑛等等一大批素人寫作者橫空出世并破圈,“新大眾文藝”正形成星火燎原之勢,日益成為文壇乃至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文藝現象。“新大眾文藝”此一概念也有待研究與界定。
“新大眾文藝”首先是一種堅持人民立場的文藝。過去,文藝界過分強調技術、理論、思想,使得文藝作品越來越高高在上、自娛自樂,離人民群眾越來越遠。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發展趨于頂流,普羅大眾有了更多自我發聲、自我展示的機會和平臺,作品不再受命于某些所謂的權威圈子,“新大眾文藝”應運而生,一種由人民之筆寫人民之心的文藝模式一下子就走進了平常百姓家,同時也登上了高雅廟堂。
“新大眾文藝”不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毛澤東同志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指出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而創作的,應該努力于普及。因此,“新大眾文藝”是一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以前,它也曾以平民文藝、打工文藝、底層文藝、民間文藝、通俗文藝、草根文藝等不同階段的名義逐步成長發展。人人有權利參與、人人有能力參與,是“新大眾文藝”的突出表現,這從本質上與中國封建王朝文藝區別開來了,過去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既無法參與文藝創作,也不是傳播的主要受眾。“新大眾文藝”其實是追根溯源到了《詩經》,“風”最早指的就是民間歌謠,它是排在“雅”和“頌”前面的。
“新大眾文藝”作為去中心化的文藝趨勢,將是清遠文藝異軍突起的重大機遇。但要發展好“新大眾文藝”并不容易,先得深刻把握住“新大眾文藝”的本質特點。
第一是“新”。“新大眾文藝”既與舊時期不同階段的形式一脈相承,又必然要體現新的發展。它誕生于新媒體時代,首先在傳播途徑和方式上就要遵循新路,又因為創作主體與受眾的不同,也要求其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變化,不能新瓶裝老酒,僅僅是換一種媒介來書寫舊的內容。現在一些打著“新大眾文藝”旗號的創作,實則是讓素人按照舊體制、舊標準、舊模式寫出跟過去習慣的文藝差不多的作品,沒有從根子上、骨子里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就不過是一種偽命題。
第二是“大眾”。這個詞強調的是廣度,提倡接近于全民的文藝創作概念。現在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或者平臺,推出所謂的“新大眾文藝”文藝家,其實是具有某種特定社會身份的早已在文藝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專業而業余”的人員,多少是帶有一定欺騙受眾的意味。毛澤東同志指出文藝的服務形式應該是普及,那么真正的“新大眾文藝”應該是有耐心有方法有胸懷地發現和培養廣大群眾中的文藝小白,讓零基礎零經驗的人擁有文藝創作能力并且創作出不亞于專業文藝家水平的作品。
第三是“文藝”。既然是“文藝”,就必須遵循文藝的創作與發展規律。不是收集一批素人的文藝作品,不看質量水平,就成了“新大眾文藝”。“新大眾文藝”要得到長遠發展,必須寫得好,這個“好”的標準不一定是過去的所謂專業衡量,但必須符合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的美好向往,要能走進人民群眾的內心,感動群眾、震撼群眾、塑造群眾。文藝是培根鑄魂的事業,要有以文化人、美化人心、導人向善的力量。只有著眼永恒,提高標準,保障質量,才能推動“新大眾文藝”深入人心、啟迪民智,獲得人民群眾持續不斷認可與欣賞,更長久地走好走穩走下去。
綜上,“新大眾文藝”有其過去的源頭、當下的意義、未來的使命,文藝組織者和創作者必須深刻認識“新大眾文藝”的昨天、今天、明天,才能精準把握這一理念所倡導的真正價值,推出最真實、最強大、最鮮活的“新大眾文藝”人才與作品,為時代寫下精彩一筆,為永恒留下光輝印記。
(作者系清遠市作家協會主席、《飛霞》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