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非遺傳承面面觀——以《手上春秋——中國手藝》為例”主題講座舉辦成功
更新時間:2025-06-04 來源: 廣州理工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
5月29日下午,廣州理工學院白云校區3號報告廳內座無虛席,一場以 “非遺傳承面面觀——以《手上春秋——中國手藝》” 為主題的講座在此舉辦。講座由科研管理部和人文與教育學院聯合主辦,講座邀請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作家南翔擔任主講人,人文與教育學院陳南先副院長擔任主持。出席本次講座的還有科研管理部崔懷林部長、呂學勇老師、人文與教育學院陳群老師、昌中信老師、張方鴻煜老師。
南翔介紹了非遺的五大類型以及中國的代表性非遺項目,回顧了他的經歷,特別提到希望他的學生能夠多花時間行萬里路,多做一些田野調查。南翔認為,這樣的實踐經歷對學生的成長和自身的積累至關重要,能夠讓他們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南翔通過問答的方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大家思考,在場的學生們踴躍回答,現場氛圍非?;钴S。借著這些問題,南翔介紹他創作的《手上春秋——中國手藝》,將書中所記錄的眾多手藝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如木匠、藥師、制茶師、壯族女紅傳人、撈紙工、鐵板浮雕師等,生動展現了各類傳統手藝的精湛技藝與獨特魅力,使聽眾們深刻感受到每一位手藝人背后所蘊含的堅守、匠心與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仿佛將大家帶入了那些隱藏在街巷閭里的手藝世界,親眼目睹手藝人們的專注與執著。
南翔深入淺出地引導大家認知和感受工匠精神。他指出,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對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它體現在手藝人們一絲不茍的態度上,每一個細節的精心打磨,每一次技藝的反復錘煉,都是對完美的不懈追求。而且這種精神還是一種傳承,他在傳統工匠和當代工匠中留了一條精度,一道源流線,一個傳承。他們的品格,精益求精,堅韌不拔,只能用很美的散文才能照亮這美麗的靈魂永遠不滅。
在互動交流環節,陳文良同學提問:“我看過您的小說,知道您提出的三個創作理念,我想了解您對于小說中體現的真實是如何理解的?”南翔回答,好的作品有三個信息量,一是豐富的生活信息量,二是深刻的思想信息量,三是創新的審美信息量。他認為人生閱歷很重要,但人生閱歷如何轉變成文學又是另一個問題,在閱歷沒積攢起來的年輕人來說,不建議寫太長的東西。隨后,又有三位同學進行提問,南翔耐心解答,現場氣氛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