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折射城鄉中國的生活史!王十月《不舍晝夜》作品研討活動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5-06-03 作者:戴雪晴來源:南方+
?5月31日,由暨南大學文學院中華鄉土文化研究院、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王十月長篇小說《不舍晝夜》研討活動在暨南大學文學院舉行。
研討會現場,與會專家學者從文學價值、哲學思考、歷史呈現、人物塑造、文體風格等多個維度,對王十月的這部力作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與探討。并一致認為,《不舍晝夜》不僅是一部具有深厚生活底蘊和強烈時代感的文學作品,更是王十月個人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
以個人經驗進入歷史
“《不舍晝夜》可以視為我的一部精神自傳。”作家王十月坦言,寫作《不舍晝夜》時聯想起自己在外漂泊、一無所有,心中仍有很多的不舍,于是便寫出了王端午這樣一個“不甘心”的人物。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張均把《不舍晝夜》定位為“鄉土文學的標準”。王十月處在“野生”狀態,有著飽滿的生活經驗,這使他的作品中葆有“刻骨銘心的真實”。以他的作品為參照,可以看出其他鄉土小說是如何進行話語建構的。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郭冰茹認為該作品探討了“人應該如何存在”的哲學問題,主人公王端午在“六便士”與“白月光”間掙扎、困頓,而正是心中存有的“白月光”支撐著他的存在。另外,她認為《不舍晝夜》是“70后”作家以個人經驗進入歷史的又一力證,他們筆下的個人生活折射出城鄉中國的生活史。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申霞艷從人物出發,指出《不舍晝夜》有著豐富的女性命運和小人物命運的書寫,王十月對改革開放浪潮中每個個體命運的深入體察,交疊起來便是一個時代。
“《不舍晝夜》的互文敘事和精神重構,是對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等主流敘事的后現代雜糅和重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伍方斐表示。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白楊則認為這部長篇小說寫出了生命痛感,還原了生活的原生態,“它帶我們去現場重新來審視這個時代的生活,怎樣走到現在這樣的狀態。”
精準捕捉時代本質
《羊城晚報》文藝部副主任吳小攀強調了人物塑造在小說創作中的根本性地位,他認為要塑造典型人物需要有細致的觀察和對時代本質的精準捕捉,《不舍晝夜》對時代的觀察足夠細致。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咸立強指出,王十月在作品中提供了一種“想象廣州的方法和角度”,書中的廣州既有溫情也有深淵。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趙普光認為《不舍晝夜》中的人物觸及時代的普遍性。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楊湯琛提出,王端午的一生是不斷尋找、認識自我的一生,可以被視為“中國當代浮士德的變體”。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廣州市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唐詩人表示,《不舍晝夜》此類作品的“漫游敘事”喚起人們對城市化進程的反思與對另一種可能性的想象。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傳學院副院長、廣州市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劉茉琳指出,王端午與王十月一直書寫的打工者形象一樣,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文學形象。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青年評論家李德南認為《不舍晝夜》在王十月的創作中具有自我總結的意味,并且他還嘗試處理了網絡時代對人的改變等新的經驗。
“在各種書寫的過程中,王十月寫出自我,也寫出現代人面臨的困境和時代提出的各種難題。”廣東財經大學文傳學院副教授張麗鳳說。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中文系副主任劉秀麗表示,每個人都能夠在王端午這里找到自我,王端午這樣不斷出走的個體,本來也是一個個性很突出的人,卻有高度的代表性。
《不舍晝夜》責編、花城出版社編輯李謂作為王十月多部小說的責編,分享了王十月幾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王十月”這個筆名的由來,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馬碩從三個層面解讀作品,從情節中提取出“我”—“我非我”—“破我”的結構,從破除“我執”的角度解讀王端午的命運。
廣東省作協創研部一級主任科員楊璐臨認為,王端午的一生“是一個普通人的傳奇”“王十月的寫作有一種穿透力,呈現出時代感,他有鄉村的回望,有打工的書寫,有自己堅硬的敘事內核。”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傳學院講師張棟被王端午的“孤獨感”打動,他通過“有執”與“空執”解讀人物的命運,提出王端午“有很多中國傳統的影子”。青年評論家杜镕淏表示,小說的語言和敘事順應所述時代變化,從穩定的敘事者轉向城市個體內心的意識流動。
“在廣州做鄉土文學的研究,使鄉土的根脈與城市交融。”在此次會議上,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州市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麗軍介紹了“暨南大學中華鄉土文化研究院”的創建理念,他從文學史、哲學意義、時代性、藝術形式、情感結構五個方面為王十月的長篇小說《不舍晝夜》作出綜合性評述,并提出了幾個圍繞《不舍晝夜》后續發展的可能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