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從文學勝地到文學殿堂——第二屆“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近距離感受廣東文學
更新時間:2025-05-29 來源:廣東作家網
“如果說東莞樟木頭鎮‘中國作家第一村’是文學勝地,那么廣東文學館就是文學殿堂。”5月28日,參加第二屆“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的40多位作家從東莞樟木頭鎮“中國作家第一村”,來到位于廣州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文學館,近距離感受廣東文學的歷史脈搏和現實圖景。
當天上午,“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作家團來到東莞樟木頭鎮“中國作家第一村”,就被這里優美的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吸引,紛紛拍照打卡、合影留念,并與當地作家們一起欣賞客家麒麟舞展示,參觀作家村展館、作家工作室。
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作家村的主人們作了精心準備,帶領著客人到“村”里各處參觀。古樸的小巷子馬上熱鬧起來,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客人們像走親戚一樣,在作家家里喝茶、贈書、簽名、合影。作家村還為海外的客人們安排了毛筆書法體驗、現場詩歌朗誦等體驗,現場充滿了濃厚的文學氛圍。
“這樣的作家村就是我們作家夢想中的創作之地,這里安靜、古樸、漂亮,每個作家之家都那么溫馨,大家一起在這里暢談文學、激發靈感、潛心創作。”來自柬埔寨的作家陳秀吟對“中國作家第一村”的抱團模式大加贊賞。她表示,希望今后也可以在柬埔寨建立一個因文學而興,又反過來給予作家靈感的作家村。
新加坡作家林藝君對“打工文學之家”十分感興趣。她表示,作家必須要深入到底層去了解人們的生活,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作品。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作家就要作為一個媒介,幫助沒有辦法為自己發聲的人,講述他們想要說出的故事。
中國作家呂周杭表示,“詩可以群”,其實文也可以群,來到作家村整個人的狀態都好像松弛下來了,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因為不管哪個地方的作家來到這里,都是以文結緣,以文相知,在文學上相互促進,在生活上相互照應。
“這種跨國的文學交流機會非常難得,通過文學的連接,大家的心一下子就貼近了,也激發東莞作家們的創作熱情。”東莞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主席胡磊說。
當天下午,“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作家團來到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走進廣東文學館、廣東非遺館。
廣東文學館是廣東省級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學大本營,成為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
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作家們沉浸在實物展示、人物雕像、數字藝術光影空間、行浸式紗幕光影秀、數字互動卷軸、粒子動畫新媒體演繹等體驗文學之美與科技之炫的完美結合。
在“魯迅家”展廳,老撾作家沙愿颯·萬猜耶德看著魯迅先生的雕像激動地表示,魯迅先生的作品語言簡潔,但思想深邃,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此,他經常在作家朋友圈中介紹魯迅先生的思想,為魯迅先生的作品“代言”。
越南出版家、翻譯家阮麗芝在結束觀展時表示,文學史對作家作品的梳理研究,對文學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廣東文學館既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也具有“以文化人”的當代意義,值得借鑒。
中國作家桂傳俍表示,作為從上海來的訪客,在這里看到許多熟悉的作家,讓人印象深刻,拓展了原本的經驗。文學從來不是單一的作品,而是時空的跨越、疊加與重塑。廣東文學館的布展相當生活化,不只是展品的陳列,而是有著自己的邏輯,讓人見證文字生長的過程。
回顧當天美好的文學旅程,越南作家杜光俊煌感慨道,廣東的文學氛圍太好了,他充分感受到了社會對文學事業的關注,同時也感受到了,作家是受到歡迎和尊重的,在這樣的氛圍中,文學事業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中國作家劉俊昌表示,作為一個廣西寫作者,感到廣東是陌生的,也是新鮮的,看到很多也學到很多。更重要的是,一路上感受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同路人,和我們一起觀察和想象世界,甚至思考著同樣的問題,這是很奇妙的感覺,值得好好回味。
本次活動由中國作家協會對外聯絡部、廣西作家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作家協會東盟文學交流中心、欽州市文聯、廣西海絲文化交流基金會、佛山市文聯、東莞市文聯承辦。來自9個東盟國家和中國北京、上海、青海、吉林、廣東、廣西等地的46位作家、詩人、翻譯家參加活動。
(文:社聯部 圖:陳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