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書寫文化強國建設的文學答卷
——作家、評論家共話文化強國建設
更新時間:2025-05-28 來源:文藝報
5月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10場平行分論壇在廣東深圳舉行。與會作家、評論家聚焦“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一主題,圍繞文化強國建設從不同角度分享了真知灼見。
在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作題為《融合與新的編輯時代》的演講。他首先拋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深度抵達哪里?我們的融合是為了什么?”進而表示,當下我們正在經歷一場規模巨大、具有革命性的媒介巨變,如同地球的“板塊漂移”,出版便是“這個板塊運動中正在經歷重塑的一座山”。
“媒介巨變會催生偉大的編輯家。”李敬澤認為,不管媒介如何變化,有一個根本的底層邏輯始終在起作用——新的媒介開辟了面向更廣大群眾的空間,這種空間敞開為巨大的可能性,此時便需要有人擔負起將可能性變為現實的責任。在新的媒介條件下,編輯要擔負起文化的甄別、判斷、收集等責任,搭建起連接優質內容與多元受眾的橋梁。
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論壇上談到,中國的黃鶴樓、岳陽樓之所以馳名天下、令人神往,并不是因為樓閣本身,而是因為有李白、崔顥的詩,有范仲淹的文章。他表示,四川古城閬中也有一座滕王閣,兩者都是唐代的李元嬰建造的。“閬中古城很有名,這些年的保護開發建設也有很好的成績,但這座滕王閣卻很少有人知道,因為沒有生花妙筆認真寫過”。
“如何開掘文化資源,是一個值得重視、深入研究的問題。”阿來表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要打破常規、創新制度、解放思想,“否則文化遺產的傳承、古城古跡的開發,依然難逃同質化的千城一面的情形”。
在繁榮文藝創作論壇上,廣東省作協主席、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表示,文藝是為大眾的,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學界的重要共識。“新大眾文藝”的提出,照亮了很多新的寫作者和寫作類型,“不管你從事何種工作,只要你愿意從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的生活和事物中汲取力量,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你就能成為創作者”。這充分說明,所有對生活懷有好奇和熱情的人,他們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可以成為藝術。
據謝有順觀察,目前活躍的新大眾文藝工作者,幾乎都是第一線的勞動者,他們在作品中所寫的細節和經驗,都是他們自己用手摸過的、用身子扛過的、用腳丈量過的,甚至是用鼻子聞過、用舌頭嘗過的。“當越來越多的新大眾文藝創作者愿意寫出自己的故事、說出自己的感受,這種磅礴的文藝力量就會昭示出來。”
“今天,中國網絡作者有3000多萬,網文讀者達5.7億,有些網文可能有上億評論。”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說,文藝從寫大眾轉變為大眾寫,大眾共寫、共讀和互動已成為新大眾文藝的基本特點。《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同樣談及新大眾文藝。他表示,新大眾文藝的“新”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世界觀變了,文藝形態一定會發生變化。當下幾乎所有人都在用網絡進行創作、交流,新的表達工具不斷更迭,整個文藝生產過程都有大眾的參與,從這個角度上看,新大眾文藝是全民的文藝。”寫作37年的王計兵以“外賣詩人”的身份為人熟知。他認為,是這個時代給了素人寫作者最好的契機。他自己的寫作根據生活而變化,原先是寫小說、散文,但送外賣之后時間不斷壓縮,他主動調整寫作方式,選擇詩歌這一門類,現在他正通過語音進行創作。王計兵提醒道,不要讓“素人寫作”這個標簽拉低文學的標準,“這對我們的文學、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種傷害”。科幻作家海漄表示,文化并非靜態不變的事物,其生命力在于流動和活動。科幻小說的活力源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要科技仍在進步,科幻小說的活力就會不斷涌現。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新時代文學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