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粵評粵好 > 觀點·爭鳴

楊宏海 | 一位著名詩人、雕塑家的家國情懷

——紀念中國現代文化名人李金發誕辰125周年

更新時間:2025-05-19 來源:深圳新聞網

導讀:李金發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詩人、雕塑家。早在1996年,中國大陸第一部李金發評傳《死神唇邊的笑》(陳厚誠著)正式出版,作為上海文藝出版社《世紀回眸·人物系列叢書》之一,此叢書將李金發列入魯迅、胡適、錢鐘書、沈從文、徐志摩等十幾位20世紀大師級的作家行列。2000年,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廣東省作家協會、梅州市政協、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發起主辦“林風眠、李金發誕辰10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盛況空前。時至今日,即將迎來李金發誕辰125周年,本文擬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李金發的一生與客家文化的關系,紀念這位客家籍的中國現代文化名人。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027.png

? 年輕時的李金發

一、從客都梅州走出圍龍走向世界的客家驕子

1900年11月21日,李金發誕生于廣東梅縣梅南鎮羅田徑上村的一個華僑之家。父親李煥章出身貧苦,二十多歲時冒險下南洋,在南非洲的毛里求斯做工創業,經過多年奮斗,終于白手興家,回鄉購置土地,蓋起了有二堂二廊二十間的圍龍屋“承德第”。

李煥章先后娶妻夏氏和朱氏,生有子女十三人,即五子八女,李金發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李煥章經常給子女講自己下南洋創業的歷史和如何受人欺侮的滄桑,教誨他們要“勤儉刻苦”,做事要“肯下死功夫”,不能由于疏懶而誤了前程。這些都給李金發留下深刻印象,使他從小就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并將此習慣伴隨一生。

李金發六歲時進入當地私塾念書,私塾先生只會教“死書”,一股腦兒將兒童根本不懂的古文、古詩灌給學生。李金發對這種教育甚為反感,經常逃學。雖然在課堂上無心向學,李金發卻對民間文藝頗有興趣。梅縣是“山歌之鄉”,有男女對唱情歌的風俗,尤其是當地婦女因丈夫多年下南洋,為了表達她們的思念之情,常自編自唱纏綿繾綣的情歌,這些情歌讓李金發百聽不厭。有一次,他隨堂哥參加鄉人的酒宴,宴會上他又聽到了這些情歌,十三歲的李金發沒有被酒宴上的酒灌醉,而是陶醉在這些情歌里,這對他以后從事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客家地區崇文重教,李金發的父親雖一生務農經商,內心仍念念不忘讓兒子讀書成才。李金發在鄉村讀完私塾后,父親李煥章又送他進梅縣高等小學讀書,受教于王漱溟先生。王先生是清末秀才,博學多才。他教授國文和圖畫,執教之余,還在梅城七賢書院辦起一個“文苑社”。李金發經常參加“文苑社”課藝,他寫的文章被王先生評為“頗曉韻致,立言典雅”。不久,父親去世,李金發的二哥李權榮堅持李家“應有一個讀書人,以光門楣”的想法,送他去香港、上海求學。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031.png

筆者與李金發長子李明心(左)在一起。(楊宏海提供)

1919年11月中旬,李金發在家人的支持下,遵循“讀書出人頭地”的家訓,與梅縣白宮的同鄉學子林風眠等一批熱血青年從上海登上法國郵輪,行程萬里,展開了越洋求學的歷程。

在法國求學期間,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李金發牢記父輩與兄長的叮嚀,在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涯中,主動幫學校掃地、做煤球、清廁所、洗盤碟,掙一些微薄的收入。為盡快提高法語水平,他秉著“笨鳥先飛”的信念,經常讀書至深夜。面對留學生中不少紈绔子弟無心向學,卻對稍有姿色的女模特兒強行發生關系,或者借“化裝舞會”縱欲的行為,深受客家傳統教育的李金發,對此種種不端行為甚為不齒,堅持“束身自好”“敬鬼神而遠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李金發在詩歌創作與雕塑藝術等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

據李氏族人李立仁先生回憶,李金發當年在梅城讀書時,一次父親李煥章告訴他,在“承德第”圍龍屋的龍神背,藏有一個“錦囊”,“等你以后學業有成、衣錦還鄉時再可取出”。1928年,已是留學歸來、蜚聲文壇并且身為杭州國立藝術院雕塑系主任的他,偕同一位貌美如花的德國妻子回鄉。此時他想起父親當年的囑托,便來到龍神背,掀開磚石,取出藏在其間的小甕,里面有一個紅綢布裹住的布包,打開一看,里面有一張紅紙,用毛筆寫著兩段文字:其一是“桐油罐子裝桐油,吾子不要裝桐油”;其二是“蟾蜍羅,哥哥哥,唔讀書,么老婆”。李金發閱后不禁仰天大笑:“呵呵,幸得我肯刻苦讀書,不但今日學有所成,還娶了個洋老婆!”

此次李金發偕同“番婆”屐妲回到承德第老屋,鄉人們都紛紛前來觀看。李金發對鄉人甚為友善,親切地與他們打招呼,即便見到抬棺材的老者,也上前去和他握手。屐妲面對熱情的鄉鄰也很興奮,只是有一事她很不習慣,那就是鄉下的廁所甚為簡陋,每次如廁,均需李金發在一旁陪同。

李金發從小就對客家山歌情有獨鐘,并對客家先賢黃遵憲將客家山歌編入詩集甚為贊賞。1926年,他將平日搜集的客家情歌編輯成冊,起名《嶺東戀歌》交華東印刷局,不巧遭遇火災,書稿被焚。這次回到家鄉,李金發便見縫插針,在他哥哥李權發的幫助下,“東搜西索”終于整理完成,全書共收錄客家情歌579首,于1929年交由上海光華書局出版,為弘揚客家山歌文化作了重要貢獻。

李金發一生有三段婚姻:1919年春在家鄉與自幼即被收養童養媳的朱亞鳳結婚。李金發出國后,朱亞鳳因思念丈夫與身患重病而自殺。1923年,李金發在柏林游學時認識了德國少女屐妲,熱戀之后于1924年結婚,婚后生有長子名李明心。1930年,其妻履妲由于思鄉心切和不適應在中國的生活,攜五歲的兒子返回德國,兩人于1932年春離婚。同年9月,李金發在廣州認識剛從執信學校畢業的小同鄉梁智因。梁智因出身大家閨秀、望族之家,她曾祖父在清朝任過禮部官職,其母是晚清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的女兒,當年秋天結婚,婚后生第二個兒子李猛省。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157.png

李金發與第三任夫人梁智因(字棠馨)。(梁智因提供)

從19歲走出圍龍屋,李金發負笈法國,足跡遍及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意大利,25歲返國后創業奔波,45歲之后當外交官6年,游歷中東各國,至51歲辭去官職,隱居美國,幾乎踏遍了大半個地球。這位浸潤客家文化的游子從離開母土開始,一直沒有忘記故鄉梅縣。他在外不管去到哪里,對故鄉梅縣的人和事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如當年他的“象征派”詩頗有影響,家鄉一些文學青年紛紛仿效或寫信向他請教,他均熱情回復和指導。其中梅縣“七星燈文學社”的侯汝華與林英強等,都曾得到李金發的指教,他還為侯汝華的詩集《單峰駝》作序并予熱情鼓勵,后來侯汝華的詩被聞一多選入《現代詩鈔》,與郭沫若、徐志摩、李金發等人并列。

而他對國民黨在“清黨”中殺害大批共產黨人的行徑強烈不滿,當他得知梅縣同鄉熊銳在廣州被害的消息時,立即撰寫《哀熊銳同志》一文,對殺人的“反革命者”進行憤怒的譴責。1939年,他的同鄉古直辭去中山大學教職,應邀回家鄉就任梅南中學校長,并創辦梅南文學館,亦專門聘請李金發擔任藝術顧問。

李金發寫過不少懷念故鄉的詩作,其中一首寫道:“我的故鄉,遠出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熱氣和海里的涼風,/藤荊礙路,用落葉諧和。/一切靜寂,松蔭遮斷溪流。”他在另一首《故鄉》詩中,描寫收到故鄉寄來信與照片“長林淺水,一往如昔”引發深深的思念之情。最近,從收藏家羅雄處發現李金發晚年的一幅畫《憶兒時之景》,畫中六頭水牛泡浸嬉水,附文為:“庫滿甘泉水,水牛喜洗澡;魚多著了驚,猛往水面跳。”活脫脫的一幅客家風情畫。足見李金發足跡遍天下仍然是“離土不離根”的客家驕子。

二、國難當頭以筆為槍,抒發強烈的愛國情懷與浩然正氣

客家人來自中原,歷經長期遷徙,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每當民族危難之際或歷史關頭,客家人總能挺身而出、敢為人先。黃遵憲“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丘逢甲“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古直“黃花消息教誰問?死抱枝頭為國魂”……客家先賢的愛國精神,都對李金發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7年,時任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校長的李金發,正準備大力推動“中西融合”的教學改革。不久因發生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學校被迫停辦。

1938年九十月間,李金發攜妻梁智因和次子猛省,在兵荒馬亂之中經過長途跋涉,逃難至越南,后又歷盡艱難,由越南回到廣東省的戰時省會韶關。是年秋,他被任為廣東省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革命博物館館長。

抗日民族戰爭的洪流,讓李金發飽嘗了顛沛流離的辛酸,感受到人民百姓的苦難,極大地激發了他抗日救國的熱情,使他從思想意識到創作文風都發生了重要轉變,國難當頭他以筆為槍,創作了許多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展示出錚錚硬骨與浩然正氣!

首先,他對周作人“認賊作父”、淪為漢奸的行為十分不滿。他在《從周作人談到“文人無行”》一文中,堅持民族大義,對當年曾經扶持他成名的“恩人”,也一樣毫不留情地抨擊。

同時,李金發和詩人盧森一起在韶關創辦了文藝刊物《文壇》月刊,李金發任主編。他在《發刊小言》中明確宣稱其辦刊宗旨是“發揚民族精神,激發抗戰情緒”,“有一日的力量,則盡一日的責任,求其在抗戰文藝史上,印下一點痕跡”。李金發認為,“象征派出風頭的時代已經過去”,文藝應反映現實,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他反對梁實秋一伙鼓吹的文藝“與抗戰無關論”,指出:藝術對抗戰是有著不容忽視的功用的,“戰士固然需要明了自己的使命的重大,愛國思想的濃厚使我們也得以藝術鼓起其向前沖殺的勇氣”。為此,他懷著對日本侵略者的滿腔仇恨,寫下了《亡國是可怕的》《無依的靈魂》《人道的毀滅》《輕騎隊的死》等不少詩篇,控訴了日寇毀滅和平與幸福的法西斯罪行,歌頌了抗日戰士的英勇斗爭和犧牲精神,比如刊登在《抗戰詩歌選》中的《亡國是可怕的》寫道:“幾萬萬有血肉,有性靈的赤子啊!/你們難道不覺得,/一種死的恐怖,滅亡的威脅,/籠罩著扼制著我們?/沒有一刻,我們能自由地呼吸,/沒有一句話,能自由地宣說,/沒有一天能愉快地度過,/好像我們是再不許在人間生存!/原來一個狠毒的惡魔,/正在吸收我們的血液,/無時不向我們張牙舞爪,/他吞食我們祖先遺留的福地,/屠殺走投無路的同胞,/驅使饑餓的兄弟作牛馬……”其詩風一掃過去的悲觀陰郁,而出現金戈鐵馬、高亢激越的聲調,成為抗戰時期風格變化最大的詩人之一。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201.png

李金發長子李明心贈送李金發所著《微雨》一書給筆者

在此期間,李金發創作了三篇小說:《異國情調》《飛剪號帶來的英勇》和《一個少女的三部曲》。前兩篇是通過華僑對抗戰的關心和支持,反映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救國的熱情;后一篇則是反映抗戰期間后方農村的落后與黑暗。李金發的家鄉梅縣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客家僑胞“過番”出洋的艱辛與“華僑是革命之母”的傳統,對李金發有著深刻影響,因此他能夠從熟悉的華僑生活出發,真切地反映海外華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在《飛剪號帶來的英勇》中,通過美洲華僑富商羅絲小姐回國抗日遭到漢奸綁架后脫險的故事,揭露漢奸賣國賊助紂為虐的劣跡,熱情謳歌華僑支持抗日的義舉。

在另一篇小說《異國情調》中,塑造了一個熱愛中國熱愛客家的外國女性形象。天性純潔且美麗的英國少女霍森,摒棄種族歧視,毅然與客家人儷棠相愛、結婚。十幾年后,已是中年婦女的霍森女士,隨同丈夫回到中國客家山鄉,終于“入鄉隨俗”,并且深深愛上了這貧困的土地。晚年她回到非洲與她那經商兒子一塊生活,仍念念不忘中國的故鄉。抗日戰爭爆發,霍森捐款資助中國抗日,并且叫兒子回國共赴國難。小說的結尾,有一段霍森女士動員兒子協敦回國抗日的動人描寫:

“在郵船將開的碼頭上,她拍著協敦的肩膀,流著淚在蒼老的兩頰。她嗚咽地說:我不能再回去看中國,真是平生憾事,雖然我在那里度過了痛苦的歲月,但是中國太美了,她總有一日達到更為文明的日子……你要娶一個美麗的客家女子回來,我才高興,你不要忽視媽媽的心愿……”

這段飽蘸著作者激情的文字,把拳拳的赤子心和盈盈的家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中可窺見李金發在抗日民族斗爭感召下創作思想的進步。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348.png

謝冕(右一)、黃修已(右二)、孫玉石(右四)等學者在李金發故居與其家人合影。(楊宏海提供)

三、海外漂零心系祖國,可惜未能圓“葉落歸根”之夢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在嘉應學院中文系任教,對李金發等近現代以來的梅州籍文化名人的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剛巧我的岳父吳錚先生是李金發夫人梁智因女士的中學同學,通過岳父與梁智因取得聯系,她及她兒子李猛省給我寄贈了李金發的有關資料,讓我了解到不少李金發晚年鮮為人知的情況。2000年,我會同時任梅州市政協主席何萬真先生等人,發起組織召開了“林風眠李金發誕辰10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六十多位專家學者蒞臨梅縣、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林風眠、李金發兩位文化名人。會后,我陪同謝冕、孫玉石、黃修已、李明心等人專程到梅南鎮羅田徑上村瞻仰李金發故居。李明心時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期間他與我交流甚多,突出地談到了父親熱愛故鄉和族人的情感,令我印象深刻。在李明心印象中,父親是一個好爸爸,基于客家文化的傳統,時常教誡這位混血兒子要學好中文、英文和算術,尤其要學好中文。至今李明心還保存其父1938年8月7日給他寫的勸學銘:“明心日記——須牢記:1、每日記錄二百字,以資練習,影響將來不淺!2、勿懶惰攻讀中文,致將來成不通之中國人!……”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352.png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356.png

李金發次子李猛省給筆者及筆者岳父吳錚的來信。(楊宏海提供)

李金發與梁智因生育的次子李猛省,是耶魯大學化學博士,在紐約從事英文翻譯。他記得父親是一個很風趣的人,他會把客家地區各種笑話例如《怕老婆》《白食宴席》等記入小冊子,會杜撰梅縣陰那山矮鬼師傅的故事,每逢親友聚會時就拿出來分享。他有時還會用客家方言唱山歌,或者用客家話、上海話、廣府話等表演《方言誤會》,令大家捧腹大笑。

1951年,李金發攜家人移居美國,先后做過農場主與服裝行業,1971年退休在家。隨著身體漸趨衰老,李金發對祖國、家鄉的思念日甚。據李明心回憶,記得在20世紀70年代,李金發第一次收到來自故鄉梅縣寄來的信,當他注意到信封上蓋了一個“梅南鎮”的印戳,尚未打開信便流下了眼淚。

撰寫《死神唇邊的笑——李金發傳》的作者陳厚誠先生原來認為,寫于1974年12月6日的《答痖弦先生二十問》,是李金發生前最后寫的一篇文章。從梁智因寄來的材料中,我發現約寫于1976年4、5月份的《吊幽默大師林語堂》和《無題詩》,才是李金發有生之年的最后作品。此文開章就說:“不幸的消息,是在不久之前,我剛在本刊里吊過周恩來總理,而今又輪到國際聞人林語堂博士了。”李金發與周恩來當年同為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李金發對周恩來總理向來懷有崇敬之情。在此,李金發借祭奠故人之酒杯,來澆自己心頭郁積著的愛國思歸的鄉愁。文中對林語堂一直“寄身海外的孤島”,至死未能回祖國大陸,深表“惋惜”。認為林“逃往臺灣是一個失策”,“你應該不信謠言返大陸去看看,他們怎樣建設,怎么樣改造社會,看看現在是否南水北調,農業學大寨,全國水利交通怎樣進步”。這是一篇充盈著思鄉愛國情思的感人之作。文中這些抱憾惋惜之辭,其實是李金發本人拳拳盼歸心態的充分剖露。正因為如此,他才讓長子李明心兩度“破除成見,千里迢迢跑回廣東家鄉,去看燈火徹夜的窮鄉僻壤。”對兒子大加贊許的故鄉的巨變,李金發心向往之,思歸迫切。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532.png

2000年,廣東省作家協會等單位主辦“林風眠、李金發誕辰10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圖為參會部分專家合影。

晚年李金發梁智因伉儷相濡以沫,甚為恩愛,雖然日子稍感孤寂,但也清靜和諧。夫妻兩人都一樣具有濃郁的愛國愛鄉情懷。據梁智因給我岳父吳錚先生的來信稱:“我與金發雖身在異域,但心恒在祖國”,“愿有日能歸祖國,作葉落歸根之計”。是的,千百年來,無數漂泊海外華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葉落歸根”。綜觀李金發的一生,客家文化的基因始終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海外游子的鄉愁始終伴隨著他的一生。盡管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李金發最終未能完成“葉落歸根”的夙愿,但是我相信,李金發先生濃烈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將永遠銘刻在包括客都梅州的祖國大地上。

微信圖片_20250519094535.png

2013年,楊宏海陪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右四)及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張勝友(左三)到李金發故居拜訪。(曾萬水提供)

(作者系粵港澳大灣區名人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省省情專家庫專家、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梅州市發展戰略顧問、深圳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香港三级在 |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天天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软件 | 九九九九九九伊人 | 日本ab视频 | 天天摸日日干 |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破第一 |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 天天干夜夜爱 | 九九久久精品这里久久网 | 韩国三级高清手机在线版 |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 色播成人网 |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 | 三级大黄 | 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好吊色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72 | 国产河南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 伦理片我的性老师 | 青青青操 | 国产午夜精品不卡视频 |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视频不卡 | 日本人与动物xxx | 久久免费精彩视频 |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高清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 | 免费视频xxx |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久久亚洲人成网站 |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免费a级毛片视频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www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