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黃偉興 | 王十月《不舍晝夜》:聆聽生命的回響
更新時間:2025-05-15 作者:黃偉興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是每個人都需直面的哲學命題。長篇小說《不舍晝夜》以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故事為載體,正是在深入探究這一永恒議題。
小說聚焦于時代浪潮下的個體成長與命運變數。主人公王端午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小山村,因弟弟意外離世心懷愧疚,此后弟弟成為其精神烙印。熱愛讀書的他借改革開放的契機,輾轉深圳等地打工,歷經生活酸甜苦辣。作家王十月運用現代派技法,賦予王端午腦海中弟弟的存在以魔幻與超現實色彩,通過王端午橫跨半世紀的人生軌跡,娓娓道來愛與自我覺醒的生命故事。不僅細膩描摹出改革開放40余年的壯闊時代圖景,更以深刻的語言折射出時代的回響、人物內心的波瀾以及眾生命運的起伏跌宕。
讀懂《不舍晝夜》,要從書中的人物說起。王端午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卻總在現實中屢屢受挫,陷入自我內耗的困局。他從湖北老家奔赴廣東,冒用身份在職場謀求晉升,最終以流浪直播的荒誕方式收場。其人生軌跡不僅映射出初代農民工艱辛打拼的歷程,更展現了互聯網時代浪潮的沖擊。從農村到都市,他跌宕起伏的經歷,儼然成為無數奮斗者的時代縮影。這些充滿真實感的刻畫極具說服力,引發了眾多讀者的情感共鳴。
“活著,到底為了什么?活著難道僅僅為了活著嗎?”書中這句話與余華《活著》的哲思有異曲同工之妙。實際上,書中人物在生命歷程中不斷追尋的,正是能與之傾心交流的知己。作品以王端午為敘事核心,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極具抗爭精神卻慘遭槍決的四姐王幺姑;在婚姻困境中絕望自盡的大姐;因錢款證件被盜而走向絕路的李文艷;富有個性、懷揣理想卻深陷困境的青年馮素素……他們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沖擊下不斷掙扎、反抗,加之王端午復雜的心路歷程與行動軌跡,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而在王端午的一生中,四姐的果敢和鼓勵、馮素素的愛、李中標與小黑的情誼,都成為他為數不多的心靈慰藉,隨著他們的遠離,他還是感到孤獨。即便流浪至天涯,家人依舊是他無法割舍的牽掛。
作者以樸實、深情的筆觸,將王端午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與鮮活生動的人間百態娓娓道來。曾經的王端午滿心怨恨,迫切想要逃離故鄉。在經歷了被賣豬仔、冒用李文燕身份、結婚生子、離婚、漂泊流浪等人生波折后,他開始重新審視故鄉,發現了故鄉獨特的美麗,也讀懂了父親那深沉內斂的愛。在書中,作者以細膩筆觸勾勒出王端午所處的生存環境,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他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勞作的疲憊與麻木,以及對流浪近乎偏執的向往。打工生涯的困苦、謀生的無奈,被作者直白且有力地呈現在字里行間。與此同時,文字中彌漫的孤寂氛圍,也讓王端午內心深處的孤獨感躍然紙上。
讀書,是王端午為數不多感到欣慰的事。從《卡門》《卡夫卡傳》到《西西弗神話》,這些書籍總在重要時刻影響和指引著他,成為他對抗生活荒誕的思想武器。他如同西西弗斯般,在命運的重壓下一次次推石上山,明知結局徒勞卻依舊堅守。即便看透生活的殘酷與世界的荒誕,依然選擇熱愛,這種矛盾而堅韌的精神,展現出人性最動人的光輝。
《不舍晝夜》以王端午從農民、工人、打工者到書店老板的多重身份轉變為線索,生動展現出個體與命運積極抗爭的堅韌姿態。這部作品聚焦平凡人的生存圖景,深刻呈現出人生際遇、個人命運與時代浪潮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面對人生、社會與人性中的種種荒誕,王端午恰似神話中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始終堅守著人性中的光亮,在困境中執著前行。當我們帶著堅毅繼續前行,曙光終會降臨,而生命的回響,必將在歲月深處久久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