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新朋友·心相聚”新會員回家活動作家代表發言輯
更新時間:2025-05-13 來源:廣東作家網
在“新朋友·心相聚”新會員回家活動歡迎儀式上的發言
自由撰稿人 曹悅童
尊敬的各位前輩: |
大家好!我是曹悅童。感謝廣東省作協舉辦這一次作家回家活動,讓我們可以相聚在這里,一起交流,互相學習。
我從大二的時候開始嘗試寫小說。第一次感受到表達的沖動,是去西北的一次旅行之后。當時我和大學里的一個朋友,我們從成都坐了綠皮火車到蘭州,之后又去了西寧。在西寧,晚上我獨自去看東關清真大寺,正好碰到最后一場禮拜結束。參加完禮拜的人從臺階上走下來,我站著沒有動,體會到一種靜止的感覺,同時伴隨的是恐懼、贊嘆、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危機、麻木、最后混雜成一種隱隱的興奮。旅行結束后,我用兩周時間寫完了一篇近2萬字的小說,題目叫《東南西北》。這篇小說,獲得全國大學生第七屆野草文學獎一等獎。我得到了很大鼓舞,應該繼續寫下去。
大學畢業,我去了香港讀研。香港那個獨特的空間又給了我很多寫作的啟發。我在香港待了一年,但還是有一種從未進入過那個城市的感覺。而只是在一個個被切割開的窄小空間里打轉,比如超市的空間、公寓的空間、雙層巴士的空間、茶餐廳的空間等等。好像每次都只是踏入這座城市新轉動到的那面,我可以體會到嶄新的孤獨感、擠壓感、焦慮感與興奮感,這讓我有更豐富的內心感受、表達沖動和傾訴欲。
碩士畢業回內地后,我一直留在大灣區。我在深圳待了一年,之后又搬到廣州,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我喜歡在中山八路上買一杯奶茶,再走去西華路吃東西,喜歡動漫星城的那些年輕人,喜歡沿江西路上的各種風景,喜歡廣州的氣候,喜歡這座城市的隨性、開放與包容。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可以向各位前輩們學習,一起探討寫作中的困惑和喜悅。謝謝大家!
寫作給了我生活的智慧和勇氣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九客運段列車長 范恒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文學同仁: |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的范恒,當我以省作協新會員的身份發言時,內心充滿感恩與敬畏。
十年前埋下的文學種子,終于在2024年破土而出,迎來了我加入省作協的光榮時刻。記得收到入會證書的那天,我特意買了一個相框,將證書鄭重地裝裱起來,擺放在書柜正中央。這不僅是一份榮譽的見證,更是對我十年筆耕不輟的最好褒獎。
這十年文學路,對于我來說,是救贖與重生的旅程。2015年經歷情感重創時,是筆下流淌的文字將我拉出泥沼的深淵;2018年遭遇車禍,在不能正常行走的半年時間里,我每天堅持寫作,充實的日子給了我快速康復的動力;2023年確診惡性腫瘤期間,是閱讀與寫作陪伴我熬過了33次放療,在每一個痛苦難眠的長夜,我腦海中想的都是文學構思創作,最終幫我熬過寒冬,戰勝病魔。文學于我,早已超越愛好的范疇,它是照亮生命至暗時刻的燈塔,成為一種情懷,給了我智慧與力量,讓我鼓起勇氣,頑強地前行。
我特別想分享的是,在2019年至2024年間,我參與了由中宣部和國鐵集團組織的“最美鐵路人”報告文學創作活動。我用手中的筆,為新時代榜樣立傳,為中國鐵路的大國工匠立傳,讓我深刻理解和懂得了“文以載道”的真諦。記得采寫中國高鐵科學家張波事跡時,他反復強調:“中國高鐵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團隊的力量,是數以萬計的科學工作者的刻苦鉆研。”而正是這種純粹的科研精神,讓我感受到了奉獻與意志的力量,我認真采訪,潛心創作,筆下的文字也變得靈動和純粹起來。六年來,我采寫了6位“最美鐵路人”,通過報告文學來講述勞動者的奮斗精神和高貴品質。當我的文字感動了讀者時,同時也反哺成滋養我心靈的精神鈣質,不斷豐富我的文學素養,提升我的文字水平和創作能力。
文學創作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陶冶了我的精神,開闊了我的眼界,助力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寫作讓我感受到平凡善舉的溫度,懂得了生活的意義。現在的我,在生活中看得見弱勢群體的疾苦,會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會專程去遠方欣賞一座古建筑,寫一篇心得游記;會耐心地幫助文學愛好者修改一篇作品,鼓勵他們在文學道路上要不懈堅持。文學創作讓我懂得謙恭與感恩,學會在生活中保持傾聽和寬容。這些改變,也都悄然流露在我作品的字里行間。
借此機會,我想分享一點我的寫作感悟:“當我的文字能夠傳遞一些人間溫暖,當我寫的故事可以喚醒某個讀者的共鳴,當思想的火花通過紙張完成代際傳遞,這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未來的創作路上,我愿繼續做這個美好時代的記錄者、歌頌者。
最后,歡迎大家乘坐我們廣州局的高鐵列車去領略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中國高鐵的優質服務。謝謝大家!
星河映照文塔月 長崗坡上覓新聲
云浮市羅定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黃達森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文學同仁: |
大家好!我是來自云浮羅定的黃達森。此刻,眼前的話筒,仿佛一條無形的紐帶,一端連著羅定那稻浪翻涌、充滿希望的廣袤田野,另一端則通向珠江之畔那潮聲澎湃、富有活力的文學海洋,又如同家鄉長崗坡渡槽的條石,默默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現實與夢想。
在羅定這座充滿魅力的嶺南小城從事寫作。縣作協就像那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基石,為文學事業筑牢了穩固的根基;市作協如同承托重量的拱架,以堅韌的姿態支撐著文學的發展;省作協則如穿越山脊的引水渠,將文學的清泉輸送到每一個角落。作協是作家們匯聚的大家庭,如今我們一同加入省作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以“家人”的身份回家看看,一同見證家的變化,感受家的溫暖。
參加省作協聯合省委黨校主辦的“讀書班”的那五個日夜,是我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更是我思想覺悟提升的一座“里程碑”。作家的作品可以跨越國界,但作家本人必須明確自己的國籍,心懷深厚的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我們要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過程中,找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坐標,激發敢于擔當、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看家本領,自覺用這一偉大思想指導工作、推動創作。
身后“新朋友·心相聚”的電子屏散發著溫暖的光芒,讓我不禁想起長崗坡建設者當年刻在條石上的誓言:“萬人肩頭擔日月,一渠清泉潤春秋。”在這個文學大家庭里,我們同樣在用文字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就像魯迅先生,在他所處的年代,以筆為劍,用犀利的文字如晨鐘般喚醒了沉睡的民族。在文明碰撞、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文脈同國脈相連”的論斷,為我們賦予了新的使命。當一些地方被戰火侵擾,歷史被炮火改寫時,我們在《三體》的宇宙詩篇中與世界對話;當數字浪潮沖擊文化根基時,我們在《人世間》的煙火氣息中守護文明的基因密碼。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前輩的贈言:“作家的筆要像長崗坡的條石,既能承受萬噸江水,又能映照日月星辰。”愿我們始終牢記,當世界在算法的迷霧中迷失方向,作家要成為人間煙火的守護者;當文明在碰撞中出現裂痕,文學要成為縫合世界的金線。謝謝大家!
以筆為旗 書寫時代華章
湛江日報社文體中心副主任 劉金鳳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前輩、親愛的同仁: |
大家好!我來自跳水冠軍全紅嬋的家鄉湛江。當嬋寶一鳴驚人時,總有人笑問:“你與嬋寶是失散多年的姐妹么?為何你們這么像?”若說像,或許:她以少年熱血為志,在跳板上鐫刻“為國爭光”的理想;我以墨香為志,于稿紙上勾勒書寫時代的宏愿。
今天,作為一名從新聞戰線轉身的寫作者,我愿以20余載筆耕不輟的積淀,與諸君共話文字背后的時代心跳,以及一位追光者的創作哲思。
一、理想為種:從三重夢想到筆尖春秋
猶記小學六年級那個流霞似火的黃昏,我在庭院里朗聲誦讀一篇題為《我的理想》的作文。三個滾燙的愿望正在生長:
做春風化雨的師者,播撒知識的種子;
成鐵肩擔道的記者,守護社會的良知;
化筆耕不輟的作家,書寫時代的榮光。
光陰流轉,這些夢想一一照進現實:2000年,中國首個記者節,我在湛江日報采訪中心的案頭,寫下了一篇新聞稿;今日,作為省作協的一員,我站在文學的土壤上回望,更確信:人生如墾壤,只要埋下理想的種子,歲月自會澆灌出繁花。
二、深耕為犁:在煙火里打撈時代星光
有人笑我帶著 “傻勁” 行走人間,我卻甘之如飴,比如:為戲劇立傳:湛江素稱 “戲窩子”,自2012年起,我追隨雷劇、粵劇弦歌十余年,從編劇班的編織結構到評論獎的字斟句酌,讓非遺之光在筆下重煥華彩;為候鳥筑巢:雷州半島的濕地上,我與生態志愿者同用鏡頭記錄勺嘴鷸的遷徙軌跡,讓“綠美廣東”的答卷浸潤著草木清香;為老街賦魂:當文旅融合的春風拂過赤坎古商埠,我化身文化志愿者,從大通街的青石縫挖掘歷史肌理、在水仙井打撈市井味道。如今,3A景區的牌匾下,我主理的大通書局已成為講述湛江故事的“文化會客廳”。
這些扎根泥土的日子,原是最豐饒的創作富礦:田間地頭新農人的笑聲,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濕地灘涂的鳥羽振翅,是生態文明的詩意標點;老街巷口的咖啡香與雷韻,是文旅融合的鮮活韻腳;“一帶一路” 的跨海采風,成就了100多篇《異國游記》,更是文明互鑒的宏大敘事,它們如磚石,在我心中堆砌起文學的廣廈;似熔爐,鍛造著筆尖的鋒芒。
三、以筆為旗:在時代的坐標系上雕刻靈魂
何為作家的使命?我常這樣自勉:
(一)敬畏文字:讓每一個字符都折射文明之光。《淮南子》有言:“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從來不是蒼白的符號,而是文明的基因圖譜。寫鄉村,當見稻浪里的汗滴折射朝陽;寫科技,應聞實驗室里的指針跳動時光;即便是角落里的微光,也要讓筆尖化作火柴,擦亮人性的溫度。
(二)回應時代:讓作品成為照見現實的棱鏡。文學當如多棱鏡,既凝視鄉村振興的火熱圖景,也傾聽留守兒童的深夜私語;既弘揚傳統文化的千年積淀,亦思索全球化浪潮的文化突圍。讓作品成為時代的精神火炬,既能點燃希望,亦可燭照幽微。
(三)胸懷天下:讓嶺南風骨對話人類文明。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潮頭,我們當以“會當凌絕頂”的視野,在地域根脈與全球浪潮的交響中尋找文學的坐標:既要深耕嶺南肌理,讓傳統非遺成為文化基因;又要擁抱科技浪潮,讓AI成為文學的 “第三只眼”。AI時代,文學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真誠書寫的作家無需恐懼,AI是工具,可以為創作賦能:它能輔助梳理雷劇百年劇本脈絡,生成方言俚語數據庫,也能復活赤坎老街的騎樓街景,讓觀眾在虛擬空間里與非遺傳承人對話,讓紙上的文字成為通往立體嶺南的入口。我們可以在文明的互鑒和差異中,尋找人類共通的精神原鄉,這既是嶺南的 “文化自白”,亦是世界的 “精神共鳴”。
四、未來可期:做永遠在路上的追光者。前輩們的背影,是最好的路標,他們曾以如椽大筆書寫改革開放的春潮,讓“春天的故事”在文字里抽枝展葉;他們正用細膩筆觸描摹大灣區的藍圖,讓“中國奇跡”在紙頁間澎湃奔涌。而我,愿以筆為犁,深耕生活的沃土,把每一天,都當作一個盲合,只需打開,便有精彩。
“世界贈予我蟲鳴,也贈予我雷霆。贈我彎彎一枚月,也贈予我晚星。”各位同仁,愿我們以筆為旗,保持熱愛,共赴屬于文學追光者的星辰大海!謝謝大家!
在“新朋友·心相聚”新會員回家活動歡迎儀式上的發言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副教授、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吳 琪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前輩、親愛的文友: |
大家好!我是吳琪,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中文系。14年前,我毅然決然抽離了安逸的生活狀態,離開了家鄉西安,到廣州求學,一待就是14年,當北方已然認為廣州大城市人情淡薄時,我在這里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當因為寫博士論文長期伏案導致椎間盤嚴重突出而疼痛的無法正常行走時,是我的師母帶我去醫院理療;當我遇到困難無助的看不到前方之路而絕望時,是的同學們鼓勵我帶我看到光……,這座城市用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包容了五湖四海的每一個人,這就是嶺南文化熏陶下的城市底蘊賦予的城市情懷。
就這樣,我被廣州這座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城市所吸引,從古老的騎樓街巷到繁華的現代都市,從韻味十足的粵語文化到獨具特色的廣府美食,每一處都讓我著迷。在這里,我不僅完成了學業,還將家安在了廣州,把自己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脈搏之中,這里是一些人的生長故土,也成為了更多人的第二家園,而這座城市也因為我們的熱愛不斷以更溫暖的方式反哺我們。
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中,我專注于本土文學和嶺南文化領域。我發現,廣州文學猶如一座寶藏,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獨特的地域特色。從古代的屈大均、陳恭尹,到近現代的歐陽山、秦牧,再到當代眾多優秀的作家,他們用文字描繪著廣州的發展變遷,展現著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有幸參與到廣州市委宣傳部組織的“讀懂廣州書系”散文卷的編撰工作中,更是對廣州文學系統性的近距離探究的過程,從城市空間、城市時間、城市四季、城市煙火的四個維度整理廣州的散文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我們了解廣州、了解嶺南的重要窗口。我在撰寫的專著《廣州城市形象的文學塑造》也即將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本土文學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播上,作為一個外鄉人,我在這里獲得了創作的源泉,我的生命體驗也因這座城市而深刻,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座城市值得我們熱愛。
作為一名新會員,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我會與各位前輩、文友共同努力,深入挖掘廣州文學和嶺南文化的內涵,用我們的文字講述更多精彩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片土地。同時,我也期待在創作和研究過程中,能夠得到大家的指導與幫助,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創作水平。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積極參與協會的各項活動,與大家攜手共進,共同探索文學的奧秘,為廣東省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們以文學為紐帶,凝聚起共同的情意,一起為文學事業出謀劃策,共同書寫廣東文學更加輝煌的篇章!謝謝大家!
我的創作心得
自由撰稿人 梁文敏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好: |
我是梁文敏。今天有幸能站在這里,與各位交流,內心既興奮又忐忑。我想借此機會,分享一些在創作道路上的點滴感悟。?
我踏入網絡寫作這個領域,是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愛看。起初,只是憑借著對文字的熱愛和內心的一些幻想。一路走來,有過迷茫,有過挫折,也有過想要放棄的時刻。但每當看到讀者的鼓勵和支持,又讓我重新燃起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要想創作出引人入勝的作品,不僅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更要有對生活的深刻洞察。人物的塑造要立體,情節的設計要巧妙,語言的表達要精準。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
首先,故事的構思是創作的基石。在開始動筆之前,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思考故事的框架和主題。一個新穎、獨特且能引起讀者興趣的主題,是吸引他們走進作品的第一步。我常常從生活中的點滴細節、社會熱點或者歷史傳說中獲取靈感。在創作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每章結尾的亮點打造。一個精彩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尾卡點,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在讀完后仍回味,吸引他們繼續追下去。人物塑造是作品的靈魂。每一個角色都要有鮮明的個性和清晰的目標,他們的行為和決策要符合其性格特點。為了讓人物更加立體鮮活,我會為他們設定豐富的背景故事和復雜的情感經歷,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共鳴,仿佛這些人物就生活在自己身邊。
同時,我也深知配角出彩的重要性。一個生動鮮活、個性鮮明的配角,不僅能夠豐富故事的層次和情節,還能為作品增添獨特的魅力。以我個人的作品為例,許多讀者竟然是沖著配角而一直追更下去的。這一現象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配角在故事中的作用。
這些出彩的配角之所以能夠吸引讀者,是因為他們有著獨特而鮮明的個性,有著自己完整的故事線和情感歷程。他們不是主角的陪襯,而是獨立而鮮活的存在。通過這些配角,讀者能夠看到更多元的人物形象,感受到更豐富的情感世界。他們的存在讓整個故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仿佛一個真實存在的小社會。
在網文的世界里,想要吸引讀者沉浸其中,情節的跌宕起伏至關重要。我會精心設計各種沖突和轉折,讓讀者在閱讀時始終保持緊張和好奇。但同時,也要注意情節的合理性和連貫性,避免為了追求刺激而讓故事變得荒誕不經。
設置懸念是關鍵的第一步。在故事的開篇或者發展過程中,拋出一些引人好奇的疑問,讓讀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比如,主角身世之謎、神秘寶物的下落等,使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閱讀欲望。不斷反轉劇情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讀者以為事情會朝著某個方向發展時,突然來個大反轉,打破他們的預期。這種出乎意料的變化會讓讀者感到驚喜和刺激,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此外,創造意外的情節發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比如,突然出現的神秘人物、意外獲得的強大力量等,給故事增添更多的驚喜和變數。語言表達則是作品的外衣。簡潔明了、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夠讓讀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我會不斷錘煉自己的文字功底,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和細膩的描寫,讓讀者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畫面和情感。
還有一點,滿足讀者的需求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會認真傾聽讀者的聲音,了解他們的喜好和期待,從而創作出更符合他們口味的作品。要虛心接受讀者的反饋。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往往能夠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作品。
最后,保持穩定的更新頻率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讓讀者保持對作品的關注和期待,也是對自己創作能力的一種鍛煉和考驗。總之,網絡寫作是一場充滿挑戰和樂趣的旅程,只有不斷學習、探索和總結,才能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這些就是我這些年在網絡寫作中的心得體會,我深知自己還有很多不足,與在座的各位相比,更是相差甚遠。但我相信,只要保持對寫作的熱愛,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定能不斷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再次感謝能有這樣的機會與大家交流,還望各位不吝賜教。
在“新朋友·心相聚”新會員回家活動“文學一家人”座談會上的發言?
深圳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 武捷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仁: |
大家好!我是來自深圳的青年作者武捷宇,承蒙省作協厚愛,能以作家之姿在這場文學盛會上分享心路,恰似游子歸鄉,滿心都是重逢的欣喜。此刻望向前方,諸位眼中躍動的創作熱忱,讓我恍然驚覺:我們正共同書寫著一個關于堅守與熱愛的時代注腳。
我生于鵬城的晨光里,這座年輕而熾熱的城市,自兒時起便將創新與包容的基因注入我的血脈。家中木質書架上,泛黃的書頁翻動間,文學的星火悄然點燃。那些穿梭于文字間的日夜,是我與世界對話的初章。17歲那年,“作文英雄”的桂冠并非終點,而是將決賽作品《沉默》熔鑄成長篇小說《十五日》的起點。這部以批判現實主義為骨、雙線敘事為脈的長篇,構建起三重交錯的敘事迷宮,講述著一個西西弗斯式的荒誕寓言:當主人公明知復仇之路徒勞,卻仍如普羅米修斯般執炬前行,叩擊著每個讀者的靈魂:在命運的巨石下,我們該如何為生命的意義錨定方向?
碩士畢業后,我選擇繼續扎根深圳的熱土,一面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一面持續深耕文學創作。這座城市的每個晨昏都在書寫傳奇:城中村飄來的煙火氣,寫字樓里不滅的燈光,深巷中老藝人的一聲唱腔,都化作我稿紙上躍動的字符。創作《蕉鹿》時,我曾數次從案頭山水走向舞臺江河,實地走訪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聽藝人們講述非遺傳承的堅守與彷徨。當傳統與現代在筆尖交織,那些被時光沉淀的唱腔與當代人的精神困境轟然相撞,最終形成了一部關于文化傳承與個體救贖的故事。這部作品有幸收獲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等殊榮,于我而言,這不僅是獎項的加冕,更是文學跨越時空、喚醒共鳴的明證。
創作之路,恰似逆水行舟,又似暗夜獨行。從靈感乍現的狂喜,到字句推敲的焦灼;從孤身伏案的寂寥,到讀者點評的溫暖,每個環節都是對心性的淬煉。就像此次活動中,我讀到扎根鄉土的文字里流淌著大地的溫度,也看見聚焦都市的筆觸下躍動著時代的脈搏。文學的魅力,恰在于它既是創作者靈魂的鏡像,亦是萬千讀者精神的清波。我們以筆為舟,在生活的浪潮中打撈人性的微光,將個體的悲喜織就成映照時代的錦緞。
作為深圳培育的青年作家,我始終心懷感恩。這座城市以開放的胸襟托舉文藝的星辰,從文學扶持計劃到青年作家培養工程,每一縷政策的春風都滋養著創作的沃土。而我作為福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省作協一員,更愿化作一粒火種,與諸位同仁攜手,在這片充滿可能的東南土地上,點燃更多文學的火把。
最后,愿我們都能永葆對文字的虔誠,在創作的長路上,以詩意丈量世界,以真誠叩擊人心。讓文學的光芒,照亮每一個孤獨的靈魂,溫暖每一段平凡的歲月!再次感謝主辦方的精心籌備,愿我們筆耕不輟,共赴下一場文學的山海!謝謝大家!
?在“新朋友·心相聚”新會員回家活動“文學一家人”座談會上的發言
韶關市口腔醫院新華南院區口腔頜面外科主任 周賢德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文學同仁: |
大家好!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總結這次活動的個人體悟:
一、收獲:這是一次滋養心靈的文學遠征。這短短幾天的培訓,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們聆聽了名家對文學創作的深刻見解,在與文友們的交談中因觀點碰撞而迸發靈感,因彼此鼓勵而堅定信念。更珍貴的是,我們在這片嶺南文化的沃土上,找到了“文學共同體”的歸屬感——原來每一顆孤獨寫作的靈魂都能在此相遇相知。
二、責任:以筆為媒,書寫時代與人民。老師們的教誨讓我們深刻意識到,文學創作從來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而是要扎根腳下土地,聆聽時代脈搏。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既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又有奔騰的創新活力。作為這片熱土上的寫作者,我們理應記錄“彎區故事”、傳遞“嶺南聲音”,讓作品既有生活的煙火氣,又有精神的超越性。
三、承諾:永葆初心,做文學的“長征跋涉者”。我將以此次學習為起點,銘記三點承諾:一是堅守文學理想——在流量與浮躁面前,保持對文學的敬畏。二是深耕創作實踐——耐住寂寞,用十年磨一劍的毅力打磨作品。三是踐行文學擔當——以真誠的筆觸回應社會,做人間冷暖的記錄者、真善美的傳播者。愿我以赤子之心擁抱文學,在廣東這片文學森林中,生長出屬于自己的挺拔姿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