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賀:卡帕多西亞熱氣球之旅
更新時間:2025-05-06 作者:李賀來源:廣東文壇
五彩熱氣球和“登月”誘惑
去年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個同學發布的照片,在卡帕多西亞乘坐熱氣球,五彩斑斕的熱氣球在天空飄浮,真是一道很美的風景。有關熱氣球,我記得在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里有描述:
“他們就像上帝一樣,從天上俯瞰卡塔赫納這座英雄古城的廢墟,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他們看到了完好的城墻、雜草叢生的街道、被三色堇吞沒的古堡、大理石的宮殿以及供奉著那些因瘟疫而在盔甲里腐爛的歷任總督的金色祭壇。
“他們從特洛哈斯·德卡塔卡的水上村莊上空飛過,那里的房子涂得五顏六色,到處是飼養食用鬣蜥的小棚,湖邊花園里長著成串的鳳仙和一簇簇的百合。聽到人們的呼喊,幾百個光著身子的小孩亂哄哄地跳入水中……他們如鯡魚般潛入水中,打撈起一包包衣物,一瓶瓶大蠟燭木制成的咳嗽藥水,還有救濟食品,這些都是那位戴羽毛帽子的美麗夫人從氣球的懸籃里拋給他們的。”
女主人公費爾明娜與在城中深受尊重的外科醫生丈夫烏爾比諾上世紀初乘坐熱氣球旅行,那在當時還是新鮮玩意兒,在飛機飛上天之前,西方曾經很流行熱氣球。早在1783年熱氣球首次飛行了35千米,1875年飛到了9000米的高空,1916年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偵查員……
這次來伊斯坦布爾,其實開始并沒有到卡帕多西亞乘熱氣球的打算,但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碧波蕩漾的游船上,一位新華社駐土耳其的記者前輩告訴我們,卡帕多西亞的地貌就像月球表面;而熱氣球一定要去體驗一下。
月球?登月?這個有吸引力!說得我們全都心動了。于是我帶著要登月的渴望,土航買票、網上訂房,行程就這么定了。其實上不上熱氣球我心里并沒有打定主意,因為似乎就在今年,有一個乘熱氣球出現意外的事件,我有點提心吊膽,所以仔細研究了網上評論——根據網友經驗,BUTTERFLY(蝴蝶)和ROYOL(皇家)兩家是當地最老牌的熱氣球公司,雖然價格稍貴,但是技術強,更安心;而且飛得低,能觸摸巖石,與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近距離接觸。
卡帕多西亞的酒店就是民居客棧,你住進了哪一家他們都全包:幫你聯系接送機、訂熱氣球、當地行程安排比如參觀地下城地下河、古巖畫巖洞、洞穴基督教堂等。我們這家客棧老板是個話癆,雖然只會說兩句中文,但他一直堅持說,而且想跟我們繼續學,很虛心。因為當地導游都只說英文,而現在中國游客相當多,如果這小老板學會了中文,他的客人一定爆滿。
這里的氣候像新疆,白天烈日炎炎,太陽一下山馬上就涼快了,而且黃土荒山,若不是開辟了熱氣球的項目哪來這么多游客?客棧不遠就是小城中心,有水果蔬菜店,也有小超市,規模就像北方小縣城,不過水果相當好吃,黃桃、櫻桃、橙子都很甜。沿路有賣地毯的,土耳其的羊毛和絲綢都不錯,可是我只能買絲巾,地毯不知能賣給誰,哪個游客拿得動這么大又重的東西啊?
土耳其的伊茲尼克瓷磚很有名,這里深居內陸,石灰巖、陶土豐富,所以據說瓷磚更好。我們參觀了一家瓷磚博物館兼手工陶制品店,里面藏滿寶貝,各種大小瓷磚畫、多數以阿拉伯故事為題材或者是伊斯蘭教宗教故事為題材,各種全套精美的伊茲尼克瓷杯瓷碗……關了燈在黑暗中也能閃光,是夜光杯的效果。可惜太貴,而且易碎又重,我終于打消了要買的念頭。
曾經的避難所
記者前輩所說的像“月球表面”,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地質地貌。
卡帕多西亞這一帶曾經是活火山,巖漿和巖灰冷卻凝固后形成厚厚一層凝灰巖。年長日久,凝灰巖在陽光的暴曬和風霜雨雪的侵蝕之下,松軟的部分剝蝕殆盡,在地上形成峽澗溝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巖洞。比較堅實的部分殘留下來,則形成千姿百態的巖石。其中,有壁立千仞的懸崖,有蜿蜒數十里的褶皺,更多的則是像蘑菇、樹樁、尖塔一樣的石筍和石柱,構成奇石林立的露天博物館。
而它之所以著名還不僅僅是因為奇特的地貌,這片古老的土地擁有古老的故事,而且與宗教戰爭相關。這里起初是基督教徒躲避宗教迫害的地方,公元4世紀,一群僧侶建立了卡帕多西亞的主要部分。無論是地下城還是洞穴教堂都是基督教徒避難的產物。
最大的奇石博物館在小村莊居里美附近,到處是一眼望不盡的石柱……當地人絕頂聰明,利用這些天然柱石建室造屋。在村內,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石柱都攔腰掏空,地上鋪上地板,頂上描上彩繪,四壁開鑿窗戶,很像陜北開在黃土上的窯洞。
不僅地上奇觀處處,地下還有一個世界,可見當年避難的基督徒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這里有30多座利用凝灰巖的特殊結構開鑿的地下城。居里美西南不遠的德林庫尤地下城就是著名的一座。此城地面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雖然深達50多米,在洞中絲毫沒有憋氣之感。因為智慧的他們從地面到底層,開掘有50多個孔道,空氣可以順暢地流通。順著臺階貓腰走下去,第一層是臥室、廚房、餐廳、酒窖和馬廄;第二層是設有圣壇的教堂;第三層和第四層是洗禮堂、教會學校、避難所和軍械庫;最底層則是儲水庫。各層之間的通道口,都安放著一個直徑1米多的圓石盤。這是地下城特有的安全裝置。如有人來襲,只要扳動暗設的機關,石盤就會自動將洞口封住。這有點像我國華北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挖掘的地道的“翻口”。
據傳說,這座地下城是赫梯人在3000多年前開始修建,后來由基督教徒完成并長期使用。同山巖上的洞穴一樣,地下城也是一種民族和宗教的避難所。在拜占廷帝國早期的宗教迫害和后來的阿拉伯人入侵時期,都曾有上萬名基督教徒躲藏在這里。
乘熱氣球在天上飄
第二天清晨,天剛亮,蝴蝶公司的小巴就上門來接我們了。車繞了一圈就停了下來,我們這才發現,其實公司就在賓館斜對面,我們就住在這一區域的鎮中心,而卡帕多西亞就這么大塊地方,當地人都靠游客為生。他們準備了豐盛早餐——其實我們在酒店已經吃了一頓——只好又吃一點兒。
時間相當充裕,真是度假的節奏,小巴繼續啟程,一路上看到第一批升空的五彩斑斕的熱氣球飄蕩在太陽還沒升起來的小鎮上空,如至仙境,有一種特別的風情。
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亞,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評選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是地球上最適合乘熱氣球的兩個地方之一。
車停在一處開闊地方,給熱氣球充氣的團隊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巨大的氣球被放倒在地上,要先給它充一下熱氣,讓它“站”起來。上客的時機要掌控好:要在氣球站起來而沒飄起來之際,乘客由兩側分別攀入。其實熱氣球的發明使用有幾百年歷史了,是一種很古老的飛行方式。
熱氣球的構造可以一目了然,巨大的氣球和懸掛其下的小柳條筐,之所以一直采用柳條筐是因為其柔韌性,既能承重又不會硬著陸。我們這個籃筐定員12人,駕駛員站在中部不時給氣球充熱氣,并且操縱一條繩索,控制飛行高度。柳條筐兩個廂各站6個客人,客人都是從全球各地慕名而來的,從19世紀以來土耳其就是西方人熱衷的旅行地,而中國大批游客到來是近幾年的事兒。
我們的駕駛員高大威猛又溫柔幽默,深受女士們歡迎,被我們稱為船長——他不僅運籌帷幄地操縱著熱氣球,而且一路說著笑話、幫我們照合影。好的飛行員可以飛得很低,讓乘客摸得到那一塊塊奇妙的巖石,甚至能在谷底懸浮,而不是傻飄在上空。我們的船長真不是吹的,在全程近兩小時的飛行中,始終是這么多美麗的熱氣球中飛得最低的一個。
如果你要去某個地方,熱氣球并不是一種實用的飛行器。實際上,熱氣球并不是駕駛的,而是飄的——因為風吹得有多快,氣球飛行的速度就多快。卡帕多西亞這個地方之所以適合熱氣球也正是因為氣流穩定。
對百年前的人來說,乘熱氣球其實是體驗一下飛行的感覺。當它飄起來的時候你絲毫不會感到害怕,因為沒有飛機起降那種難受的感覺,全程兩小時始終伴隨著的是寧靜、愉快的體驗,讓人心思澄明地俯瞰大地和遠方。
難怪大家都起早趕第一班飛行,因為太陽升起來之后這種飛行活動就沒那么舒服了,在這一片荒野之地,日出后會升溫較快,而且因為沒有遮擋會有點曬。好在時間剛好,隨著日出,我們也正好到了降落地,隨著氣球不再充熱氣,球體慢慢軟塌下來……遠遠地看到一輛小卡車和一輛小巴開來了,我以為是之前聽說的籃筐要降落在卡車廂里,其實不是,我們穩穩地降落在草叢中了!氣球公司的一群帥哥從小卡車上下來,用力拉住繩索,讓巨大的氣球既不塌下來也不升上去——重點是把籃筐與氣球脫鉤,脫鉤之后乘客們就安全了。團隊帥哥們暗松一口氣,開始全力拉拽繩索,男乘客們也幫著拉,把氣球變小折疊,打成一個包裹。大家紛紛坐在軟綿的包裹上與團隊帥哥合影留念。而小卡車正是來運走這批裝備的。
BUTTERFLY的降落地十分清凈。之所以選此遠離出發地的一片草地中,原來是為了一場驚喜——香檳慶祝會!柳條筐在小卡車上,被布置成一個美麗的小屋,帥哥們不知從哪里找來那么多鮮花和綠葉。
“船長”變魔術般拿出一瓶香檳和十幾個高腳杯,他們甚至還準備了點心和水果,這片草地瞬間變成了愉快的野餐地。每個人都跟船長和團隊的帥哥碰杯相慶!船長給每個人發了一張飛行證書,成就感油然而生。在最后的合影照片上,陽光照在每個人臉上,每個人都幸福地笑著、臉上反射著金色的光輝。誰能說這不是一場超值的飛行體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