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鄧存波:掃落葉
更新時間:2025-05-06 作者:鄧存波來源:廣東文壇
一
自從在鄉下建了一幢小樓,母親就再也不想到城里來了。
樓雖然不大,但有一個庭院,庭院里種了不少花草樹木,桂花樹、小黃金樹、鵝腎樹、米蘭、九里香、木冬瓜、使君子等等,尤其是庭院周圍那三棵父親二十六年前種的龍眼樹和九棵并排在一起的柚子樹,母親更是疼愛有加。
母親不想住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時時惦記著以上這些自栽的“風景”。其實,這些并不名貴的花木,在我們住的小區里到處都有。但有一個缺憾,就是人生活在這樣的小區里,你只能享受,“只能看,不能動”。比如,母親看到滿地的落葉,手癢癢的想去掃它撿它,但人家有專門的清潔工,一大早就有人把昨晚的落葉打掃干凈了。母親因此曾抱怨說,老人家住在小區里,像一個多余之人,一天到晚窩在一套房子里。
鄉下的庭院完全屬于自己,母親把它當自留地,想種菜就種菜,想澆水就拉水管,開水閘。想掃落葉,就大清早起床,沐著晨風輕露,伴著鳥語花香,“沙,沙,沙”地享受著掃落葉的快感。對落葉的感受,母親不懂詩詞,不懂什么叫“觸景生情”,更生不出“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钡臒o限感慨。所以,母親對落葉的理解,只是覺得,這樹葉也真奇怪了,天天的落,天天的掃,越掃落得越多??粗鴿M樹的綠葉,母親反倒激動不己:“落吧,落下舊的,長出新的。別讓我閑著就行!”這就是當下母親認為最幸福的老年生活圖景。
看著母親在晨曦里蹣跚的背影,看到母親使用竹耙耙殘葉的動作,看見母親蹲下來撿枯葉的敏捷,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雖然已八十八歲高齡,但她一點都不像是一片將要凋零的黃葉。我倒是不斷地想起我的童年,母親年輕時,為了生活,為了家庭,曾經為了一片落葉,一片搖晃在凄風苦雨中的孤葉,苦苦地掙扎拼命,依靠著掃番薯和桉樹的落葉渡難關的艱苦歲月來。
二
每年的十月前后,家鄉的坡地上,秋季番薯地又有番薯葉撿了。這個時候,早晨的田野有霜出現啦,番薯葉不經霜凍的,每天都有一批綠色的葉子被凍壞了。受凍的番薯葉不幾天就會變黃,枯萎了,干燥了。有些被寒風一吹,唰唰唰地落在番薯畦上,或滾落在番薯溝底下。有一部分沒有掉落的,就陳雜在番薯藤上擱著。在那個年代,食物相當匱乏,生活一度變得十分艱難,番薯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說番薯了,連一根番薯苗都不敢偷回家當菜充饑。只有落在薯畦下的枯葉才是“多余之物”,沒有人去理會它。母親是一個極會生活的人。父親長年在外地工作,五個子女讓母親一個人帶著,一邊要天天出勤參加生產隊繁忙的勞動,一邊還要回家打理家務,照顧孩子,生活之艱辛可見一斑。但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家無論如何的貧窮,都不致于揭不開鍋的地步。在關鍵的時刻,母親總會生出方法渡過難關。
母親想到養豬。只有養豬,才能充分地利用沒人要的番薯枯葉。母親發現,既然番薯和番薯葉都可以曬干了當糧食,那一脈脈自然曬干的番薯葉不也是可以食用的糧食嗎?母親想到了其中的道理,就悄悄地跑到番薯地里撿番薯葉,一袋袋地扛回家來,然后搗碎了放進鐵鍋里猛火煮。煮熟之后,母親倒到豬槽里,放一點生鹽,抓幾把父親捎回來的“統糠”,幾頭豬圍著搶著,“叭,叭,叭”地大口啃吃起來。這就是最好的飼料。這下子可樂壞了母親:“以后不用去摘‘日本草’了,幾十畝的生產隊番薯地,全部落葉都是我們的了,再也不用愁沒東西喂豬啦!”
從此以后,我每天放學回家,就拎著一個小麻袋,一把小耙,自個兒來到生產隊的番薯地里,掃或撿著一片片番薯的枯葉。那時候,我的個子并不高,蹲在番薯地里,就好像潛在一片海水中一樣,站在田頭是見不著我的人影的。母親總是要干完生產隊的活之后,才會來到番薯地里找我:“波仔,你在哪呢,媽媽過來幫你了!”母親只看到放在田頭的麻袋,就是發現不了我的影子,只有我聽到母親叫我了,站起身后,母親才說,藏得這么深,人家拿走你的麻袋你都不知道。
母親干什么活都急急火火的。你看,一到番薯地里,彎下身子,一手拿一個小袋,一手當竹耙,“沙,沙,沙”閃電一般,來來回回地耙,來來回回地撿,沒幾下小袋子就鼓起來了?!白鍪裁词虑槎家獎幽X筋,想方法,掃番薯葉不能用竹耙,就只能以手當耙,先搗一下番薯藤,再輕輕地掀開它,不能用力過大,不然會傷了番薯藤,生產隊叫我們賠番薯,我們可賠不起!”母親一邊撿著番薯的枯葉,一邊不停地教我本領。
有一回,還是我獨自一人,來到一片長勢喜人的番薯地里撿落葉。撿了約一個小時吧,小麻袋也漲得差不多了,準備起身回家。這時候走過來生產隊的李隊長,他問我,在番薯地里干什么?偷番薯嗎?我說,不是!是來撿番薯葉的。他還是聽不明白。我只好把裝得滿滿的番薯殘葉倒出來。他在里面抓來抓去,什么也沒找到之后,才說:“撿這個干什么,拿回去當柴火嗎?”我說,拿回去喂豬的。隊長聽后,莫名地笑了一笑,走了。我重新裝好袋,才歡天喜地扛著我的“戰利品”回家了。
那時啊,總覺得只有母親才可以讓生活低頭。也只有母親才可以讓枯葉變廢為寶!
三
落葉本為傷感之物,歷來為詩人詞家所吟嘆,每每念及如此孤零落寞至極的詩句,無不讓人生發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悲觀情緒。可是,在母親眼中,落葉非但不覺得傷心難過,反而日盼夜盼,渴望不已:“今晚的桉樹林里,總該有落葉了吧!這么大的秋風,塘仔那一片桉樹林,有好幾天不到那里耙葉了,明天得趁早過去,晚了怕別人搶了頭!”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落在地上的桉樹葉就是錢哪!一斤桉葉可以賣三兩分錢,一天若能耙一百幾十斤,就有三五塊錢的收入了,這個數字,在當時算是很可觀的了。
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村建有兩個蒸桉樹葉的蒸罐,一個在白目塘旁邊,一個在兆塘旁邊,都是選擇有水有桉樹林的地方。蒸油罐很大,都是用紅磚和水泥砌成的,上面一個大大的鐵蓋。蒸油的過程是:三五個漢子,首先把收購來的桉樹葉放進這個巨型罐里,要不斷地在上面踩踏,盡量結實。裝完桉樹葉后,安排一個人在罐的底部灶門添柴葉燒火。柴火也全是剛蒸過油的桉樹葉。一直燒至罐頂冒出白煙了,就把蒸蓋蓋上。罐蓋上面有一條油管,一直延伸到離蒸罐幾米遠的地方。有一個膠箱,就是專門盛從罐里蒸出來的桉油的。我就曾經被大人們拉著幫他們看守這個油箱一兩個小時。這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那邊不停地加柴火,這邊不停地出油,“嘩,嘩,嘩”一股股像泉眼一般的油,不斷地流淌著,多么令人興奮。
那時,能賺錢的門路不多。幾條村子,幾百號人,幾片桉樹林。大家天天掃,不停地耙。一個地方,一天起碼重復三兩次,樹上哪有這么多落葉呢?以致于把林子耙得可謂一塵不染,那干凈的程度,不亞于現在城市里的小區。為了能搶到頭一回,每到放學回家,趕緊放下書包,挑起兩個竹籃,扛一把竹耙,邀上三五位同齡,或隨著母親,直奔桉樹林去了。一片片的桉樹落葉,零零散散地飄落在干干凈凈的桉樹林里,連掉落的聲音都能聽得到。實在沒有落葉可耙了,母親叫我停下來休息一會。我呢,放下竹耙,呆呆地望著疏疏朗朗的樹頂,陽光照著的葉子,閃爍著綠光?!斑@么綠的葉子,何時才會變成金黃,何時才能落下來???”
四
母親自從城市回到農村之后,每天都忙著清潔落葉,卻不見抱怨過落葉。天天樂呵呵的。有一次,天正刮著風,下著雨,老母親仍堅持到院子里清潔落葉。一片片傷了水的柚子樹葉落下來,砸在了母親的身上。老人家一點都不厭煩。抖落,撿起,放進垃圾桶里?!坝曛悬S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詩句)。母親啊,您樂觀的資本是什么呢?我告訴母親,今已非昔,以后不要管那些落葉了。今天掃了,明天還會照樣落下來,您能把它們掃完嗎?母親卻說,為什么要掃完它,我就喜歡它天天落,讓我天天有事干,天天有事忙。人老了,就是一片將落的葉子,就算是一片落葉,我也要落得有姿有勢,不讓你們看了傷心!
呵呵,母親對落葉的感悟比我深刻多了。母親認為,一切自然之物,來去自有其道,順其自然,這才是幸福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