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汪樹東 | 點燃當代人的生態文明想象
——當代中國生態散文發展綜論
更新時間:2025-04-27 作者:汪樹東來源:東吳學術
摘要:當代中國生態散文發展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1989年的萌芽階段、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階段、21世紀以來20年的繁榮階段。葦岸、胡冬林、楊文豐、艾平、古岳、傅菲等作家已經成為具有標志性的當代生態散文家,以《大地上的事情》等為代表的生態散文集也給當代散文界賦予全新的生態意識。與西方生態散文相比,我國當代生態散文偏向于鄉村田園情結,偏向于典型的人文精神,最終理想是天人合一,崇尚萬物有靈。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更多當代作家轉入生態散文創作軌道,必將創作出更多經典的生態散文。
關鍵詞:生態散文;鄉村田園情結;萬物有靈;天人合一
“生態散文”是指以描繪自然或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為主的、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的議論性或抒情性散文,不包括報告文學或紀實文學、非虛構寫作。因此像徐剛、李青松、古岳、陳啟文等作家那些影響巨大的生態報告文學不在本文論述之列。至于所謂“自覺的生態意識”,劉軍曾指出:“生態自覺包括幾個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敬畏生命的寫作倫理的確立,去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視角,生物圈觀念下的生命共享主義和平等精神。”其實,這無疑也是王諾所說的“生態整體主義”的題中之義。生態散文的形式較為自由,比較適合作家描摹萬物、抒發胸臆、表達性情,為之者眾,數量龐大。1978年以來的40余年間,生態散文家層出不窮,生態散文車載斗量,不可計數。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哪個作家寫作散文時,能夠從不涉及生態主題。翻閱新時期以來的每部散文集,都可以發現幾篇旨趣相對純正的生態散文,但是真正能夠以生態散文名世,甚至專注于生態散文創作的作家并不多,卓然特立的主要有葦岸、胡冬林、楊文豐、艾平、古岳、傅菲等;對當代生態散文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作家則更多,主要有王宗仁、魯樞元、周濤、李存葆、張煒、韓少功、陳應松、劉醒龍、遲子建、阿來、于堅、楊志軍、郭雪波、鮑爾吉·原野、王開嶺、周曉楓、劉亮程、王族、李娟、沈念、肖輝躍、安寧等。以單篇而言,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周濤的《鞏乃斯的馬》、張煒的《融入野地》、李存葆的《綠色天書》等都是聲名卓著的生態散文;以文集而言,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韓少功的《山南水北》、艾平的《聆聽草原》、傅菲的《深山已晚》、沈念的《大湖消息》等也蜚聲文壇,影響深遠。當代生態散文發展至今經歷了萌芽、發展和繁榮三個階段,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并呈現出與西方生態散文不同的精神旨趣和審美特色。本文擬采用宏觀的文學史視野掃描當代生態散文的發展歷史,勾勒出代表作家作品的基本特點,厘清當代生態散文的特征,并展望其未來的發展道路。
一、當代生態散文的發展階段
當代生態散文經過三個較為鮮明的發展階段:1978—1989年的萌芽階段、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階段、21世紀以來20多年的繁榮階段。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并不理想。一個方面原因是歷史上的生態欠債,主要是革命意識形態長期倡導面向大自然的戰天斗地、改天換地的生存哲學,罔顧生態規律,更談不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集體主義運動,加上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決策,往往更不會顧及生態規律;因此激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躍進”運動、“農業學大寨”運動、“知青下鄉”運動、“邊疆建設”運動、持續高速增加的人口數量等等,都對全國的自然生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另一個方面則是改革開放初期,在沒有資金和技術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經濟,往往也是以掠奪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生態為代價的。因此,最初的生態文學是以沙青、喬邁、麥天樞、徐剛、劉貴賢等人的生態報告文學為主,描繪了河流污染、森林殘缺、動物滅絕等生態災難;高行健的實驗話劇《野人》批判的也是人們對神農架森林的破壞;阿成的《棋王》、孔捷生的《大林莽》、袁和平的《南方的森林》等小說則關注歷史和現實中的森林破壞。可以說,在這個階段,大部分作家、學者對世界上的環保運動了解較為有限,對生態意識也不甚了了,主要精力放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對國家社會造成的傷害以及對改革開放的翹首期盼上,他們普遍相信現代化意味著未來,意味著文明。不過,有少數作家憑著對大自然的敏感還是發表了一些具有生態意識的散文,例如孫犁的《黃鸝——病期瑣事》(1962年創作,1979年發表)、汪曾祺的《泰山片石》、賈平凹的《讀山》等,見證了當代生態散文的萌芽階段。此階段值得關注的是張煒和周濤,他們對大自然的美極為敏感,較早孕生了生態意識,創作了生態散文。例如張煒在《葡萄園暢談錄》中就批判了當時人們對山東海邊森林的濫砍濫伐以及化工廠的污染問題,他還認為作家應該是自然之子,有必要多親近自然、融入自然,他對自己不太了解植物還頗為遺憾,“我們對植物所知甚少,簡直可以說一無所知。……設想一下,你胸中儲藏了五彩繽紛的植物形象,對它們有一個科學的理解,會怎樣大地豐富你的思維。當寫到它們的時候,你的筆力必然會更加堅實,更加準確和有力”。這幾乎指明了張煒此后小說散文創作的一個主要方向。而周濤自從詩歌轉向散文后,就創作了《鞏乃斯的馬》《二十四片犁鏵》等典型的生態散文,“在對自然萬物的充滿激情的描摹中體現出美妙的生態意識”。周濤的《二十四片犁鏵》對現代文明以暴力化的方式對待大地持嚴厲的批判態度,透顯出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鮮明立場。不過,本階段立意鮮明、風格獨特的生態散文集還沒有脫穎而出,專攻生態散文的散文家更是寥若晨星,生態散文的自覺發展還需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進一步加速,因發展經濟導致的環境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民怨日盛;國際的環境保護運動也日益影響到國內民眾,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加入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列;西方生態文學、生態思想文化也日益廣泛地傳播到國內,促進了國內民眾生態意識的覺醒。因此,越來越多的作家投身于生態散文創作中,代表性的篇章相繼浮出歷史地表,例如張煒的《你的樹》《融入野地》《綠色遙思》、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韓少功的《遙遠的自然》、魯樞元的《為野草說情》、詹克明的《敬畏自然》、王英琦的《愿地球無恙》、李存葆的《鯨殤》、于堅的《山洞記》《大地記》、遲子建的《傷懷之美》等,藝術風格大相徑庭,但均洋溢著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馬麗華的“走過西藏三部曲”(《靈魂像風》《西行阿里》《藏北游歷》)中,也多有精美的生態散文篇章,表達了藏族人崇拜天地山川、敬畏自然萬物的傳統生態智慧。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葦岸、張煒、李存葆、劉亮程等作家非常專注于生態散文的創作。葦岸受到海子、梭羅(Henry D. Thoreau)的影響,轉向散文創作后便致力于生態散文。他言行一致,視野開闊,生態人格特質鮮明,對現代文明的生態反思較為徹底。他的《大地上的事情》《我的鄰居胡蜂》《一九九八:二十四節氣》等散文短小精粹,語言質樸,但生態立意高遠,對隨后的生態散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張煒是當代著名的小說家,但是他的生態立場非常鮮明、堅定,他的《融入野地》高調展示了遠離現代文明、融入荒野的生態立場,堪稱當代文學生態轉向的碑記之一;他對動物也非常關注,例如《美生靈》描繪羊的生命就極為動人,他的生態散文傳達出了禮贊生命、敬畏生命的生態強音。李存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轉向散文創作,以極大精力投入生態散文創作中,《鯨殤》以開闊的視野描繪了近幾百年來人類的捕鯨史,呼喚保護鯨魚,保護大海,文字華美,想象瑰異,生態意識突出,極大地提升了生態散文的藝術境界。
新疆作家劉亮程在1998年推出了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一炮打響,甚至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鄉村哲學家。《一個人的村莊》是一部比較典型的生態散文集。劉亮程以鮮明的態度拒絕現代文明的馴化,回到村莊,回到大自然,倡導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這部生態散文集對21世紀之后生態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任林舉的《玉米大地》、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雍措的《凹村》等散文集均深沐其思想藝術的恩澤。至于劉亮程對一個村莊的深度生態書寫的創作姿態,更是影響了不少后來的散文集,例如張華北的《九秋:大洼生態散文》、黃孝紀的《八公分的時光》、吉布鷹升的《在涼山》、舒飛廉的《云夢出草記》等。
此階段的生態散文出現了葦岸、劉亮程這樣的標志性散文家,也出現了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這樣標志性的生態散文集,但更多生態散文家、生態散文集的出現還要等到21世紀。21世紀以來的近二十年間,生態散文明顯進入了百花齊放的繁榮階段。21世紀頭十年間,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環境破壞加劇,各種天災人禍相繼爆發,民眾越來越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到了第二個十年間,生態文明逐漸成為國家政策,民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日益提高;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現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渴望返回大自然,渴望親近自然、融入自然。較有代表性的生態散文作家如周曉楓、艾平、胡冬林、楊文豐、李漢榮、傅菲、沈念、肖輝躍等紛紛涌現。
二、21世紀生態散文的區域性特征
21世紀以來,因為不同作家處于不同的生態區域,生態散文創作也開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區域性特征。較有代表性的是東北地區、內蒙古草原、新疆地區、青藏地區、兩湖地區等。東北地區的遲子建、素素、任林舉、胡冬林等作家的生態散文較有代表性。遲子建的《一只驚天動地的蟲子》《祭奠魚群》《哀蝶》《黃沙蔽天時》《我的夢開始的地方》《是誰扼殺了哀愁》《假如魚也生有翅膀》《我的世界下雪了》等都是較為典型的生態散文,或贊美自然生命,或反思小時候對待其他自然生命的殘酷態度,或批判當前的生態危機,或表達融入自然的生態渴望,情懷樸素,文字潔美。素素的散文集《獨語東北》中的《與鶴共舞》《綠色稀薄》《追問大荒》等篇章,對東北特有的丹頂鶴的描繪極為傳神,對東北森林減少、野生動物消亡的生態問題也多有涉及。任林舉的散文集《玉米大地》的生態書寫則主要表現在那種對人類中心主義的顛覆、關于人類對大自然竭澤而漁的破壞行為的描繪中。遼寧作家王秀杰和吉林出生的作家高維生多關注鳥類生活:王秀杰的《與鳥同翔》《水鳥集》《千秋靈鶴》《遙遠的鄉音》等散文集較為關注遼寧的鶴文化,關注自然生態的保護;高維生的“長白山野生飛鳥集”叢書之《天空流浪者》《鳥兒歌唱的地方》《寂靜的森林》三部,多描繪長白山區的野生鳥類,兼具科普性和文學性,也是東北生態散文的重要收獲。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吉林作家胡冬林的生態散文創作。21世紀以來,胡冬林曾多年到長白山深入生活,與大自然朝夕相處,融入荒野,踐行著梭羅式的生活,最終寫出了《青羊消息》《狐貍的微笑》《山林》《山林筆記》等重要的生態散文集,極大地拓展了當代生態散文的疆域。
內蒙古地區的生態散文以鮑爾吉·原野、艾平、安寧等為代表,多關注蒙古草原的生態問題。烏熱爾圖的《呼倫貝爾筆記》、鮑爾吉·原野的《流水似的走馬》《草木山河》、艾平的《長調》《呼倫貝爾之殤》《風景的深度》《草原生靈筆記》《聆聽草原》《隱于遼闊的時光》、郭雪波的《大漠筆記》等散文集中的許多篇章都是典型的生態散文,都關注內蒙古草原的生態問題,并盡可能地復活蒙古族傳統生態智慧,張揚眾生平等、萬物有靈的生態意識。安寧則是近年來崛起于文壇的內蒙古散文家,她的散文集《草原十年》《寂靜人間》《萬物相愛》等,多呈現內蒙古草原上人與自然之間百轉千回的情感關系,表達了作家尊重生命、渴望萬物和諧的生態理念。
而新疆地區在21世紀也出現了不少專注于描繪新疆自然地理、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的生態散文家和生態散文集,較重要的有劉亮程的《在新疆》《大地上的家鄉》、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的《永生羊》、李廣智的《雪山·雪人·雪狼》、王族的《獸部落》《新疆密碼:天山高原上的生存傳奇》《神的自留地》、沈葦的《植物傳奇》、康劍的《聆聽喀納斯》《喀納斯自然筆記》《喀納斯湖:一個山野守望者的自然筆記》、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遙遠的向日葵地》《冬牧場》等。尤其是李娟的生態散文,以眾生平等、萬物有靈的眼光審視新疆大地,詩意豐沛、文字潔凈,是周濤、劉亮程之后影響很大的新疆散文家。
青藏地區的生態散文以楊志軍、古岳、王宗仁、龍仁青等為代表。平措扎西的《世俗西藏》、楊志軍的《遠去的藏獒》、古岳的《誰為人類懺悔》《生靈密碼》《棕熊與房子》、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藏羚羊的那些事兒》《可可西里的動物精靈》、龍仁青的《高原上的那些鳥兒》《高原上的那些花兒》、雍措的《凹村》等散文集,主要關注青藏高原上的生態問題,生態憂患意識鮮明,對青藏高原近幾十年的生態變化做出了較為詳細宏觀的描述,對藏族人敬畏生命、眾生平等的傳統生態智慧做出了動人的勾勒與深描。其中,古岳的長篇生態散文《誰為人類懺悔》宏觀描繪了20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初期青藏高原上森林、草原、野生動物、水土等生態變遷過程,視野開闊,生態情感飽滿,震撼人心,堪稱當代生態散文中的一個高峰。
21世紀華北地區的生態散文以周曉楓、閻連科、葉梅、李青松等為代表。葦岸的生態散文創作直接影響了周曉楓、馮秋子等人。周曉楓的《斑紋》《鳥群》《幻獸之吻》等散文或散文集知名度較大,已經確立了較為自覺的生態意識,能夠從更為宏大的生態整體觀角度來審視自然生命,她對各色動物素描般的描寫也為當代生態散文增加不少光彩。她的生態散文具有典型的知性品格,注重生命哲理的感悟,情感內斂,具有一種鮮明的頓挫感、曖昧感,讀來頗耐咀嚼、回味。馮秋子的《塞上》等散文集也像葦岸一樣敬畏生命,禮贊自然。閻連科曾于21世紀初期在北京豐臺區一個暫未被開發之地購得別墅,過上了與自然深度融合的詩意生活,表達了致敬陶淵明和梭羅的歸隱田園的生態情懷,寫出了散文集《711號園》。該散文集表達了非常明確的敬畏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態意識,顛覆了人類中心主義,對園中的動物、植物觀察得非常精細,表達傳神,例如《美國椿地下根須的爭奪戰》一文寫美國椿地下根須驚心動魄的戰爭,可謂中國當代生態文學中最為生動特異的一幕。葉梅的散文集《福道》收集了作者多年行走于祖國大江南北創作的諸多生態散文,例如《魚在高原》《福道》《神農架的秘密》《右玉種樹》等。這些散文通過呈現生物多樣性之美,強調唯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會有鄉村和城市的天朗氣清,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福道”,獲得真正快樂幸福的美好生活。該散文集被評論家譽為“與自然對話的心靈之書”,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李青松近年來專注于生態散文創作,把報告文學、小說、詩歌的筆法納入散文中,筆姿多變,意趣橫生。他的《另一種自然》《北京的山》《大興安嶺筆記》《哈拉哈河》等生態散文選材新穎,思考深入,情感豐富,對自然的描繪極為精美。他的散文集《相信自然》《北京的山》較好地呈現了作者相信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
至于梁衡的散文集《樹梢上的中國》則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梁衡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在《樹梢上的中國》中講述了不少古樹背后的人文歷史,例如《左公柳,西北天際的一抹綠云》講述左宗棠在甘肅種植柳樹的故事。不過雖然該文集在文壇上、社會上影響較大,但是若從生態散文角度看來,因為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敘述人文歷史,而不是關注生態問題,生態意識也并不鮮明,所以該文集不能被視為真正的生態散文集。之所以在此提及,是為了回應社會上的普遍誤解。河北作家劉向東的散文集《動物印象》把最豐沛的情感傾注到蜻蜓、蟬、貓、鳥等動物身上,把作者幼年時對動物的各種印象匯聚一堂,加以生態視角的重新審視,寫來意趣盎然。河北作家張華北的散文集《九秋:大洼生態散文》關注河北滄州大洼濕地的生態問題。河北作家馮小軍的散文集《裁一片綠影送給你》寫出了一個務林人對森林的文學審美、對森林與人的生態關系的深層思考,彰顯了務林人對美麗中國建設的犧牲精神。山西作家玄武的散文集《物語者:動物風度與人性本色》在對各種動物的書寫中體現了尊重生命多樣性的生態意識,散文集《種花去:自然觀察筆記》則被稱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自然觀察筆記”,觀照自然細致精微,多從人與植物的生態關系入手,對作者所處地方的生態變遷多有述說。
華中地區的湖北、湖南在21世紀生態散文創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湖北作家的生態散文魏紫姚黃,絢麗多姿,漸成風景。熊召政從21世紀以來始終倡導重建詩意的生活,倡導保護環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傳統生態智慧。他認為生態是長江的血液,而文化是長江的靈魂,要保護好長江的自然生態,否則長江文明就會喪失根源。他的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中的文章多是他走遍大江南北后的產物,蘊含著對大自然極深的感悟,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隨處可見。劉醒龍近年來在《上上長江》《婆娑大地》等散文集中對自然生態問題多有描繪和反思,他贊美大江大河壯美的風光,也強烈批判山河遭到的生態破壞,對藏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大加贊賞。陳應松在散文集《朝向一朵花的盛開》中傾聽大自然,喚醒靈魂深處的寧靜,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大愛無疆的生態智慧,其中《神農架之秋》《神農架云海》《諸神充滿神農架》等篇章描繪神農架的自然之美,文采纖秾,情感富麗,令人沉醉。劉詩偉則在散文集《人間樹》中寫他的故鄉江漢平原一個小村莊兜斗灣中人與樹之間的故事,凸顯了樹在鄉村人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從而禮贊了自然之大道。華姿的散文集《萬物有靈皆可師》聚焦于種種自然生靈,宣揚萬物有靈、與萬物榮辱與共的生態意識。華姿的生態視野較為開闊,關注的自然生命既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螞蟻、蚯蚓、屎殼郎、麻雀、水稻、鳶尾花等動植物,也有生性獨特、遙遠異國的動植物,例如袋鼠、小象鼩、馴鹿乃至大白鯊等。她對所有自然生靈都懷著一種耶穌基督般的慈愛,贊美它們的生命之美,尊重它們的內在價值。此外,舒飛廉的散文集《云夢出草記》則聚焦于湖北孝感肖港鎮鄭家河村的草木,洋溢著鄉村草木氣息。湖北作家的生態散文描繪的多是四處旅行時的自然審美經驗,或是對故鄉自然的回顧式凝望,而很少像梭羅的《瓦爾登湖》那樣對一個特定的地方展開生態細察和審美深描。
21世紀湖南生態散文則以韓少功、學群、沈念、肖輝躍等為代表。韓少功渴望過上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鄉村生活,于21世紀初期回到了湖南汨羅農村,參加農業勞動,深度融入大自然,后來出版了他的長卷散文《山南水北》,共收散文99篇,其中許多篇章如《耳醒之地》《感激》《養雞》等,特別呈現了作者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對自然生命的詩意觀照,是難得的生態文學佳作。學群受到梭羅、約翰·繆爾(John Muir)等的影響,也具有較為自覺的生態意識,著有散文集《生命的海拔》《兩棲人生》《牛糞本紀》等,其中不少生態散文關注洞庭湖地區的生態問題。例如《草和蘆葦的宗教》批判洞庭湖邊的捕魚、獵鳥等陋習,表達了對自然的皈依之情;《螺蚌世家》表達了悲憫眾生的護生意識;《通往自然的驛站》則似乎是對梭羅《瓦爾登湖》的深情回應。沈念的散文集《大湖消息》關注湖南洞庭湖的生態變遷,是對地方生態的詩意表述,其中《大湖消息》講述的是洞庭湖地區人與野鳥的關系,毒鳥和護鳥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生態觀念;《麋鹿先生》則關注洞庭湖地區野生麋鹿的放養和守護;《故道江豚》講述了洞庭湖地區江豚的保護事業;《黑楊在野》則講述了洞庭湖地區因經濟原因造成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這些散文多采用小說筆法,懸念迭起,生態意識明確。肖輝躍于2019年出版生態散文集《飛越高原》,因對鳥類的熱愛、守護、追尋、描繪和攝影而被譽為“三湘第一女鳥人”。但隨著年歲漸長,她于2016年再次重返故鄉湖南寧鄉,沿著靳江流域展開博物學、生態學之旅,持續三年多,并最終把關于故鄉生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匯聚為生態散文集《醒來的河流》。該散文集聚焦于作者數年乃至數十年對靳江流域(寧鄉段)的自然生態尤其是鳥類生態的觀察所得,呈現了生動活潑的鄉村生態圖景,展示了作者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的生態倫理,建構出獨特的鄉村生態審美視域,從而極好地推動了當前生態散文的發展。除這些代表作家作品之外,湖南作家謝宗玉的《村莊在南方之南》《草木童心》、黃孝紀的《八公分的時光》、黃亮斌的《圭塘河岸》等散文集也頗有自覺的生態意識。
21世紀江西生態散文作家以傅菲、范曉波、羅張琴等為代表。傅菲是近年蜚聲文壇的散文作家,也專注于生態散文創作,他的《深山已晚》《鳥的盟約》《靈獸之語》《客居深山》《野禽記》等散文集,多聚焦于贛東北的山林田園,以詩意筆觸描繪融入自然的生態境界,善于化用古典詩詞的意境,文筆流麗,構思精巧。傅菲的“饒北河系列”和“大自然系列”散文是最富有生態意識的。傅菲已經構筑了敬畏生命、眾生平等、與自然萬物共生共榮的生態倫理,以詩意筆觸為讀者描繪出或質樸或絢麗的自然之美;他也關注自然生命的內在靈性,親身實踐惜生護生的生態倫理,屢屢嚴厲批判現代人對自然生命的殘害;他還自覺接受華夏古典詩詞的美學浸潤,接受美國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等生態作家的深刻影響,試圖建構一種人文與自然、寫意與寫實、古典與現代交融的山地美學。他的生態散文對推進當代生態散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范曉波的散文集《田野的深度》多記述江西各地的自然風物和民情風俗,對那種人與自然融合的鄉村景觀的描述頗為動人,透顯出一定的生態意識。羅張琴的散文集《鄱湖生靈》關注江西鄱陽湖區的自然生靈,選取了藜蒿、蘆葦、鶴、江豚等鄱陽湖畔具有特殊習性、詩意象征、文化傳承的動植物,融入了作者豐沛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再加上踏實的田野調查,人文情懷和生態意蘊相得益彰。除了以上地區較為集中出現的生態散文作家、作品集之外,其他地區還有不少較為優秀的代表作家、作品集。如陜西作家白忠德的《大熊貓:我的秦嶺鄰居》《生態秦嶺動物趣》《秦嶺的動物朋友》等散文集,多關注秦嶺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野生動物,體現了人類對動物的熱愛,表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陜西作家李漢榮的散文集《萬物有情》以萬物有靈式的眼光打量山川大地、草木生靈,寫出了人與萬物之間的美好情誼,散文集《河流記》則從作者的切身經驗中寫出了大地倫理和河流美學,《動物記》《植物記》等散文集也頗多富有生態意識的美文篇章。
山東作家李存葆延續著20世紀90年代的生態散文創作勢頭,繼續拓展新的生態題材,創作了《綠色天書》《最后的野象谷》《凈土上的狼毒花》《神農架啟示錄》等膾炙人口的生態散文,篇幅較大,情感飽滿,影響巨大。山東作家王開嶺的散文集《古典之殤》的副標題是“紀念原配的世界”。所謂原配的世界就是大自然還比較純凈、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的世界。他深受古典詩詞的山水自然精神的影響,再加上梭羅的《瓦爾登湖》、麥克基本(Bill Mckibben)的《自然的終結》、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 Ⅲ)的《哲學走向荒野》《環境倫理學》等書的影響,最終確立了自覺的生態意識。因而他的《再見,螢火蟲》《蟋蟀入我床下》《河殤》等文或批判現代文明對大自然的殘害,或表達對“原配世界”的大自然的真誠懷念。山東作家周蓬樺的散文集《大地谷倉》用簡潔明亮的散文語言,以個人化的投入姿態深入故鄉、森林與草原,行走或靜思,體察生靈與自然倫理,呈現個人命運與萬物共情的價值思考。
作家楊獻平曾在巴丹吉林沙漠從軍生活多年,對該地的自然生態較為了解,著有“巴丹吉林沙漠文學地理”之《沙漠里的細水微光》《黃沙與綠洲之間》《沙漠的巴丹吉林》等散文集。其中,散文集《沙漠的巴丹吉林》書寫了瀚海之中的沙塵暴、遼闊戈壁、孤立的牧區,以及黃羊、蜥蜴、蝎子、四腳蛇等諸多沙漠動物,對沙漠生靈的描繪活靈活現,是當代生態散文中不可多得的關于沙漠生態之篇章。江浙地區的生態散文作家以龐余亮、周華誠等為代表。江蘇作家龐余亮的散文集《小蟲子》寫蜜蜂、蜻蜓、螢火蟲等各種小蟲子,充滿了童趣、蟲趣,被譽為“中國版《昆蟲記》”。而浙江作家周華誠的《草木滋味》《草木光陰》等散文集有意遠離城市,返回鄉村和自然,重歸田園,倡導一種悠遠緩慢、古典式的生活美學。華南地區的生態散文作家以林宋瑜、蔣子丹等為代表。廣東作家林宋瑜的散文集《藍思想》關注廣東東部沿海一帶近幾十年的濫伐紅樹林、圍海造田、圍海養殖等造成的沿海生態破壞,選材獨樹一幟,令人印象深刻。蔣子丹對城市里的寵物問題較為關注,特別創作了《一只螞蟻領著我走》和《動物檔案》兩部散文集,思考動物權利、動物保護問題,也屬于別出心裁的生態散文。
21世紀生態散文發展過程中,有不少自然科學出身的作家,受過嚴謹的科學訓練,培育出鮮明的生態意識,再投身于生態散文創作,別有特色。上海作家詹克明是核物理學家,他延續著20世紀90年代的創作路子,相繼出版了《空釣寒江》《青梅嗅》兩部散文集,把科學家的冷靜理性和作家的熱情想象結合得絲絲入扣,繼續倡導敬畏生命、批判生態危機的鮮明立場。而廣東作家楊文豐出身于氣象學專業,于21世紀投身生態散文創作,以《自然筆記》《病盆景》《霧霾批判書》《海殤后的沉思》《走進子宮式生態圣殿》《不可醫治的鄉愁》《精神的樹,神幻的樹》《人蟻》《佛光》《心月何處尋》等篇章極大地拓展了生態散文的思想深度。陜西作家祁云枝供職于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從事植物學研究,近年來出版《我的植物閨蜜》《低眉俯首閱草木》《草木祁談》《植物,不說話的鄰居》等科普散文集,重拾現代人失落的草木情緣,兼具科學性和文學性,語言清麗,值得一讀。郭耕長期關注動物保護等事業,也曾創作了《天地狼心——郭耕自然科普隨筆》《鳥獸悲歌》等科普隨筆,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21世紀生態散文作家中還有不少作家建立了難能可貴的博物學視野,在對植物、昆蟲、鳥類等自然生命的田野觀察中達成了極好的文學審美,從而創作出系列生態散文,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河南作家祖克慰的《觀鳥筆記》《動物映象》、阿來的《草木的理想國》、云南作家半夏的《與蟲在野》、重慶作家李元勝的《曠野的詩意:李元勝博物旅行筆記》、浙江作家津渡的《我身邊的鳥兒》《草木有心》等散文集,新鮮別致,清新動人,把自然生命的倩影移入散文世界,增添了生態散文的綠色氣息。王兆勝曾說:“真正在萬物描寫上傾注心力的生態散文還是進入21世紀以后,許多散文家全力以赴寫‘物’,努力展現‘物性’的光輝,從而在規模效應、體系化、專業知識化程度上都有質的飛躍,特別是作家的生態散文物性書寫具有了博物學、生物學、動物學、民俗學、地域學的特色。”應該說,像半夏、李元勝這樣的作家在生態散文創作中就極好地呈現了博物學的物性書寫。
三、當代生態散文的社會影響與特征
當代生態散文發展至今,社會影響已經漸漸增大。最初大多反響寥落,到如今許多篇章早已聲名卓著。有不少典型的生態散文已經被收入到中學語文教材中,例如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與《我的鄰居胡蜂》都已經入選中學語文教材。至于張煒、楊文豐、傅菲、學群、李漢榮等人的生態散文更是屢屢出現在中學語文考卷乃至大學語文教材中。更為直接的證據是不少生態散文獲得了一些重要的文學獎。例如周濤的《中華散文珍藏本·周濤卷》獲得第一屆魯迅文學獎,李存葆的《大河遺夢》獲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韓少功的《山南水北》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劉亮程的《在新疆》、周曉楓的《巨鯨歌唱》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鮑爾吉·原野的《流水似的走馬》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沈念的《大湖消息》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此外王充閭的《春寬夢窄》、素素的《獨語東北》、鄭彥英的《風行水上》等獲得魯迅文學獎的散文集中也頗多典型的生態散文篇章。
吳周文曾說:“中國生態文學與生態散文思潮的發生,與中國讀者接受《沙鄉年鑒》《瓦爾登湖》等外國生態散文的思潮密切相關,《沙鄉年鑒》等外國思想資源是先導的,中國生態文學對它的接受,則是十分自覺的。”的確,當代生態散文的發展是受到西方生態文學、生態思想較大影響的,尤其是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對中國作家和生態散文的影響特別深遠。葦岸曾被譽為“中國的梭羅”,他從事生態散文的創作就與梭羅《瓦爾登湖》的影響有關。張煒、韓少功、劉亮程、詹克明、王開嶺、學群、傅菲、黃亮斌等人都受到梭羅的巨大影響。韓少功的《山南水北》、閻連科的《711號園》、嚴風華的《一座山,兩個人》、丁燕的《沙孜湖》、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胡冬林的《山林筆記》、黃亮斌的《圭塘河岸》等散文集都被譽為“中國版的《瓦爾登湖》”。此外,蔣子丹比較喜歡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魯樞元、王開嶺都充分接受了羅爾斯頓的荒野倫理學,傅菲、龍仁青、肖躍輝等受到約翰·巴勒斯的巨大影響。
當然,如果整體觀照中西當代生態散文,我們可以發現兩者之間較為鮮明的差異。首先,中國生態散文偏向于鄉村田園情結,而西方生態散文偏向于荒野情結。幾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對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影響至為深遠,若說我們尋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是尋求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天人合一,是對荒野的改造,是遠離虎豹豺狼等猛獸,也遠離荒榛野莽,最好的表達便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所寫的那樣,“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絕大多數中國散文家要表達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態旨趣,親近、融入的是已經被人為改造后的鄉村田園,是風和日麗、山明水秀、梅蘭竹菊、鳶飛魚躍的。到了當代生態散文中,這種鄉村田園情結依然是支配性的,例如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韓少功的《山南水北》、任林舉的《玉米大地》、傅菲的《深山已晚》、范曉波的《田野的深度》等,都是鄉村田園情結的自然流露。以傅菲、謝宗玉、周華誠等代表的生態散文則可以視為從鄉土散文中發展出來的一個支脈。與之相對,歐美散文的生態書寫往往偏向于荒野情結。梭羅的《瓦爾登湖》便明確展示出回歸荒野的精神旨趣,他驚世駭俗地認為荒野里才蘊含著世界最后的救贖。此后,絕大多數傾向于生態書寫的散文家無不以梭羅為精神領袖,向著荒野挺進,例如約翰·繆爾、約翰·巴勒斯、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巴里·洛佩茲(Barry Lopez)等便是典型例子,巴里·洛佩茲甚至到北極去尋找真正的荒野。不過,隨著中國人的視野日益開闊,文化胸懷日益豐厚,尤其是現代化浪潮日益侵蝕,使得原生態的大自然日益稀少也日見珍貴,也有不少作家開始關注荒野,偏向荒野,例如張煒、古岳、楊志軍、胡冬林等作家就是如此。其次,中國散文的生態書寫偏向典型的人文精神,而西方散文的生態書寫則偏向典型的科學精神。一般而言,中國作家接受的多是人文主義教育,古典作家多浸潤于儒、道、佛的思想中且不說,即使當代作家也多是與文史哲耳鬢廝磨,而少有作家能夠兼得自然科學的耳提面命。因此當作家關注自然、關注生態時,他們多從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勝景的憧憬開始,批判生態破壞,批判人類中心主義。但是他們缺乏對大自然的嚴謹細致、持之以恒的觀察與研究,也缺乏對大自然的生態智慧的科學考察。他們的生態智慧多來自先哲的啟示,來自切身的生活經驗,來自民間的生活智慧。與之相較,西方作家關注自然、關注生態,倚重的是嚴謹系統、客觀理性的科學精神,許多生態散文家往往就是非常成功的自然科學家。例如吉爾伯特·懷特(Gilbert White)對塞耳彭自然的細致考察,法布爾對昆蟲的觀察和研究,梭羅對緬因森林的生態考察,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對沙鄉生態的研究,愛德華·艾比、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等對沙漠的觀察與研究,巴里·洛佩茲對北極的生態研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對殺蟲劑、海洋生物的研究,等等,都是遠近聞名的例子。他們的生態智慧更多來自長期的實地觀察和科學研究,因此他們的生態書寫具有較為典型的科學性、客觀性、真實性。當然,隨著西方生態散文的影響逐步擴大,也有不少中國作家開始學習西方作家的那種踏實勤謹的科學精神,認真細致地觀察與研究大自然,發而為文,也顯示出卓然不凡的科學精神,例如李元勝、半夏對昆蟲的觀察與書寫,胡冬林對長白山的生態觀察,古岳對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的實地調查,等等,都是令人敬佩的典型。至于詹克明、楊文豐、祁云枝等具有科學背景的作家加入生態散文創作隊伍,更是增添了生態散文的科學精神因子。再次,中國散文的生態書寫最終的理想是天人合一,而西方散文的生態書寫多是與大自然保持適當的觀察和審美的距離。也許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實在太過巨大,中國作家在關注大自然、關注生態問題時,表現的理想情境都是天人合一的勝景。他們渴望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渴望在大自然的無限生機中安頓身心、怡情養性,認為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解決人生的懸浮無根狀態,才能超越人生的孤獨,才能獲得終極意義的實現。因此對于大部分中國作家而言,大自然的確具有教堂、信仰之于西方人的那種救贖意義。也正是因此,中國作家普遍對大自然的潰敗、對生態危機表現出極大的憂慮和憤慨。沒有大自然的青山綠水、鳶飛魚躍,所有人類物質財富構筑的世界對于中國人而言是無法安居的,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中國散文的生態書寫中,最美的境界都是描繪天人合一之境的。相較而言,西方作家在書寫大自然、書寫生態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較為冷靜的距離感。他們觀察大自然,思考大自然,也反思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但是他們的主體性極為鮮明,他們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主體性,融入大自然中。因此,閱讀西方生態散文,我們可以隨時感知到作家的主體人格形象。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西方散文的生態書寫中完全沒有天人合一的生態體驗書寫,無論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還是約翰·繆爾的《夏日走過山間》中都有一些片段描繪天人合一的生態體驗。
最后,我們可以觀察到,萬物有靈論對中國散文的生態書寫影響較大,但是對西方散文的生態書寫影響卻稍遜一籌。所謂“萬物有靈論”,是相信萬物都像人一樣具有靈魂,彼此互相聯系,互相影響,萬物也會以靈魂影響到人的世界。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曾認為宗教信仰起源于原始人的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對現代人,尤其是具有科學精神的現代人影響甚微,但是對于那些還保存著祖傳信仰的少數族裔而言,影響依然在延續。對于中國作家而言,首先是許多少數民族作家,保存著對萬物有靈論的深切記憶,例如藏族作家古岳、雍措,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滿族作家胡冬林,哈薩克作家葉爾克西,仡佬族作家潘琦,等等,都較為信奉萬物有靈論。當然,還有些漢族作家,如張煒、遲子建、劉亮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給中國散文的生態書寫帶來了較為神秘的本土化色彩。與之相對,西方作家在書寫自然、書寫生態時,很少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相信人的靈魂,但不會承認自然生命也有靈魂。他們欣賞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生命,乃至敬畏自然生命,但不是出于人的靈魂和萬物的靈魂的交往互動、彼此感應,而是人的靈魂力量的擴展、外射。
結語
整體看來,生態散文已經在當代散文發展中漸漸形成一股潮流、一種氣勢,甚至可以說構成了一種特色鮮明的類型存在,在散文百花園中卓然獨立,搖曳生姿。張煒、韓少功、陳應松、李存葆、葦岸、胡冬林、楊文豐、艾平、古岳、傅菲等生態散文家早已經成為當代散文界具有一定標志性意義的作家。至于《大地上的事情》《綠色天書》《一個人的村莊》《山南水北》《誰為人類懺悔》《711號園》《聆聽草原》《流水似的走馬》《山林筆記》《深山已晚》《大湖消息》等生態散文集在當代散文界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與吉爾伯特·懷特的《塞耳彭自然史》、法布爾的《昆蟲記》、梭羅的《瓦爾登湖》、約翰·巴勒斯的《醒來的森林》、普里什文的《大地的眼睛》、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等世界經典的生態散文集相比,我國當代生態散文還略顯稚嫩,尚沒有提出原創性的生態思想,藝術性也略遜一籌。此外,當代生態散文也存在著模式化、標準化的弊病。劉軍在《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關于“生態散文”的邊界思考》一文中還提出生態散文創作除了要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之外,還需要田野經歷的加持、系列寫作的托舉。筆者認為這也是切中肯綮的建議。但是筆者相信,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散文家不由自主地進入生態散文創作的軌道,更具創造性、更經典的生態散文必將浮現于地表,進一步綠化中國文學,啟蒙讀者的生態意識。王兆勝曾說:“中國式生態散文應吸收西方生態文化、理論、文學、散文的精華,擺脫其堅硬的外殼,用中國精神、中國心靈和中國智慧使之發出更耀眼的光彩。”的確,中國式生態散文必須具有獨特的中國光彩,那樣才能與其他各國生態散文交相輝映,共同點燃當代人的生態文明想象。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當代生態散文研究”(22BZW169)階段性成果。】
(原刊于《東吳學術》2025年第2期,注釋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