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新媒介、新大眾與新文藝
更新時間:2025-04-23 作者:唐詩人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當前,“新大眾文藝”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就多數學者的討論來看,“新大眾文藝”是新的媒介技術語境下的“大眾文藝”。
從藝術門類來看,“新大眾文藝”包括了文學、影視、游戲等各種新媒介藝術;從藝術生產流程來看,“新大眾文藝”既是大眾創作,也涉及大眾傳播、接受以及評論。由此,要理解“新大眾文藝”的“新”,最關鍵的是把握“新大眾文藝”的新媒介語境、新媒介形式以及新的媒介化的文藝生產與接受邏輯。
所謂新媒介語境,也就是新世紀以來媒介技術高度發達的歷史背景。在互聯網技術普及之前,文學界討論的“大眾”很多時候也只是一小部分能閱讀、會表達的傳統讀者、圖書消費者,很自然地忽視了那些與文學文藝生活沒什么關系的普通民眾。
實際上,正是互聯網技術發現了大眾,讓大眾真正成為了可看見可交流的無數個體。而新時代以來各種全新的數字媒介平臺,像微信、微博、豆瓣、抖音、小紅書等,更進一步地拉近了普通人與文學文藝的距離,讓傳統的寫作、發表不再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事情。
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很多普通人通過寫作成名、改寫了人生命運的故事,通過網絡的傳播,也成為一種社會效應。比如東莞能夠成為打工文學的圣地,這與第一批打工文學作家王十月、鄭小瓊等人成功故事的廣泛傳播直接相關。
東莞于2006年開始成立的“中國作家村”,聚集了很多作家、評論家,開展了很多文學活動。線上傳播,與線下文學工作,共同構建了東莞的大眾寫作氛圍,也讓東莞具有了大眾寫作傳統,這也是我們今天依然能夠在東莞發現像溫雄珍、曾為民、王瑛等新大眾文藝創作者的重要緣由。
新媒介技術不僅是新大眾文藝創生的文化語境,也重塑著新大眾文藝的媒介形式。媒介技術不只是一個純粹的工具,它有自己的物質特征,會逐漸影響我們的文藝表達,甚至重塑我們的接受習性。比如影像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大多數青年人欣賞文藝作品的習慣。
這種改變既包括認知層面的方法,更關鍵的是生理層面的感知方式。對于文藝接受而言,傳統注重敘事邏輯的審美習慣,已經變成了強調情動效果的具身體驗。大眾在新媒介技術的影響下,有了新的接受習慣,必然生成新的審美需求,這反過來重塑著我們的藝術形式。新媒介時代的“新大眾文藝”,需要主動調整表達方式,適應“新大眾”的情感需求和感知結構。
在新媒介技術出現之前,討論文藝大眾化問題時,核心問題是文藝如何通俗化,如何用大眾能夠欣賞的、樂于接受的語言和結構,這是將大眾作為讀者、接受者,以大眾的文化習性來要求文藝創作者改變寫作風格。
但新世紀以來新媒介技術語境下生成的新大眾文藝,這“大眾”就不只是接受者,而是創作者、接受者、評論者、消費者全鏈條的“大眾化”,這有賴于媒介技術的支持。這不僅僅是網絡寫作與數字化閱讀的問題,更是AI技術支持下的多媒介、跨媒介融合現象。
數字化閱讀,讓很多閱讀者逐漸轉化為網絡寫作者。網絡寫作者,也借助新媒介技術,成為文藝傳播者,甚至成為跨媒介改編的實踐者。如大灣區青年作家陳崇正、吟光等,他們既是傳統意義上的寫作者,也在嘗試用AI技術將自己的作品音頻化、影像化。
技術的發展,已經讓傳統需要巨額資本、宏大技術支持的機構型媒介融合,逐漸變為成本低、效率高的個體性媒介融合。新媒介時代的大眾文藝,是多種形態文藝形式的融合性表達。
當然,我還想強調的是,文藝有其變化的一面,也有其不變的內在面。技術在發展,大眾在變化,文藝要意識到這些新變,同時也要堅守一些永恒不變的東西。文藝是溫潤人心的文化作品,有其文化傳承和講求“真、善、美”的基本要義,也有其內在的藝術品格和人性邏輯。在新媒介時代,適應新的媒介技術、走向新的大眾的同時,也應持續強調藝術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