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宋盼 | 《如風似璧》:在封與閉之間生長的“長青”
更新時間:2025-04-22 作者:宋盼來源: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太極拳第九式“如封似閉”,以守為攻,化勁為柔,看似閉合的姿態中暗藏破局之力。張欣的《如風似璧》以太極拳第九式為精神內核,將嶺南女性的生存智慧與東方哲學相勾連,在守與攻、閉與開的辯證中,完成對女性命運、地域文化與時代困境的深度書寫。小說以細膩的筆觸展開敘事,在現實與詩意之間架起橋梁,既呈現了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也暗含了嶺南文化特有的柔韌與鋒芒。
一、破繭與重構:女性困境中的主體性覺醒
作者在自序中寫到,“說到人的精神內核,北京大妞是颯,上海小姐是嗲,廣州女人是韌”。這一“韌”字,貫穿起書中女性的命運軌跡。她們絕非傳統文學中被動承受苦難的女性,而是在戰亂的夾縫中,以柔克剛地完成自我重構。蘇步溪,心嬌,阿麥自不必說,步溪的母親能夠在戰亂中獨撐家庭,姜穗能夠在大事面前拎清是非,妙合的女子們亦有情有義。同男子相比,她們身上有一種廣東長夏一般炙熱難耐的韌勁。
值得注意的是,張欣并未將筆下的女性簡化為二元對立的“新女性”或“舊女性”符號。步溪獨自開了醫館,在治病救人中找尋自己的意義;心嬌經營著福安茶舍,雖中途夭折,也算是自己對命運的反抗;阿麥在經歷了諸多事情后也完成了自我成長。她們既非全然割裂傳統的激進者,亦非固守舊俗的被動者,而是在新舊交織的現實中,以“如封似閉”的智慧尋找平衡。正如王德威所言,現代女性書寫往往呈現“傳統倫理與現代主體意識之間的撕裂”,而張欣的獨特之處在于,她讓這種撕裂成為角色生長的土壤。步溪行醫時對患者的共情,既承襲了傳統女性“慈柔”的倫理底色,又通過職業身份跳出“賢妻良母”的單一框架;心嬌茶舍上的“福安”二字,既寄托著舊式家庭對安穩的執念,亦注入個人對命運的抗爭。她們在“舊”的土壤中扎根,卻以“新”的姿態破土而生。
二、烹味與愈心:味覺書寫的雙重救贖
若說女性主體性是小說的精神內核,那么嶺南美食則是承載這一內核的血肉。作者放下宏大敘事觀念,轉身尋找“美食”這一元素。張欣以“食大于天”的筆觸,將艇仔粥、牛腩面、燉湯化作敘事鑰匙,一碗妙合妓寨的艇仔粥,以材料的繁復暗喻風塵女子浮華下的掙扎;阿麥低谷時的一碗清粥,則以米水交融的純粹來象征她從依附到獨立的蛻變。食物在此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更是情感救贖的隱喻,人物在味覺中尋得片刻安寧,亦在烹飪中重獲對命運的掌控。
這一書寫策略與葛亮的《燕食記》形成微妙對話。后者以“蓮蓉月餅”串聯百年家國史,側重宏大歷史敘事;而《如風似璧》則讓“粥”成為個體記憶的容器,通過市井廚房的方寸之地,折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差異背后是敘事立場的分野,葛亮以男性視角書寫家國史詩,張欣則以女性目光凝視民間日常。這種對比凸顯了《如風似璧》的獨特價值,在嶺南的煙火氤氳中,女性通過味覺書寫完成了對自身價值的重新詮釋。在《如風似璧》中,美食不僅是日常生活的點綴,更是時間、記憶與情感的交匯點。張欣通過對嶺南飲食文化的精致描繪,使其具有極強的生活質感,同時構建了一種深具文化意蘊的敘事策略。
三、守土與越界:嶺南底色中的現代性書寫
書中的嶺南不僅是地理空間,更是一種精神符號。西關大宅的興衰見證家族沉浮,九如海鮮舫的喧囂映照世態炎涼,太平戲院的鑼鼓聲里藏著文化血脈的搏動。張欣以細膩的筆觸,將嶺南文化的包容性、務實精神注入文字之中,戰亂中仍要“吃一碗牛腩面”的執著,夜市里“去做才有希望”的生意經,皆是嶺南人在時代縫隙中立足的生存哲學。
這種地域性與普世性的交融,在人物命運中達到頂點。嶺南文化的柔韌賦予角色雙重力量,面對壓迫時,她們以“閉”的姿態化解沖擊;在機遇面前,又以“封”的蓄勢驟然發力。這種精神內核貫穿于小說始終,成為人物在現代社會中立足的根本,也賦予了《如風似璧》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思想深度。
《如風似璧》的終極魅力,在于將東方哲學轉化為生存美學,張欣以“粥”的包容承托個體的創傷,用“西關”的褶皺收納歷史的塵埃,更借“如封似閉”的辯證,讓那些曾被時代標簽禁錮的嶺南女子,終在柔韌中破局。張欣不僅解構了傳統性別敘事,更在全球化語境下,為如何守護文化根脈、重構個體身份提供了東方智慧——真正的力量,或許正藏于閉合時的蓄勢與開放時的從容之間。
(本文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傳學院研究生,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