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2025年廣東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暨廣東重點作家作品交流會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5-04-14 來源:南方+
4月12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2025年廣東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暨廣東重點作家作品交流會”在廣東文學館舉行。
本次會議圍繞兒童文學創作現狀、發展趨勢和作家作品的藝術探索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來自省內外的兒童文學評論家、作家代表和媒體記者等共50余人參加會議。
推動全省兒童文學開創新的“黃金時代”
“兒童文學是‘人之初’的文學,兒童文學作家堪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在致辭中表示,在廣東文學的寶庫中,兒童文學歷來占有重要位置。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秦牧、黃谷柳、岑桑、黃慶云、郁茹到王俊康、關夕芝、班馬、鄺金鼻、李國偉、饒遠、趙小敏、劉小玲再到郁秀、陳詩哥、胡永紅、吳巖、曉雷、袁博、洪永爭等,廣東兒童文學作家薪火相傳,在不同時期奉獻出《蝦球傳》《蜜蜂和地球》《刑場上的婚禮》《花季雨季》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近年來,省作協加強兒童文學創作扶持,支持兒童文學重要陣地建設,滿足新時代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廣泛好評。”向欣說。
向欣介紹,未來將推動全省兒童文學開創新的“黃金時代”。一要以“大情懷”哺育“小兒科”,主動承擔起“成風化人”的神圣使命,引導兒童從小學習做人、立志、創造,真心誠意塑造時代新人。二要以“繡花功夫”托舉“1米高度”,出新出彩鍛造啟蒙精品。發揮廣東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底蘊,深挖大國重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技創新、“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題材,以兒童喜聞樂見的筆觸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生活。三要以“孩子氣”成就“灣區范”,增強粵港澳兒童文學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讓更多優秀的灣區兒童文學作品走向世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新高地。
廣東兒童文學“質和量呈幾何級增長”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長孫建江回顧了三十年來對廣東兒童文學的觀察,指出廣東兒童文學發展勢頭迅猛,呈現“質和量呈幾何級增長”的特點。
孫建江特別提到,廣東兒童文學門類齊全,小說、詩歌、童話、散文、報告文學、寓言、兒童繪本等幾乎都有代表性人物,創作發展十分均衡,尤其是新生力量不斷涌現。
“兒童文學作家要以兒童文學的方式去捍衛孩子們接受、面對生活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的權利。”《文藝報》總編輯劉颋從《文藝報》的角度分析了全國兒童文學創作的三個特點:一是現實主義創作成為主力軍。二是文體邊界正面臨突破與重組。三是兒童文學基本功仍需進一步提升。
中華讀書報社編委、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香則系統梳理了新世紀以來兒童文學黃金期的發展歷程,并提出精品兒童文學應具備的三個維度:價值維度及思想藝術性、藝術維度及文學藝術性、接受維度及兒童性。她對廣東兒童文學發展提出建議——強化領軍人物培育、加強與理論批評的結合、關注跨界和破圈。
在作家發言環節,多位廣東兒童文學作家圍繞自身創作經歷分享了文學心得體會。洪永爭以“返鄉寫作”理念創作疍家系列小說,展現珠三角外來務工子女的生存狀態與文化融合。陳詩哥提出“童話現實主義”的觀點,認為邊城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匯融合之地,具有天然的童話特質。胡永紅分享了從電影劇本創作轉向兒童文學的經歷,認為兒童文學應尊重兒童本位。李學武講述了自己從學術研究回歸文學創作,將電影編劇思維融入文學創作的轉變歷程與經驗。吳依薇從基礎教育工作者角度,提出要通過作品為兒童構建自由開放、鏈接真實世界、具有自我修正功能的文學空間。
謝蓮秀、何騰江、燃木、木也等作家也分別結合創作《東江謠》、自然文學寫作、《星島女孩》《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等,分享了扎根嶺南文化、關注現實題材的創作體會。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廣東兒童文學具有豐富且特質鮮明的特點,現實性、探索性、豐富性是其突出特征。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應充分發揮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產強的優勢,把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應用系統貫穿到兒童文學工作中,探索“破圈”“跨界”之道,擦亮具有中國特色、灣區特征、廣東特點的兒童文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