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專訪: 共同繪就新時代廣東文學新勝景
更新時間:2025-04-01 來源:廣東文壇
2月20日至2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舉行。
廣東文學,在全國文學版圖中有著怎樣的優勢與特色?展望未來,廣東又將呈現怎樣的文學圖景?為此,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
找準本土題材和現實題材的最佳切入點
問:在新時代背景下,省作協有哪些新的使命與定位?
向欣:廣東省作家協會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省級作協之一,省作協團結帶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在繁榮創作、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優化環境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績,積累新經驗,形成較強的文學競爭優勢,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廣東文學事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繼往開來,我們將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堅定不移推進文學振興,以創作繁榮、佳作涌現、人才輩出為目標,更加堅定建設與廣東經濟地位相稱、與文化強省相符的文學強省,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走好新時代廣東文學的趕考之路。
問:在廣東文學的發展格局中,有哪些亮點值得重點關注?
向欣:硬件方面,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省級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文學館,迄今已接待觀眾近60萬人次,是打造灣區文學“新高地”的重要平臺之一。
軟件方面,我們舉辦了系列重大文學活動,全省文學創作展現出新的活力和可能,“新南方寫作”“粵派批評”唱響全國,網絡文學“大流量”與“正能量”深度融合,全省微短劇創作方興未艾,“文學粵軍”美譽度不斷提升。文學“硬件”提檔與文學“軟件”升級,文學“軟實力”賦能發展“硬支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問:廣東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您認為本土文化在廣東文學創作中有哪些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意義?
向欣:常言道,“山東出將,山西出相”“無湘不成軍”“無徽不成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每個地方都擁有獨特的文學素材和創作資源。時至今日,省外文學人士提及廣東文學作品,仍然念念不忘歐陽山先生的《三家巷》。而在改革開放早期廣東奉獻的《雅馬哈魚檔》《外來妹》《情滿珠江》《公關小姐》等文藝作品,也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這些文藝經典的成功,有創作上的許多經驗可以總結,其中最大的啟示是:作家找準了本土題材和現實題材的最佳切入點。廣東作家面向全國的根本優勢,就在于立足廣東。我們要深挖廣東作為嶺南文化發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的特色創作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以文學的形式演繹時代變遷、反映多彩生活。
長期以來,本土作家、入粵作家、新文學群體互學互鑒、交心交融,文學隊伍的開放、多元,繁榮拓展了廣東文學的時代性、現實性、豐富性。我們要乘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在廣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促進文學的互鑒和創新,增強文學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共同繪就新時代廣東文學新勝景。
積極探索繁榮文學創作的“廣東方案”
問:青年是文學的未來。省作協在發掘、培養和扶持優秀青年文學人才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如何激發青年作家的創新力與原創力?
向欣:文學事業要靠一代又一代有激情有能力的創作者薪火相傳,要靠一撥又一撥有理想有抱負的耕耘者接棒開跑。過去一段時間,省作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提升青年文學工作。
陸續實施了“青年作家培根鑄魂工程”“青年作家英才培育工程”“青年作家精品創作工程”和“青年文學傳播提升工程”。重點打造兩批青年作家百人方陣,同時還不斷整合資源,加快對優秀青年作家作品的研究、宣傳和推廣,讓優秀的青年作家作品有市場、被看見。
今后,我們將實施“青年文學粵軍創作扶持計劃”,培育第三批“文學粵軍”百人方陣。實施“廣東文學伯樂計劃”,邀請文學名家對文學新秀進行“傳幫帶”。務求通過多種舉措,推動廣東青年文學更具有標識度、美譽度。
問:近年來,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廣東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您認為網絡文學在內容創作、作者成長及行業影響力方面有哪些獨特優勢?
向欣:無論是組織建設、人才隊伍還是平臺機制,廣東網絡文學都可以說走在全國前列,甚至獨占鰲頭。這些年,我們積極探索繁榮網絡文學創作的“廣東方案”,成立了廣東省網絡作家協會,目前發展會員558人。
廣東作為網絡文學的發源地之一和網絡文學重鎮,是短視頻產業鏈轉型微短劇產業鏈最快的省份,在微短劇制作三環節中的劇本和發行銷售方面占據行業領先地位。我省微短劇行業發展勢頭迅猛,以廣州為核心陣地,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涌現出的相關企業,全線打通微短劇上下游產業鏈路,全省微短劇發展處于全國第一梯隊。
省作協將加強統籌謀劃,做好頂層設計,促進網絡文學創作從“高產量”向“高質量”提升。將推動成立廣州市、深圳市網絡作協,努力把更多優秀的青年作家、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業余作者等吸納到作協、網絡作協的大家庭來。同時,著力打造輻射全國的明星作者,帶動全省精品創作。
突出文學的社會與公共服務功能
問:請您結合廣東文學館的運營談談省作協如何通過文學活動和社會項目服務大眾?如何增強文學的社會功能?
向欣:省作協高度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提升公共文學服務水平,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策劃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學服務活動。目前,在全省建立16支文學志愿服務隊伍、扶持25個基層志愿服務項目,指導全省開展文學志愿活動超過400場,通過線上線下參加志愿活動達到200多萬人次。今后,將配合實施好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廣東文學館要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建設智能化、科技化、數字化的文學場館,著力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學大本營,成為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把文學場館作為生態來經營,擦亮文學惠民活動品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建設文學創作生產的“孵化器”“發動機”。推進文德路“紅樓”修繕項目。利用好嶺南書院、花城文學院等公共文化平臺,開展系列主題文學志愿活動等。
問:廣東文學如何通過互學互鑒、交流合作,推動廣東文學繁榮發展?
向欣:近年來,我們與各兄弟作協組織強化溝通協調,不斷匯聚各類社會主體的資源和力量,積極拓展“大協作”工作格局,形成文學工作合力,使作協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更加突出,橋梁紐帶作用發揮更加充分,凝聚力、影響力和工作活力顯著提高。
一是深化文學界合作。自2010年起,在中國作協的指導下,省作協與內蒙古作協締結“結對子”關系,合力打造“嶺南文學”和“草原文學”兩塊金字招牌,在培訓、交流、翻譯、出版等方面,充分利用雙方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互補性,發揮協同作用,擴大文學影響。在此基礎上,分別與四川省作協簽訂關于傳承書寫東坡文化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新疆文聯(作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聯(作協)簽訂文化潤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二是探索跨界別合作。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省工商聯、河源市委、市政府、省出版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省出版集團、廣州市委宣傳部成立花城文學院。聯合東莞市委宣傳部、樟木頭鎮委鎮政府等建設“中國作家第一村”實體村落。分別在汕尾、東莞、云浮市創建中國報告文學創作基地。在中山市、韶關市始興縣、河源市、江門市分別設立“美好生活基層行”中山“小康樣本”創作基地、省作協生態文學創作基地、省作協萬綠湖創作基地、省網絡作家協會創作基地,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025年,我們將承辦中國作協“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活動。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寫作計劃”,接受國外作家申請,經評審后邀請若干優秀國外作家于每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創作灣區主題文學作品,加強國際文學交流合作。
以“三聯通”打造新時代的廣東文學鏈
問:文學與影視的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近年來,許多優秀的廣東文學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您看來,文學如何更好助推影視創作?
向欣:近年來,廣東一系列優秀作家作品受到青睞,陸續被改編為影視劇、音樂劇、話劇,積極探索“破圈”“跨界”傳播。
張欣作為“都市文學”的代表作家,作品在影視改編方面屢有嘗試并廣受歡迎,其長篇小說《千萬與春住》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吳君中篇小說《深圳西北角》被改編為電影《非同小可》;鄧一光小說《你可以讓百合生長》被改編為音樂劇《天使合唱團》;熊育群長篇小說《金墟》被改編為話劇。
此外,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中篇小說《飛發》分別入選第六屆、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與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合作設立的“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單元,盛可以中篇小說《建筑倫理學》入選首屆中子星·小說月報影視改編價值潛力榜。魏微長篇小說《煙霞里》、王十月長篇小說《不舍晝夜》等,也正在進行影視轉化。
今后,我們將發揮文學作品作為一切文藝“母本”的獨特效應,釋放文學的廣譜能量,共同推動文學與影視雙向賦能。同時務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廣東文學與科學技術雙向奔赴,做好新質生產力與文學事業各項工作的高效融合,改善文學傳統方式和發展路徑,把巨變新變轉化為新時代文學發展的新機遇,使文學的“變量”成為文學的“增量”,進一步拓寬文學道路,光大文學價值。
問:作為廣東省作家協會的負責人,您希望廣東的文學發展在未來呈現怎樣的圖景?您對廣東文學創作者有哪些寄語?
向欣:廣東文學事業迎來了云程發軔、雁行破陣的新機遇,我們要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堅持系統觀念,在文化強省建設中更好釋放文學潛能、重塑文學地位、彰顯文學價值,以“三聯通”打造新時代的廣東文學鏈。
一是推進“硬聯通”,搭建文學新平臺。堅持加強廣東文學硬件建設與增強廣東文學軟實力相結合,不斷完善廣東文學館等設施建設,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鍛造文學創作生產的“孵化器”“發動機”。
二是推進“軟聯通”,探索工作新機制。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攜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灣區,積極促進粵港澳文學界融合創新,探索建立先進的文學合作機制。胸懷“國之大者”,面朝星辰大海,鐵肩扛道義,挫萬物于筆端,不斷推出“冒著熱氣”“帶著露珠”“透著溫度”的出彩之作。
三是推進“心聯通”,構建精神新家園。共同傳承發展中華文化、嶺南文化,發揮作協系統的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多為廣大作家和基層作協組織送溫暖、辦實事、解難題,給孜孜以求、弦歌不輟的文學追夢者更多扶持關愛,走出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來源:羊城派,作者:孫磊、邱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