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向欣:與時代同頻共振,以文學書寫人民史詩
更新時間:2025-03-31 作者:影子來源:《南方》雜志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近年來,在南粵大地,文學的熱土正翻涌著澎湃春潮——廣東文學精品佳作不斷涌現,“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文學館”文化地標巍然矗立,嶺南文脈的當代傳承者,正以“千帆競發春潮涌”的壯闊姿態,書寫著文學粵軍的嶄新篇章。
站在文化強省建設的新坐標上,廣東文學將如何擘畫未來?如何鍛造更多“破圈”精品?又怎樣以文學力量激活“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的鄉村振興密碼?廣東省作家協會(以下簡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接受了《南方》雜志記者專訪。
文學創作引領,頂層設計賦能
《南方》雜志:未來,省作協如何進一步精準聚焦時代主題,打造更多“破圈”的精品力作?
向欣:今后一個時期,省作協將構建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1+2+3+N”工作體系。其中,“1”即貫穿一條主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2”即履行兩項主責主業:增強作協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抓好文學精品創作,以高質量文學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3”即推進“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N”即推動N個文學工作項目。
省作協將堅持成果與人才并重、作品與環境共建,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文學精品,以高質量創作為文化強省建設賦能。倡導作家緊扣時代主題,扎根人民生活,深挖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百千萬工程”等題材,全景呈現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彰顯文學“母本”價值。啟動“新時代廣東文學金鼎計劃”,聚焦現實題材創作,扶持網絡文學精品,推動影視、動漫、有聲等IP轉化,實現優秀作品影響力最大化,助力網文“出海”。
《南方》雜志:針對當前人工智能對傳統文學業態的沖擊,省作協在頂層設計上,如何引導作家適應新技術發展,探索文學創作的新路徑,激發文學創新活力?
向欣:從ChatGPT到Sora,再到DeepSeek,AI賽道持續引發熱議。AI代替的是筆,還是思想?文學會被AI取代?下定論尚早。AI雖能學習、模仿、創造,威脅到了某些獨創性不高、相對模式化的文學創作,卻難以觸及宏大事件、幽微人性與獨創性表達。可發揮其“鯰魚效應”,推動廣東文學突破:一是創新,以廣東特色語言提升吸引力;二是深入生活,捕捉現實細節,挖掘AI難以獲取的文學素材,生動展現時代精神。
文學非競賽,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隨傳播媒介演進而發展。正如北宋思想家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亦道:“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道出作家初心。省作協必須肩負文學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與時代同頻共振,書寫人民史詩,孕育時代經典,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書“寫”鄉村,文學賦能“百千萬工程”
《南方》雜志:省作協如何繼續挖掘鄉村發展中的生動故事與典型人物,更深入助力“百千萬工程”?
向欣:省作協積極挖掘文學資源、拓展社會力量,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與文學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形成助力“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的合力,帶動全省文學精品創作。
一是扶持精品力作。參與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遴選優秀主題文學作品提供跟蹤指導。二是深化主題采風。組織骨干作家深入鄉村,開展“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創作。借助中山“小康樣本”創作實踐基地、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汕尾報告文學創作基地、始興生態文學創作基地等平臺,開展主題采訪、創作與征文活動。三是壯大大眾文學隊伍。現階段,廣東文學呈現出作家、農民、農民工融合創作的獨特景象。作協將采取“結對子、種文化”形式,深入基層開展文學輔導。積極扶持、培養一批有潛力的農民作家,用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書寫一部部新時代的新農村大戲。
從云端到身邊,文學惠民與服務創新
《南方》雜志:未來省作協如何進一步創新文學志愿服務形式,擴大文學惠民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向欣:省作協高度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提升公共文學服務水平,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策劃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學服務活動。目前,在全省建立16支文學志愿服務隊伍、扶持25個基層志愿服務項目,指導全省開展文學志愿活動超過400場,通過線上線下參加志愿活動達到200多萬人次。今后,我們面向基層,將繼續組織“紅色文學輕騎兵”等文學志愿活動。面向青少年,組織“科普作家進校園”系列活動。
《南方》雜志:針對基層文學愛好者的培訓,省作協有哪些具體的計劃和資源投入,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
向欣:我們將緊緊圍繞“做人的工作”,努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培養新時代文學人才隊伍的強大力量。一是改進會員發展工作。會員發展工作向基層傾斜向外延伸,擴大文學人才的發現與選拔范圍,將自由撰稿人、自媒體寫作者以及快遞、家政、工礦企業等各行各業涌現出的文學新人吸納為會員。創新團結聯絡服務作家的方式方法,加強新文學組織、新文學群體團結引領。二是常態化舉辦“作家活動周”。邀請基層作家、港澳作家、新會員等“回家”共敘文學佳話、共商文學發展,加強“文學一家人”的情感聯結。三是強化文學創作培訓。每年組織一期省作協新會員培訓班,適時舉辦各類文學體裁創作培訓班。
從灣區到世界,文學樞紐的平臺建設
《南方》雜志: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已成立,未來在加強聯盟內部合作,整合資源、打造文學品牌方面有哪些計劃?
向欣:我們將打造“文匯灣區”工程,推動大灣區文學融合創新。攜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灣區,建立先進的文學合作機制。聯合紫荊文化集團、省出版集團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港澳作家作品出版扶持計劃”項目。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打造成為粵港澳三地文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聯合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主辦“長三角·大灣區文學周”活動。開展“大灣區文學發展概述”課題研究。組織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聯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等組織粵港澳大灣區小學生詩歌季活動。聯合東莞市委宣傳部、樟木頭鎮黨委政府在東莞市樟木頭官倉社區建設“中國作家第一村”實體村落,吸收港澳作家成為作家村的“村民”。將優秀的港澳青年作家納入第三批青年文學粵軍創作扶持計劃,實行結對指導。
《南方》雜志:在推動廣東文學走向世界方面,除了已在多國出版廣東文學精選集,后續還有哪些國際合作項目和推廣計劃?
向欣:文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是推進文明對話、增進互信友誼的重要紐帶。我們將啟動“新時代廣東文學海絲計劃”,拓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圈,探索建立與東南亞國家(地區)文學機構的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拓展與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合作。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密集的資源優勢,探索建立海內外作家駐校制度,加強同高水平的國外漢學家互動,加大對大灣區作家作品譯介力度。承辦中國作協“東盟青年作家中國行”活動。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寫作計劃”,邀請若干優秀國外作家來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創作。
《南方》雜志:如何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資源優勢,搭建文學交流平臺,培養文學對外交流人才,提升廣東文學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向欣:近年來,省作協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從全國大格局中謀劃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工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高地。我們將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時有關不斷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琴澳居民“心聯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開闊胸襟、高遠眼界、創新思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
一是推進“硬聯通”,打造文學合作新平臺。加強粵港澳三地文學設施聯通合作,依托“文學+科技”的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發揮“1+1+1>3”的作用,讓文學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二是推進“軟聯通”,構建工作新機制。攜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灣區,建立文學合作機制,推動文學界融合創新,指導全省各地作協做好文學交流工作,打造“大灣區作家之家”。三是推進“心聯通”,營造交流新家園。圍繞“一點兩地”定位,攜手港澳文學界,團結組織好廣東省作協4685名會員、香港作聯400名會員、澳門筆會100名會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守望相助共畫培根鑄魂的“同心圓”,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