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西 籬 | 文學如何引領孩子親近傳統文化?
更新時間:2025-03-03 作者:西 籬來源:南方日報
《東江謠》是廣東兒童文學創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一部很有詩意、讓人讀后意猶未盡的作品。作家在兒童文學的基礎命題——成長的探索中,加入了傳統文化、生態文明等價值追求和引領,令作品呈現出地域文化特色和新的本土兒童文學美學風格。
兒童文學創作的核心,就是要探索少年兒童心理與精神的成長,感知并呈現他們的生活與生命體驗。也就是說,作家不僅要有童心,還要有一顆永葆天真的靈魂;既要像成長中的孩子一樣敏感和富有感受性,建構一個符合他們現實邏輯的生活世界,又要引領他們向前、向上,就這些方面來說,《東江謠》做得很好。這部作品蘊含并體現了飽滿的人文關懷精神。
首先,作者謝蓮秀、香杰新運用了散文和詩歌的語言,行文晶瑩剔透,充滿對母親河東江的深情致意。小說對東江流域生態環境和大自然的描寫,對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的呈現,現實主義刻寫中又富有浪漫色彩。小說的一些描寫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寫起龍舟后、賽龍舟前,兩岸的河床“像懷孕的婦女似的,看起來松軟軟、潤朗朗的”。又例如寫孩子們吃荔枝,袁子航遠遠地拋荔枝給肥仔,肥仔張嘴一一接住,一咬就吐出一圈皮。這些細節都體現出作者對生活有深切的感受和細致的觀察。此外,對起龍、藏龍、賽龍等的描寫,對“龍舟水”暴雨災難的描寫,都展示了作者嫻熟的寫作技巧,不僅細節過硬,對現實大場景的描繪也是生動細致和美的。
書中著重寫了四個孩子,他們各有個性,人物立體,有辨識度。比如成熟、霸氣的班長黎梓龍、大大咧咧的肥仔、聰明伶俐的袁子航、內秀敏感的黃龍輝等。作者既讓他們在故事發展中展示性格和變化,對他們各自的個性和內心世界也有恰當的描述和呈現。
18世紀德國歌德的《威廉·邁斯特》開啟成長小說先河。成長小說的一大傳統,就是必然要有學習和漫游。《東江謠》也寫到了孩子們的冒險,以此來推動人物性格變化和故事發展,例如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和包容,認可和接納等。
小說里還寫了4個老人:護河人潘伯公、造船的黃爺爺、種檀香的賴爺爺,以及東江源頭村的謝伯公。這些老人形象的塑造,給作品增加了溫情和溫暖的調子。童話中的孩子們總是被老人保護和啟迪的,老人的形象往往代表了智慧并能通達真理。作者或許是有童話情結的,在這樣一部現實主義作品,融入了童話的靈魂,虛構出藝術的真實。
作品是按事件安排來結構故事的。首先是龍舟文化,從造船講到賽龍舟的儀式流程,然后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是有價值方面的雄心的,加上了非遺文化和生態保護。對于地域書寫與時代需求的思考,作者找準了價值點。小說寫水鄉的龍舟文化,彰顯了龍舟精神和傳統文化傳承,為生態保護的危機發出了呼吁。
小說中有一句話讓人很感動:每條船都是一條生命。這句話讓讀者看到了兩位作家在兒童文學思維上的亮點。在作品中引領孩子與傳統文化對話、與大自然對話,在這一點上,他們是成功的,也給其他兒童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鑒。
(作者系廣東省傳記文學學會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