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將非遺課搬進百年圍屋,作家南翔開講“藝美課堂”
更新時間:2025-02-27 作者:?戴雪晴來源:南方+
春雨時分,蝶變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百年客家圍屋建筑——嶺南書院·深圳鶴湖書院,迎來了2025年首場“藝美課堂”。
2月25日,深圳大學教授、一級作家南翔現身鶴湖書院講堂,以“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為主題,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手藝人實例,深入剖析非遺傳承人的精神內涵,帶領讀者解碼中國非遺歷久彌新的傳承奧秘。活動當天,幾十名閱讀愛好者從遠近慕名前來,在古老的雕梁畫棟下聽非遺講座,沉浸式領略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指導,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聯合主辦,深圳市龍崗區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深圳市龍崗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嶺南書院·深圳鶴湖書院承辦,深圳市龍崗區博物館協辦。
“非遺和文學,都需要走進生活”
“2025年是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南翔從春節申遺開始講起。去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第44項納入名錄的非遺項目。乙巳新春,各地“非遺熱”繼續升溫。從剪紙窗花的巧思到鐵花飛濺的絢爛,從廟會喧騰的煙火到花燈流轉的璀璨,這些歷經千年的文化密碼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現代生活。
為什么要特別注明“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南翔解釋,許多亞洲國家都有慶祝春節的傳統,因此,申遺時要對項目作出專門的界定。
“世界之大,器物之繁,心思之密,手工之巧,如果不細致觀察,很難窺其堂奧。”作為在粵北出生、江西成長、久居深圳的作家,近年來,南翔將研究目光投射在非遺項目上。在創作《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時,他采訪了許多手藝人,涵蓋木匠、藥師、制茶師、漆器傳人等,以紀實手法記錄下中國手藝人的故事。
在深入走訪中,南翔驚喜地收獲了不少養生“冷知識”。他發現許多中藥的命名與地名相關,例如,懷山藥的“懷”是其著名產地——古稱“懷慶府”的河南焦作;春砂仁的“春”,不是指春天,而是因產自廣東陽春;廣藿香的“廣”則指的是廣東。“清朝時期的醫學家葉天士有個著名藥方‘二陳湯’。開方時,他會特別注明用的是‘新會皮’。”南翔娓娓道來的這些實用常識,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
在南翔看來,無論是研究非遺還是文學創作,都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找到它的情感和溫度。
科技發展對非遺傳承是把雙刃劍
近期,DeepSeek等AI新技術的迭代革新,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思考。在活動現場,不少讀者就新科技對非遺傳承的影響與南翔展開深入探討。
“在AI風靡的高科技時代,非遺技藝的價值在哪?”對于觀眾的提問,南翔回應,非遺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鮮活的、民間的,田野的。“它來自遙遠的祖先,也需要在傳承過程中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不斷迭代,有所創新,這樣才能繼續讓非遺保有蓬勃的生命力。”
南翔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科技對非遺而言也是把雙刃劍,它能夠為非遺的傳承、發展賦予更多的創新力量,但非遺的價值之一,在于“慢工出細活”。“它是不能都用科技所追求的‘高效率’‘快速’來定義的。AI的出現,我們既要敬畏,也要警惕。不過,手作的溫度、情感和倫理,是人工智能目前還無法企及與取代的。”
現場還有觀眾提到,不少孩子從小沉迷網絡游戲,建議有更多體系化的課程能進入學校課堂。“一方面我們推進非遺進課堂,另一方面家長、學生、學校都應該行動起來,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做田野調查,向民間的傳統手藝人請教,使得更多的非遺作為文化的傳承,繼續發揚光大,而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南翔說。“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背詩誦文,還要從日常生活中習得。如買櫝還珠、如膠似漆、絲絲入扣、錯綜復雜等成語就來自非遺。”
“今天的課程收獲良多,在古色古香的客家圍屋聆聽手藝人的故事,觀眾更能感同身受。”深圳市龍崗區作家協會秘書長賴海京告訴記者,早在2015年,她就對非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發表了關于深圳麒麟舞的文章。今年春節,她還特意去欣賞潮汕英歌舞。她期待,傳承非遺和文學的惠民課堂能經常舉辦。
活化古建筑 注入新時代文明內涵
“鶴湖書院的改造,是古建筑活化的一個樣本。” 深圳市龍崗區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0月,嶺南書院·深圳鶴湖書院在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客家圍屋建筑群之一——鶴湖新居內煥新啟用,打造出融閱讀展覽、非遺傳承、文明培育于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交流平臺。
據了解,鶴湖新居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中期,見證了客家人在深圳的開拓史。如今,這座承載著嶺南文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已成為文化惠民的新載體。今年春節期間,連續七天,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在鶴湖書院陸續上演。自書院啟用以來,每日接訪人數同比增長82%,活化成果十分顯著。
文姝琴介紹,鶴湖書院正在以多維度落地文化傳承實踐,它以“鶴湖”之名,衍生出多個文化品牌。其中,“鶴湖講壇”邀請知名學者、專家等講述嶺南文化故事、本地文脈故事、時代新人故事,“鶴湖美談”面向市民開展人文藝術素養培育講座,涵蓋詩歌、音樂、建筑等多領域,“鶴湖國際海報展”則基于活化客家圍屋遺產,以競賽、展覽的形式,促進文化文明交流互鑒。“各種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城市文明建設的各方面,通過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促進市民文明素養提升,有效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她說。
據悉,近年來,龍崗區不斷深化拓展文明實踐工作,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建立了“1+11+111+N”陣地矩陣,組建306支志愿服務隊,推出了“山河文明說”“810文明實踐專線”等品牌項目,去年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7萬場,服務群眾超2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