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AI時代仍堅持純人工寫作?葛亮、陳楸帆、黃禮孩、陳崇正、梁寶星回應→
更新時間:2025-02-21 作者:戴雪晴來源:南方+
2月20日至2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辦。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成為這幾日會議的高頻詞,面對DeepSeek等AI模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廣東作家有哪些觀察與思考?他們是恪守純人工寫作,還是積極擁抱人機協作新趨勢?讓我們聽聽他們的聲音。
著名作家、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葛亮
毫無疑問,AI是這個時代我們要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是人生狀態。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論是文學還是繪畫、音樂,能夠賦予這些藝術形式獨特性的,是人性的元素。實際上,人性中包含了很多東西,這是人工智能目前還無法覆蓋、取代的。
比方說人性中有很多隨機的東西,會隨著情緒的起伏發生變化,它一旦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一旦有情感注入其中,往往會超越所謂的模式化的部分。
人類作為藝術的創作者,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不完美。恰恰是這種不完美,成就了很多藝術的杰作。這些隨機的部分,甚至很有可能開啟一些我們之前無法預見的藝術的門徑。
著名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陳楸帆
我從2017年開始,就與不同的AI模型進行協作。春節以來,我一直在探索DeepSeek-R1。我發現,DeepSeek的中文能力確實令人驚艷,甚至在創作詩歌等短篇幅作品方面,已經能超過90%的人類創作者。不過,它的上下文記憶力還是有所欠缺,輸出超過4K token(上下文長度)就會無可救藥地發散,而且文風容易變成中文互聯網上常見的抖機靈的“油膩”風格。
我比較喜歡從它的思考過程而非最終結果來獲取靈感。它能補齊人類思考的盲區,我的新短篇《神筆》便是與DeepSeek進行“逆向”共創的結果。
人工智能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不容小覷。一方面,AI確實可以提高創作效率,催生出更多優質內容。以網絡文學為例,一些平臺已經嘗試用AI來輔助寫作,填充枝節內容。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AI,也可能加劇同質化、快餐化的問題。甚至,大眾是否會因為無處不在的AI生成內容而遭到“審美污染”,進而拋棄人類不夠高速、智能、磕磕絆絆的“手工”創作?而青少年是否會因為過早使用AI工具而主動放棄對深度閱讀、思考與表達能力的追求?在未來,“無用階層”與“超級人類”的認知能力可能會有云泥之別。
站在人機協作的臨界點,我們既要警惕“自我工具化”的異化風險,也要摒棄盧德主義式的技術恐懼。當AI能批量生產及格線以上的小說時,真正的創作恰恰要從“及格”走向“破格”。也許是時候讓寫作,讓文學回歸到最本真、質樸的原點:探索心靈、自由表達,開拓前人未曾體驗過的美、情感與思想。
著名詩人 黃禮孩
我曾嘗試用DeepSeek來問問題,或者讓它模仿我自己的風格寫詩歌。我發現,DeepSeek的文字整合能力很強。運用AI模型協助寫作,很有可能是未來作家寫作的方向。
不過作為詩人,我用AI來寫詩沒什么必要,畢竟AI也是需要人工“喂食”的,它沒有復雜的心靈體驗,更沒有人類的靈魂。一個詩人一旦依賴AI寫作,其想象力、思想力、創造力將會枯竭,甚至被綁架。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陳崇正
DeepSeek的出現,意味著文學生產的方式必然發生變革。與此前的AI模型不同,DeepSeek無論在推理思考能力,還是中文表達的豐富程度,都有巨大的提升。
與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影響了作家寫作的工具不同,DeepSeek直接對作家自身的寫作能力構成挑戰。隨著AI不斷地迭代,它的寫作能力還會變得更強。
當AI對所有行業都構成挑戰和變革壓力時,文學創作應該是最后的堡壘。我用一個叫“5%定律”的概念來總結:如果把AI技術比喻為潮水,之前水位大概是在山腳下,而現在已經漫過了山腰,大概只有山頂上5%的寫作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對中間層的寫作者來說,他們必須努力進入5%的優質寫作層,寫作才是有效的。而山腳與山腰的寫作必然被技術拉平,分不出高下。這也會讓剛開始寫作的初學者和學生感到迷失,在創作審美能力沒有完成提升時,AI的工具性無法發揮。
可以預見,未來兩三年內,先智能再人工的寫作方式將會非常普遍。而在文體方面,散文詩歌、雜文短評、網絡文學首先會被AI突破,而長文本的嚴肅小說創作應該會是最后被“淹沒”的領域。技術潮流不可逆轉,文學創作也必定迎來全新的生產模式,未來文字與音視頻共生會變得更為普遍。我希望自己能夠恪守寫作的舊美學,也擁抱新技術。
青年作家 梁寶星
對我來說,AI只是工具,是有助于我們工作的,但取代不了文學,它或許會對簡單的文學創作造成影響,如命題式的寫作等。
我曾經讓兩個AI模型模仿我的小說《巴比倫鐵塔》來創作一個科幻小說情節,發現問題還是一樣,AI的語言是機械的,故事是套路化的,它認定的科幻元素就必然會出現在故事里。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出色的作家往往擁有自己的敘事腔調,即使AI學習了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也未必能夠創作出超越人類的文本,如今AI創作出來的小說還是有機械性明顯、板正青澀等特點。
假如AI繼續成長,首先要突破組織語言的階段,把語言寫得自然。其次,AI應該提升對哲學的理解和運用,讓創作中的哲學意味更具張力。最后,要自發性地對文本形式、敘事技巧進行藝術探索,進一步解讀故事人物的情感。
當然,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完成更具個性、思想性的小說,即使AI發展得趨于完善,它也始終無法與人類的創造力、真實情感的表達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