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珠江潮涌處,巨輪啟新航:廣東省作協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舉行
更新時間:2025-02-20 作者:孫磊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2月20-2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舉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廣東文學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深刻的人文關懷,書寫屬于嶺南大地的壯麗詩篇。
在南粵大地,文學不僅是文化自信的表達,更是一種精神的召喚。自2019年8月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省作協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姿態,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新時代使命。依托歷史文脈,倡導當下關切,聚焦文化賦能,廣東文學以打造精品力作為目標,在深扎創作與惠民實踐之間書寫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南粵新篇章”,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中的一抹亮色。
廣東文學館作為重要文化地標,已成為廣大市民“打卡”的熱門之地
引領時代:創作深扎結碩果
在一封封帶著溫度的僑批里,作家陳繼明描繪出一部潮汕僑商“下南洋”的奮斗史;在開平碉樓的斑駁石墻上,作家熊育群觸摸著華僑史的溫度;在深圳同樂街的騎樓茶館里,作家吳君記錄下市井人生的百轉千回……這五年間,“深扎創作”不再是抽象概念——廣東作家走進基層下沉村莊,深扎廣東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以本土重大現實題材為著力點,創作出一批有溫度、有深度的新時代扛鼎之作。
經過三年“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周期,首批6位深扎作家楊黎光、陳繼明、熊育群、吳君、王哲珠、丁燕紛紛交出自己的創作成果:《平安批》《金墟》《同樂街》《尋》《玉色》《等待的母親》,題材涵蓋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揭陽玉器市場、江門僑鄉巨變等主題。
過去五年來,省作協全面布局精品創作。先后召開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全省長篇報告文學創作推進會、全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等,研究、部署全省重點題材文學創作,形成“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讓廣東文學創作涌動著“書寫火熱生活、弘揚時代精神”的浪潮。
從《平安批》里一封封僑批的溫度到《燕食記》中蓮蓉月餅的甜香,從《歸潮》里的潮汕文化精神圖譜到《時空畫師》的科幻想象,廣東文學不斷實現歷史書寫與時代聚焦的創新融合,既關注歷史與現實的宏大敘事,也體察尋常巷陌的光影疊加。
這些作品不僅讓讀者領略到大灣區煥然一新的社風民貌,還在全國范圍內獲得殊榮: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蔡東短篇小說《月光下》、葛亮中篇小說《飛發》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海漄中篇小說《時空畫師》獲2023雨果獎等;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魏微長篇小說《煙霞里》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10部提名作品。
與此同時,在重大主題創作領域,廣東文學也昂揚推進——從建黨百年主題作品,到“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民生題材文學扶持項目的完成,以文學滋味反映民生溫度。尤其是大型報告文學《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的出版,彰顯了“敢為人先”的廣東氣魄,更展現出廣東文學為人民立傳、為時代抒懷的高度自覺。
用心用情:文學惠民潤無聲
當白鵝潭畔的月光灑落珠江,一座鑲嵌著文學珍珠的巨型“旗艦”在灣區藝術中心悄然開啟。這座歷時多年打磨的廣東文學館,共征集到包括魯迅、歐陽山、黃谷柳、蒲風、于逢等174位作家或其家屬捐贈或提供的藏品59961件,包括蒲風日記、歐陽山、秦牧手稿及巴金、路遙信函等珍貴文獻,還收納了新時代廣東作家的筆耕不輟。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夜間亮燈,吸引無數市民前來拍照打卡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廣東文學館于2024年5月正式向公眾開放,迄今接待參觀近60萬人次,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閃亮的文化新地標。該館不僅全景式展現了廣東文學從先秦萌芽到現當代2000多年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更以前沿的展陳設計吸引了無數年輕“追光者”。這一平臺的搭建,使嶺南文學的積淀煥發出現代精神,也讓群眾能近距離感受文學魅力。
在廣東文學館“魯迅家”展廳感受“兩地書”的綿綿情意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在廣東,文學與民眾日常生活日益緊密相連,成為文化惠民的重要載體。省作協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惠民活動,以一系列文學公共項目讓文學走進基層、溫潤人心。特別是“送文學精品到基層”文化惠民活動,已累計向全省各地市作協、大中小學、農家書屋、貧困山區、工廠等贈送4萬余冊文學圖書,讓書香遍灑南粵大地。
目前,省作協在全省已建立16支文學志愿服務隊伍、扶持25個基層志愿服務項目,組織“文學服務群眾”活動進公園、進學校、進警營、進企業、進鄉村,開展主題志愿活動40多場,指導全省開展文學志愿活動超過400場,通過線上線下參加志愿活動達到200多萬人次。這些活動搭建起一座座橋梁,連接起城市與鄉村,文學與生活。
為了推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在廣東,“深入生活”已形成一種機制。省作協大力開展“文學進校園”活動、“紅色文學輕騎兵”文學惠民活動、廣東“新時代山鄉巨變”暨文學賦能鄉村振興“十百千萬”工程主題采風等活動,為作家深入生活提供了原生態的創作土壤。
攜手并進:打造灣區文學的“新高地”
在珠江的濤聲里,在維多利亞港的夜色中,在金蓮花廣場的晨風間,一種新的文學正在蓬勃生長。粵港澳大灣區,這片流淌著千年文脈的熱土,正以筆墨為經緯,編織一張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網。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建設如火如荼,省作協探索構建大灣區文學機制創新,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高地。在這里,文學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時代的見證者。
2019年,廣東省作協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標志著三地文學合作進入機制化、常態化新階段。2020年,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致力于建設灣區文學評論高地,既聚焦文學理論研究,又推介優秀作家作品,迅速成為灣區文學批評的重要陣地。
2024年11月7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召開
連續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的成功舉辦,已成為灣區文學的品牌盛事。特別是第四屆文學周期間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通過評論篇、影視融合篇等多元形式,深入探討了灣區文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廣受好評。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座談會、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國際化視野下粵港澳大灣區網絡文學發展”對話活動、“粵港澳大灣區批評新力量”對話活動等一系列高質量活動,進一步促進三地文學交流互鑒,激發了創作活力。
未來,省作協還將打造“文匯灣區”工程,推動大灣區文學融合創新。攜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灣區,建立先進的文學合作機制,積極推動粵港澳文學界融合創新。
?原文載于《羊城晚報》2025年2月20日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