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專題 > 廣東省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 > 工作回顧
兒童文學:關注本土與世界、虛構與現實呈現亮點
——“廣東文學這五年”系列報道
更新時間:2025-02-17 作者:?洪艷來源:廣東文壇
?2020年11月19日至21日,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資料圖片)
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兒童文學市場的不斷擴大,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為兒童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和獨特的社會經濟環境。2019—2023年,廣東兒童文學從創作成果、文體探索、作家隊伍、地域文化、出版推廣及國際交流等多個維度,展現出了蓬勃生機與獨特魅力。廣東兒童文學的這五年,不僅保持了多元化的創作風格,還在文化傳承、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涌現出一大批知名作家,產出的作品深受兒童喜愛,獲獎層級和數量逐年遞增,為廣東乃至全國兒童文學發展繁榮貢獻了重要力量。廣東兒童文學在本土與世界、虛構與現實的對撞融合中,呈現了多處亮點,以閃著光的童年步履邁入一個新的榮光時代。
一、地域文化與作家情感
廣東兒童文學作家以豐富的情感結構鏈接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將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童年經驗融入作品中。這不僅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感,還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感染力。結合這五年,廣東兒童文學的發展態勢,從地域文化的特異性上看,正在生成以地域為界的兒童文學作家群。例如以陳子典、胡永紅等為代表的廣州作家群,以陳詩哥、郝周等為代表的深圳作家群,以洪永爭、曉雷等為代表的佛山作家群,以陳華清、蘇展等為代表的湛江作家群,以一葦、謝蓮秀等為代表的東莞作家群,以鐘秋蘋、風曉櫻寒等為代表的江門作家群等,聯動著港澳兒童文學,逐步構建起大灣區兒童文學繁榮發展的共同體。
一是嶺南文化的親和態。
從地域文化出發的兒童文學作品,天然地具備一種獨特的審美價值。洪永爭繼《搖啊搖,疍家船》獲第二屆“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最高獎“青銅獎”,《浮家》獲首屆“小十月”文學獎小說組金獎后,他將《船兒歸》《月亮坡》《疍家船下水如天》《水岸之間》《耳朵里的怪聲音》等組合形成“疍家”為標志的創作體系,集中展現廣東疍家文化的獨特風情和人文底蘊。
謝蓮秀、香杰新合著的《東江謠》作為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獲獎作品,是一部融合嶺南水鄉客家文化元素與龍舟民俗、民間風物的長篇兒童小說。作品以古老的東江下游東莞水鄉為背景,以兒童視角展現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發展、變遷與沖突。作者呈現東江源頭及沿岸的生態之美、民俗之美及人文之美,期盼幫助少年兒童建立家園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傳承和守護好優秀的民族文化根脈。
陳華清繼《海邊珊瑚屋》《走出孤島》《七彩珊瑚》后,推出的兒童生態題材小說《鷺舞紅樹林》,入選中國生態小說榜單(全國僅十部/篇)。作品以少年陳濤濤回鄉見聞為線索,以推理小說的典型敘事方式,講述祖孫三代海島人保護紅樹林及海洋生態的感人故事。作品以湛江的地理環境、地方民俗和人文歷史為依托,展現中國南海之濱的“紅樹林精神”,及其精神內核所生發出的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二是童年經驗的情懷性。
童年經驗由人最初的自我意識、思想情感積淀而成。廣東兒童文學作家群體構成是多元的,要表現審美情感的內核對真善美的追求,童年經驗便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反映童年經驗的作品常在“成人—兒童”“過去—現在”兩種視角與時態中展開多維度敘述,正是這兼合雙重時空的敘事藝術,將作家歸置于“現在”“過去”中袒露出別樣的情懷。
郝周的《牛背上的白鷺鳥》榮獲俄羅斯“圖書印象”(Image of the Book)獎·插畫獎。作品以10歲女孩桂兒與生產隊里的耕牛“老栗”之間的情誼,鋪展出特殊年代里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作者試圖通過歷史典型事件遮蔽下,肯定人性善良給予兒童心靈的滋養。作品借由桂兒的視角,回望上世紀60年代關于饑餓的集體記憶,以去英雄化的形象與隱藏崇高的內模仿,拉近人物與讀者的距離,凸顯作者獨具匠心的書寫功力與為文品格。《白禾》以鄉村男孩白禾的成長為主線,以親情、友情鋪展出多條副線,讓我們看到幼年失明、童年失怙的盲童,如何在人間冷暖中逐漸長出一顆明亮而溫暖的心。
陳子典的《新廣府童謠》《陳子典兒歌300首》,從幼兒的興趣入手,選擇具有時代感和粵味的題材,以輕快明朗的方式,展現嶺南民俗風情、城市新貌、兒童生活。作者始終緊跟新時代步伐,反映新時代發展面貌,將橫跨珠江的條條大橋、廣州塔等組合構建新的童年經驗。饒遠的《童話點亮人生》(3卷本),從童話、童詩的文體探索中,從兒童文學創作歷程和兒童文學培訓經歷中,展現出可貴的童年經驗和作家情懷。他的創作以兒童視角的想象,展現童趣之美,傳遞真與善的正向能量。耿立繼《時光的腳丫》之后的《星星的腳步》《銀河的禮物》等兒童詩集,將童年經驗中的純真、率真、幻想、歡愉盡數入詩。他以童詩的寫作意趣達成文字和圖畫的雙重美學韻味,在童年往事深處,由己及人地與當代小讀者形成情感共振,引領小讀者感受世態人心、傳統文化和自然變化的魅力。
三是情感敘事的時代性。
任何一種美好價值落實到兒童文學作品中,都需要在具體的時代條件下做周詳的辨析和妥帖的安頓。兒童文學作家關涉地域文化所承擔的責任、所生發的情感,會為少年兒童開掘出多維的生態空間和精神空間;也會促使地域文化寫作從兒童本位出發,引領兒童發現自我、發現家鄉、發現中國、發現世界。新時代地域差異的價值性得以不斷顯現,廣東兒童文學在貼合時代發展中,重新發現和發掘地域已然成為令人矚目的亮點。
胡永紅的《像你那樣》作為聚焦鄉村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少年小說。作品藉由少年視角,以“圓”的敘事結構和“一唱三嘆”的敘述方式,以山區兩所學校的人和事為鏡像,再現中國農村基礎教育幾代鄉村少年的迭代成長和鄉村教師的傳奇故事。該作品作為《上學謠》的姊妹篇,是作者走訪粵西、河南、貴州、陜西等地基礎上寫成,以多重維度呈現鄉村教育變遷的歷程。從第一代教師的掃盲識字,到第二代教師的扎根鄉村、回鄉支教,再到第三代教師的銳意創新,生動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教育理念的傳承、碰撞與創新。在40年的時空對比中,將鄉村的現實生活與師生的夢想進行交相輝映,體現了作家在奮進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華章中的社會使命和歷史擔當。
蘇展的《最長的假期》作為典型的男童成長小說,在抗擊疫情的現實背景中,將蘇曉墨、葉城等男孩置于現實與網絡的二維空間中,拓展了當代少年兒童成長空間的可能性。一是男孩的成長會在自主建構的“秘密社團”中尋求成長空間的成就感。二是“惡作劇男孩”的演變之路凸顯出成長的心靈空間。《紫霞坡》以雷州半島為故事背景,講述因父愛疏離、奶奶寵溺的12歲“問題少年”甄小帥,回鄉成長蛻變的故事。作者將“紫霞坡”這“一方水土”通過細膩的情境與情感,既呈現一個孩子動態的生長過程,又呈現新時期扶貧攻堅工作的推進力度和成效,還呈現新時代地方文化的動態化發展軌跡。
黎俊生的《特別的暑假》以粵西沿海小港村的少男少女為敘述視角,講述海邊少年自覺投身脫貧攻堅戰,借暑假開展創造性勞動的故事。他將地域文化融入到獨特的歷史語境來構建小說的豐富內涵,并以此為依托呈現海邊少年們“中國式童年”的成長光景。《少年“城”長記》以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為關注點,講述鄉村女孩阿紅跟隨務工父母進城,在城鄉文化差異中感受到種種不適,繼而在努力融入城市學習生活中培養集體榮譽感,收獲友情和成長。黎俊生對于“成長小說”的把控,往往基于他緊緊跟隨時代發展潮流,以地方文化的異質性和青少年亞文化的呈現構建作品主題,展現了廣東新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姿態。
二、傳統文化與當代精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蘊豐富的智慧和不可估量的價值,勢必成為廣東兒童文學繁榮發展的金礦。廣東兒童文學面對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多元文化沖擊,審慎地篩選、表現和傳承其中優秀的成分,為當代兒童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起到護航的作用。在兒童文學領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既因緣于中國文化祖先崇拜的傳統,又是中國文化獲得表達的最基本機制。這種傳統與機制將會為當代少年兒童了解中國文學的美學表達提供路徑,也能顯露廣東兒童文學在體現中國現代化道路、彰顯當代精神的特殊之處。
一是對民間文學的借鑒與新變。
中國民間文學資源豐富多彩,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童謠等,作為兒童文學的“改編”素材受到當代作家的青睞。
一葦的《中國故事·人間》《中國故事·萬物》《中國故事·道路》獲廣東省第十屆民間文藝著作獎。她在中國民間故事中披沙瀝金十余載,立志要以現代化的講述方式為中國孩子建一個“中國故事庫”。她改寫《聊齋志異》的《羅剎海市》(圖畫書),發掘到了兩處獨特象征:一是“羅剎國”,象征著黑白顛倒、以丑為美的人間世相,凝聚成一個“顛倒國”意象;另一個是“海市蜃樓”,象征縹緲、遙遠的“理想世界”。《羅剎海市》作為涉及海洋元素的歷險記,在滑稽和反諷的美學風格中啟發孩子發現、思考現實生活的復雜與多面性。而《中國民間神話故事繪》包含了15個民間故事。該套書以圖畫強化主題,營造氛圍、增補細節,生動完整地呈現故事。作者通過現代性的講述,使得這些古老的故事既充盈趣味又富含深意,為當代少年兒童多側面、多角度地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提供了中國傳統美學體察萬物之靈動的方法。
二是民間藝術的創造性表達。
對傳統文化的汲取,必定與兒童文學作家作為創作個體的文學、文化、審美積淀密切相關。深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于兒童成長的效用,是廣東兒童文學作家介入生活的重要職責,并以創作實踐表征審美情態與時代責任。
岑孝賢的《雄獅少女》是國內第一本以舞獅為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作品以山清水秀的廣東嶺南小鎮為故事背景,講述一群少男少女在舞獅過程中成長、蛻變、閃光的故事;展現醒獅文化在跌宕起伏的時代風潮中的興衰變遷,抒寫醒獅人傳承民俗文化、追求藝術之美的堅韌意志、從容心態和浩瀚心胸。作者在構建文本時,以傳聞和夢境兩種方式交替出現獅子傳說。無論是夢境里古代神話的瑰麗魔幻,還是坊間傳聞里的神秘靈異,都把雄獅作為精神圖騰鑲嵌在情節之中,陪伴著主人公步步向前、攀越高峰。
王溱的《嶺南偶遇》同樣以非遺項目“嶺南杖頭木偶”為媒介,展現廣東少年兒童成長圖景。該書講述嶺南杖頭木偶學徒星仔的成長故事,展現他從練功偷懶到發自內心愛上這項技藝,再到開拓創新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成長歷程。李時玥的《講給孩子的非遺傳承故事(11冊)》緊扣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重大國策,選取花燈、絨花、風箏、毛猴、泥塑等11個非遺項目,以非遺傳人為故事主角,從溯源、實操、欣賞三個角度進行講述,梳理非遺項目傳承脈絡,傳遞工匠精神。
三是經典哲思的巧妙內嵌。
廣東兒童文學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中,以大體量的創作和令人矚目的獲獎殊榮,讓我們看到兒童文學創作接續古典“文學”與“文化”之脈的希望。
陳詩哥的《一個迷路時才遇到的國家和一群清醒時做夢的夢想家》大量吸納民間故事的因子。他預設童話的隱含讀者為0-99歲的“孩子”,借助想象將人類文化史中經典的故事、形象,變形為富于意味的隱喻,值得讀者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反復咀嚼。在《國王的詩篇》中,一位詩人路過“我們”的國家,他以“沉醉”的狀態被冠以“瘋子”之名。他既像古希臘的行吟詩人,又有《理想國》中“詩人”的特質,更兼具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瘋子”的詩性智慧。在《賣貨郎的故事》里賣貨郎將一個女妖的故事棒賣給了“我奶奶”,這個女妖的故事綴合在賣貨郎的故事中,顯出了中西民間故事對于其童話創作的影響。同時,女妖的故事里還潛藏著蒲松齡筆下、古希臘神話中女妖的靈犀,如她們的靈動、智慧與渴求愛等特質;也包涵了安徒生童話中的某種原型意味。
?三、作家培養與多方聯動
這五年,在省委省政府、作協的關注支持下,廣東兒童文學作家與社會各界進行多方聯動,舉辦全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兒童文學作家研討會,培養出了一大批兒童文學新銳作家,每年出版圖書近百種。陳詩哥、慈琪、胡永紅、袁博、陳華清、岑孝賢、何騰江、木也、尋麥、葉瑩、鐘秋蘋等人就是其中較有影響力的代表。比如陳詩哥、慈琪的作品入選教育部統編版語文課本,郝周、陳華清的作品入選中宣部優秀出版工程等。陳詩哥、袁博、洪永爭、陳華清、李碧梅、郝周、慈琪、杜梅、吳依薇、蘇展、亞明、曉雷、謝蓮秀、蔣雙超等作家在獲獎方面,涉及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寓言文學金駱駝獎、兒童文學金近獎、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曹文軒兒童文學獎、桂冠童書獎、《兒童文學》擂臺賽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小十月文學獎、大鵬生態文學獎等數十個獎項。
一是作家創作風格的自覺探尋。
陳詩哥的創作從《童話之書》到《宇宙的另一邊》再到《一個迷路時才遇到的國家和一群清醒時做夢的夢想家》,甚至《月光花園》《從前,有一只象》《從前,有一只皮球》《一句話的故事》以及“牛糞書”系列圖畫書等。他一直在有意識地嘗試構建獨屬于他的童話美學體系。他的童話不是脫離現實而存在的虛妄形式,他以他的真實坦誠,將現實中的經歷投影至童話,構建起的童話體系帶有寓言特質,吸引讀者潛入生活的內里不斷挖掘生命的意義。
何騰江在兒童文學創作中的構思運力,體現在系列獨具嶺南自然生態特色的自然散文書系上。他從早期的低幼兒歌、圖畫書中跳脫出來,立足文學和科普融合發展的跨學科立場,以敘事性與人文關懷貼近兒童的精神世界,使兒童獲得成長力量。《我家住在雷州半島》從“童年”與“故鄉”兩個維度,以故鄉“靈界村”為圓點,以雷州半島為周長,輻射嶺南大地,深情書寫與蟲子相處的少年經歷,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
二是創作與研究形成互動。
與廣東兒童文學的創作繁榮和梯隊承續略為不同,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的隊伍正在生成,也正逐步與文學創作形成更和諧的互動。王俊康、李國偉等老一輩兒童文學作家不遺余力地推介作家新作。西籬從廣東兒童文學的發展趨勢和創作特色形成等方面,對《上學謠》《中國軌道號》及《升旗手》《第二十二張匯款單》等作品進行剖析。從精品創作的謀劃、布局和推介角度總結近年廣東兒童文學的成果,呼吁構建與新時代精神高度和思想境界相一致的批評話語體系。周思明側重從史學的角度回望新中國以來廣東兒童文學的發展,概括當代廣東兒童文學創作的成就與不足,推舉年青一代作家的作品,為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馬忠的兒童文學批評與研究善以問題意識拓展對作家作品的思考,對缺乏審美內涵的作品大膽發聲,具有較強的啟迪意義。
三是多平臺的推廣。
伴隨廣東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的召開,《少男少女》雜志在探索發展中,將《少男少女·小作家》成功轉型為純兒童文學期刊,以《廣東兒童文學方陣》等欄目托舉廣東兒童文學,為作家創作、作品發表、批評研究構建了新平臺、新陣地。
以《文藝報》為依托大顯發展之態。僅以2021年為計,《文藝報》為廣東兒童文學開拓平臺,展現廣東兒童文學實力,擴大廣東兒童文學在全國的知名度、認可度。“少兒文藝”“文學評論”整版刊發關于陳詩哥、胡永紅、袁博、郝周等作家的評論。
在數字化閱讀平臺的興起背景中,廣東兒童文學實現了跨媒介傳播。胡永紅的《瑞喜愛小白》實現電影劇本的改編,獲中宣部夏衍創意電影劇本獎、中國青少年電影文學學會二等獎、中美國際電影節金天使獎、金童象電影展最佳編劇。《上學謠》改編成電影《紅尖尖》,獲第17屆圣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長篇電影,這是其中參評的唯一一部中國電影,入圍2021莫斯科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單元,2021羅馬電影節最佳兒童電影獎,首屆澳門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電影“金童獎”等。謝蓮秀、香杰新的《東江謠》作為文學與影視聯姻互動的實驗性文本,由田玉奎擔任總導演,實現了本土原創影視作品的創編攝制,是探尋粵贛兩地客家文化與嶺南文化重要源流關系的創新性實踐。
?四、平臺助力與融入國際
這五年,廣東兒童文學在童話、小說、寓言等多種文體上實現異軍突起。這與省委宣傳部、省作協,及各級宣傳部門和出版機構共同構建的扶持政策與創作項目體系密不可分。縱向聯系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各市縣作協及其專業委員會;橫向聯系各出版社、研究機構、新聞媒體等,充分整合資源,有計劃地推介作家、作品,使廣東兒童文學事業在良好的態勢下獲得創新發展。廣東兒童文學在幾代人的打造下,已然具備了一定基礎,有脈絡、傳承、實力,也有亮點。豐富獨特的嶺南文化、生動鮮活的改革實踐、如火如荼的大灣區建設,都在為兒童文學創作提供特有素材,促進著廣東兒童文學作家主動發現、挖掘和創新。
在全球化浪潮中,廣東兒童文學在精品創作謀劃、布局和推介中取得了不菲成就。廣東省委宣傳部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原創兒童文學”項目,得到了新世紀出版的積極響應。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家專業的少兒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五年來持續關注廣東兒童文學作家,包括陳詩哥、何騰江、顏展敏、荊方、謝蓮秀、香杰新、袁博、路航等新生代本土作家的創作發展。堅持“以兒童為中心”的出版理念,立足嶺南文化,組織出版了一大批體現廣東兒童文學創作水平、代表廣東兒童文學創作聲音的文學精品。該出版社每年均有圖書版權輸出,版權輸出國家包括阿聯酋、意大利、印度尼西亞、美國、尼泊爾、阿根廷等,真正做到版權“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這五年,該出版社注重將國內優秀原創童書輸出到海外圖書市場,為中國和北美地區的少年兒童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圖書產品,架設交流的紐帶與橋梁,促進中外少年兒童相知相親、中外文明互學互鑒,更好地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共同書寫中外出版合作“美美與共”新篇章。
廣東兒童文學作家們在向內探求風格凝定、以質創優的探索中,也積極主動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使命。在《兒童文學》60周年慶典系列活動中,陳詩哥與金波、曹文軒、高洪波、沈石溪等被評選為“榮譽作家”。他是廣東地區唯一入選此次評選的兒童文學作家,也是21位入選作家中最年輕的一位。繼他的《一句話的故事》實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和意大利君提出版社合作出版,并在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上推出了英文版和意大利文版后,《從前,有一只皮球》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五州傳播出版社、Cengage出版社聯合推出中英文版,顯示了其在兒童文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郝周的《牛背上的白鷺鳥》(日文)入選2023年度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胡永紅的《上學謠》獲得尼泊爾版、阿拉伯語版簽訂出版。謝蓮秀、香杰新的《東江謠》在第二十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上,簽約烏爾都語版權輸出協議,首次將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主題類作品引入巴基斯坦童書市場,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更多優秀作品走出國門開啟了先河。
五、結語
綜上所述,廣東兒童文學在回應時代召喚,推動兒童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在傳統小說、童話創作、科幻兒童文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引起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喜地看到廣東兒童文學作家不僅展現了中國當代兒童的生動人物與成長藍圖,還感受到了新時代廣東兒童文學的無限活力和潛力。廣東兒童文學在深耕地域文化資源中,積極擁抱國際化發展趨勢,創造出諸多具有全球視野和本土情懷相結合的兒童文學作品。
這五年來,廣東兒童文學作品越發注重思想價值,注重文本的藝術探索,注重兒童的審美感興,注重兒童的關愛意識,與時俱進、尊重兒童、貼近兒童。廣東兒童文學正以昂揚的姿態,為締造兒童文學發展的“灣區典范”,在思想引導與審美價值、文化認同與守正創新、“獨特性”與“開放性”等方面實現融合統一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