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nèi)容
首頁 > 專題 > 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第十次代表大會 > 工作回顧
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以“在場精神”凸顯廣東特色
——“廣東文學這五年” 系列報道
更新時間:2025-02-17 作者:劉茉琳來源:廣東文壇
2020年5月26日,全省長篇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推進會在廣州舉行。(資料圖片)
過去五年廣東報告文學作品豐富,且在創(chuàng)作話題的廣度、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深度、創(chuàng)作手法的自由與專業(y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進。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五年來廣東省每年都有超過六十名報告文學作家持續(xù)創(chuàng)作,每年創(chuàng)作發(fā)表作品超過百部,出版作品幾十部。這些作品持續(xù)在全國各級各類的評獎活動、讀書活動中收獲獎項與好評,深受讀者喜愛。綜合來看,這幾年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在“在場精神”“紅色傳統(tǒng)”“廣東特色”“人物紀實”等方面有較為突出的成績,出了不少優(yōu)秀作品,應該說一個可以預見的廣東報告文學的高峰時代正在到來。
一、堅持在場精神
報告文學是新聞與文學的綜合體,但絕不僅僅是新聞加文學這么簡單,而是對新聞的求實求真等在場精神的堅持,對文學求善求美等藝術精神的發(fā)揚。這其中對真實的追求是生命線,而有沒有在場精神決定著報告文學的風貌。在過去幾年中,廣東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在一些重要的關鍵的時刻沒有缺席,在重大的公共事務、在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中廣東報告文學也沒有缺席,楊黎光、陳啟文、張培忠、李蘭妮、曾平標、許鋒、謝友義、丁燕、西籬、莫華杰、張霖等人的創(chuàng)作都彰顯了在場精神。
廣東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陳啟文近幾年連續(xù)推出多部重要作品,僅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就包括《可可西里》《中國飯碗》《中華水塔》《血脈》《為什么是深圳》《如戲人生:洪昇傳》等,可謂筆耕不輟。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飯碗》從小崗村切入,從北大荒開始,書寫上至國家領導人,袁隆平為代表的科學家,下至普通村民、農(nóng)民,筆觸所及的每一個點都牢牢地盤踞在中國飯碗的核心話題里,也不斷地突破在糧食之外的關乎家國命運的話題。《血脈》則關乎另一個生存的重大問題——水,廣東人民出版社策劃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是中國第一部全景式展現(xiàn)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長篇報告文學。該書先后入選“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好書薦讀活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好書2022年5月榜單,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并于2022年榮獲廣東省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近些年來,陳啟文的創(chuàng)作一直處于高峰的勃發(fā)狀態(tài),他一直堅持以科學態(tài)度面對報告文學,追求真相、追求真實、追求終極價值,同時飽含著人文關懷。他的腳步遍布大江南北,寫出了深讀、厚度與寬度。他的作品往往是對新聞、歷史、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生態(tài)學的綜合融匯,總能在內(nèi)容與精神上不斷豐富和延展報告文學的再現(xiàn)空間。《中華水塔》的主題不僅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環(huán)境有關,也與全球生態(tài)文明息息相關。文本從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方面切入,在客觀書寫的基礎上介入主體沉思,是難得的厚重之作。2024年《可可西里》一經(jīng)推出,即在各大讀書榜單迅速成為讀者喜讀愛讀的作品,相信又會成為廣東報告文學在當代中國書寫中的重要作品。
書寫小康建設的輝煌成績、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是人們銘記歷史的方式,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由張培忠總撰稿、廣東12位作家參與撰寫、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百萬字的《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是國內(nèi)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記錄小康工程的史詩性報告文學。全書結構均衡,體例統(tǒng)一,將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設、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面涵蓋,書寫真正的“小康”。法國學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論集體記憶》中說“進行記憶的是個體,而不是群體或機構,但是,這些植根在特定群體情境中的個體,也是利用這個情境去記憶或再現(xiàn)過去的”。書寫小康建設是以集體創(chuàng)作完成記憶建構,張培忠的《永遠在路上:一個農(nóng)民的一生》則是通過個體記憶重建時代記憶,這本書用多維視角、立體層面展開,包括報告文學、書信、日記、口述歷史、文學評論、筆記圖表、實物展示等方式,全書既全面掃描也不乏聚焦透視,從具體的一位農(nóng)民擴展為一代農(nóng)民。書寫的既是一個農(nóng)民的一生,也折射了共和國的第一代農(nóng)民與祖國共艱苦同奮斗走過困苦歲月的歷程。
報告文學作家謝友義這幾年也佳作頻出,中篇報告文學《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中山鄉(xiāng)村見聞》《他把粵菜玩出新花樣》《欲與天公試比高》分別刊發(fā)于主流媒體,同時部分作品收入報告文學集《時代的追光者》,并參與創(chuàng)作《從黃浦江到葉爾羌河》,此外在紅色題材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他也有非常優(yōu)秀的表現(xiàn)。90后作家涂燕娜交出了書寫廣東的《軌道接起同城夢》《煙雨任平生》等優(yōu)秀作品。丁燕的《嶺南萬戶皆春色》不僅有典型人物,也有駐村過程,以點帶面地書寫扶貧工作。東方莎莎的《南程村與“第一書記”張力的幾個第一次》,榮獲國務院參事室主辦的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diào)查獎”二等獎。張霖、羅麗、吳海榕合作的《迎風破浪:新時代廣州“智造”實錄》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該書書寫從“廣州制造”邁向“廣州智造”的大背景下,廣州一大批重大產(chǎn)業(yè)項目的蓬勃發(fā)展,書寫新時代廣州企業(yè)的全新風采和奮發(fā)上進的精神面貌,并在歷史的卷軸中留下印記。
除了對社會重大事件的在場,廣東報告文學作家也拿出了觸動人心的作品《野地靈光》。李蘭妮也許是國內(nèi)第一個不斷在抑郁癥領域深耕,且以紀實方式處理精神病院以及精神病人這個群體的作家,是患者也是書寫者,是自救也是救人,是個體也是群體,是個人也是社會。不管是關于生理、病理、心理的書寫,還是對中國精神疾病治療史的回顧,這其中的曲折與甘苦都在極為強烈的人文關懷之下。另一部與《野地靈光》異曲同工的作品是青年作家莫華杰的長篇報告文學《世界微塵里》,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個農(nóng)村孩子患上強直性脊柱炎,成為瘸子,無法去讀初中,只能在家里務農(nóng)。但他自強不息,通過拼搏與奮進成為準上市公司的高管,仍不斷尋找生命真相,最終成為一名作家。李蘭妮和莫華杰的作品都以親身經(jīng)歷闡釋著“在場精神”的重要性,并以這種書寫自我的精神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
二、深入書寫紅色傳統(tǒng)
近五年來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非常注重紅色題材報告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書寫廣東紅色傳統(tǒng)的報告文學作品幾乎是以集團軍的方式出現(xiàn),沖擊著讀者:李迅的《沉重的鐵流——紅軍轉(zhuǎn)戰(zhàn)粵贛湘邊全記錄》、王國梁的《千里血脈——中央秘密交通線大紀實》、劉鑒的《激戰(zhàn)三河壩》、陳雪的《穿越封鎖線——粵港大營救始末》、陳典松與陳志遐的《黎明之前:廣州起義紀事》、謝岳雄與黃劍豐的《第一次握手——中共三大與國共合作的形成始末》、姚燕飛與劉迪生的《燃燒的土地》、謝友義的《赤魂·赤土·赤旗——廣東海陸豐農(nóng)民運動群雕》、王心鋼、梁觀福的《赤焰——北江工農(nóng)軍征戰(zhàn)記》以及梁小恩的《碉樓怒漢:南樓七壯士》《滄桑碉樓》等都是近幾年出版的相關作品。湯炎忠在《江西日報》發(fā)表《高恬波:寧死不屈的巾幗英雄》,在《南方工報》發(fā)表《革命母親黃三婆》《“小鬼敢死隊”》等。此外,廣東人民出版社還集中力量推出了紅色地圖系列叢書,包括《汕尾紅色地圖》(葉良方)、《惠州紅色地圖》(湯炎忠)、《陽江紅色地圖》(蔡少尤、曾海津)、《梅州紅色地圖》(張志平)、《潮州紅色地圖》(翁奕周)、《廣州紅色地圖》(劉鑒)、《佛山紅色地圖》(張群)等。紅色地圖系列既有歷史記載、田野調(diào)查,也有人物訪談、報告創(chuàng)作,將廣東各地區(qū)主要革命遺址和事件用簡明生動的文字串聯(lián)起來,充分挖掘出這些遺址背后鮮為人知的革命歷史景點、事件和細節(jié),全面展示各地區(qū)的紅色故事與紅色文化。比如湯炎忠創(chuàng)作的《深圳紅色地圖》,就是一本用簡明生動的文字講述深圳革命歷史的通俗文化讀物,以報告文學的方式講述宏大歷史敘事下的微觀革命事件和動人故事。
謝友義的《赤魂·赤土·赤旗——廣東海陸豐農(nóng)民運動群雕》是省委宣傳部重點項目“紅色廣東叢書”之一。他將書稿分“赤魂篇”“赤土篇”“赤旗篇”三部分,從烈士的個人覺醒書寫到生活環(huán)境與歷史潮流,是把彭湃這樣的高光人物放在群眾基礎上,置于中國農(nóng)村環(huán)境中來書寫,實現(xiàn)“群雕”寫法。此外,謝友義還在書中設計了穿插全書的“創(chuàng)作札記”,在正文以外如批注出現(xiàn)在頁旁。紀實文學與一般文藝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新聞性”,講究真實、客觀;作者創(chuàng)作札記的進入帶來了一種還原創(chuàng)作現(xiàn)場的真實感。陳典松、陳志遐則在廣州街頭為張?zhí)住⒂侮氐热寺錅I。陳典松不止一次提到書寫《黎明之前——廣州起義紀事》的一些片段時,自己是含著淚寫完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對紅色歷史的回顧而感動,還是書寫者與書寫對象的生命對話,這也是《黎明之前》這本書給人最大的感覺,它少了一份多年以后重看歷史的冷靜,卻多了十分對歷史對先烈的深情回顧。李迅書寫的《赤血——丘東平的戰(zhàn)火青春》則致力于通過文字讓丘東平這樣一位革命者、文學家一開篇就立于讀者眼前,讓讀者在一本書的閱讀過程中對丘東平建立起整體的勾勒與理解,他采取了切面與線索相結合的方式。切面是三組人物肖像,線索則是上中下三部,有點有面按照時間線索推進,有條不紊地展開了丘東平的革命人生,也展開了圍繞丘東平的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早期革命史。王心鋼、梁觀福合著紅色長篇《赤焰——北江工農(nóng)軍征戰(zhàn)記》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和以前的《潛流》《鋒面雨》一起,合稱為粵北紅色三部曲。該作品反映了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前后到1928年紅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的全過程,濃墨重彩地書寫了北江工農(nóng)軍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的征戰(zhàn)歷程,也是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的獻禮之作。王國梁在《烽火》后,又出版《千里血脈——中央秘密交通線探秘》。為這部作品他尋找拜訪近百名當年的老交通員以及紅軍后代,輾轉(zhuǎn)史料館枯坐書齋查閱研讀鉤沉大量史料,在撰寫 10 集文獻片《中央秘密交通線》腳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完成此書。
三、全面展現(xiàn)廣東特色
對于報告文學,有了好的內(nèi)容,還得有“廣東特色”,是指在書寫中有很強的在地精神,對廣東本土的歷史、社會、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自覺以報告文學的方式介入對廣東本土的書寫。
這幾年許鋒的報告文學作品中有幾部呈現(xiàn)出很自覺的廣東特色,分別為2022年7月29日發(fā)表在《光明日報》的《菠蘿救援》,以及2022年6月21日發(fā)表在《人民日報》的《竹鄉(xiāng)廚韻》和《工匠之路》。張培忠與許鋒合作的《竹鄉(xiāng)廚韻》一文是針對“粵菜師傅”培養(yǎng)這一廣東省熱點項目展開的。全國素有“食在廣州”之說,嶺南飲食文化這幾年在全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幾部報告文學就是希冀從紀實文學作品中推動“食在廣州”的文化品性。黃國欽的《潮州傳》是為了呈現(xiàn)他心中對潮州的理解,更是為了讓讀者理解他對這座城的情感:“以往潮州的歷史文化書籍,基本上是歷史學者寫的,歷史學者比較嚴謹理性,下筆不帶感情,也不考慮可讀性,而作家只考慮可讀性。”所以他寫的《潮州傳》絕不僅僅是為一座城做傳,而是考慮如何讓讀者走進一座城,閱讀一座城,愛上一座城。海天出版社推出的陳啟文的長篇報告文學《為什么是深圳》書寫深圳一步步走來的艱辛與成就,這本書同時榮獲第八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圖書獎,陳啟文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下了深圳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先鋒精神;用干凈利落的話語描述了深圳人追求速度和效率,尊重人才、重視創(chuàng)新的成功之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讀者看到深圳海納百川的胸襟,看到深圳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閃爍的城市之光。丘樹宏、黃剛所著《中山傳:偉人故里、千年香山》屬于“絲路百城傳”系列,以有限的篇幅聚焦偉人故里中山市,集中呈現(xiàn)中山市最鮮明、最亮麗的城市歷史、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與城市特色。
邱少梅的《灣區(qū)古港》立足于大灣區(qū)背景下書寫廣州港。這部作品在廣東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融合創(chuàng)新上展現(xiàn)了許多亮點,以一種全過程、全景觀、全方位的思考書寫廣州港,整部作品語言較為輕松簡約,又有一定的歷史沉淀,兼容文學性與歷史性。此外,袁瑰秋的報告文學《萬水千山你最美》,以報告文學完成對廣東公安百名英模肖像攝影展的全面記錄以及深入解讀。《生命河流擺渡人》由廣東人民醫(yī)院組編,謝顯揚,陸基民、米軍喜采寫的關于廣東省人民醫(yī)院醫(yī)護人員及醫(yī)院發(fā)展史的報告作品,以人物故事為主線,展示醫(yī)院發(fā)展歷程, 共收錄109 位對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做出杰出貢獻的典型代表的故事。陳曉玲的《布衣院士》、劉羽的《流溪河海——廣東 U18 女足跟隊工作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人物,深挖生命價值。袁琳倫書寫的《陽光熱線給我燦爛陽光》記錄一個志愿者團體無私幫助已絕望的腦癱女孩的故事。
四、人物紀實精品紛呈
在近幾年的廣東報告文學中,人物紀實是值得記上一筆的重要題材,這部分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風格突出、精品紛呈,為報告文學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許多可供參考的經(jīng)驗與價值。
近幾年,陳啟文出版多部人物傳記,除歷史名人傳記《如戲人生:洪昇傳》,還發(fā)表了一系列與袁隆平相關的文本,這也是他這幾年持續(xù)觀察、追蹤袁隆平的系列成果。他出版的專著《田間逐夢——共和國功勛袁隆平》入選“共和國功勛”叢書及中宣部 2020 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及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海水稻背后的故事》發(fā)表在《北京文學》,《永遠的袁隆平》發(fā)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文摘》半月刊選載,入選《2020 中國報告文學精選》及《21 世紀年度報告文學選·2021 報告文學》。陳啟文這樣評價袁隆平,“他不是‘菩薩’,不是‘神農(nóng)’,卻是一位足以用偉大來形容的農(nóng)民。”寫人物,陳啟文會以最深刻的理解去書寫,在《如戲人生:洪昇傳》中他既書寫洪昇這個歷史人物,也思考文人知識分子人格特征的形成過程。他認為一個完整的傳主必須既符合別人眼中的形象,也符合他真實自我世界里的形象,但這兩個形象有時又確實是矛盾的,甚至就因為這種矛盾才構成了一個個真實的人物。
楊黎光的《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寫的不是麥賢得早已為人熟知的英雄事跡,而是受傷后的英雄如何面對生活,他豐富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使得筆下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總有獨特深入的視角,使讀者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處理“人民英雄麥賢得”的故事從光輝開始,卻迅速地跌入創(chuàng)傷病痛的折磨、社會運動的波動,以及平凡生活的無奈。這樣的人物紀實作品就有了以點寫面的功能,在麥賢得以及他妻子身上反映的正是最樸實的中國人、生活在靜默角落里的普通中國人身上的民族性格,作者用可貴的創(chuàng)作拓寬了報告文學的容量。江先華、王心鋼合著的《大宋名臣余靖》是韶關推出的系列韶關名人作品之一,不僅是一部可讀性相當高的人物傳奇,人物傳記,這也是一部帶領讀者走進余靖所處的仁宗朝的歷史書。文欽梅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故園月明》是一部家族史。以長篇家族史報告文學講述自己母族楊家?guī)状嗽谥袊F(xiàn)代的浪潮中的動人經(jīng)歷,作品中人物眾多卻個性鮮明、面貌清晰。丁燕出版的《等待的母親》則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她書寫的是彭湃之母,是革命之母,也是新國民之母。丁燕的作品一向以情感濃烈為特色,在她的散文或者紀實作品中都可以讀出她對祖國對社會對人民有著深沉的依戀,是一種毫不矯情的文字。在報告文學中丁燕有很強的共情能力,使得筆下文字總能穿越時空與讀者共鳴。胡子明創(chuàng)作的《歐陽山全傳》也是這幾年廣東紀實文學的重要收獲。
2023年12月9日,廣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成立大會在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嶺南文學空間”召開。陳啟文當選廣東報告文學會長,廣東省120多名報告文學作家及文學愛好者參加了成立大會。學會的成立成為廣東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有力保障,為廣東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平臺與機遇。
回望過去幾年,廣東報告文學產(chǎn)生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本文掛一漏萬,還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未能在此一一述及,這些作品有的產(chǎn)生社會影響,有的頻頻獲獎,有的經(jīng)受考驗成為經(jīng)典之作。優(yōu)秀的紀實文學作品固然各有風格,比如有的樸實,有的清新,有的自然,有的流暢,有的深情,有的委婉,但優(yōu)秀的作品又一定有共同之處,比如創(chuàng)作者一定是有社會責任感的,是敢于挑戰(zhàn)社會問題的,或者是擁有卓越的文學想象力的,是能刻畫典型人物。廣東報告文學雖然千枝競秀,但都共同產(chǎn)生于廣東這片文化土壤。雖然過去幾年廣東報告文學獲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仍然有不少問題值得大家去關注,還應該有更多的思考來推動廣東紀實文學的發(fā)展。相信廣東的報告文學作家們一定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指向真實、震撼心靈、燃燒情感、愉悅審美的紀實作品,廣東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