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2024年中國微型小說排行榜》廣東入選作品綜述
更新時間:2025-02-17 作者:黃福勝來源:廣東作家網
由微型小說選刊雜志社選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2024年中國微型小說排行榜》共收錄了全國小小說作家110篇佳作。其中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有十位作家作品入選,分別是申平、陳振林、陳樹茂、海華、賴海石、肖曙光、余清平、劉帆、王溱和蘇三皮,展示廣東省小小說豐碩的創作成果,這成績來之不易,可喜可賀!
品讀這次入選的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員作品,筆者深深為這些作家別出心裁的構思,大膽探索別致新穎的創作途徑而拍手稱快,對作品中那些充滿正能量的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無限景仰。
構思別出心裁,令人眼前一亮
申平的《個人影像資料館》里的退休干部老單做了一場離奇古怪的一場夢:他滿懷好奇地走進了一家個人影像資料館,通過提取DNA,看到了自己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中年時代的人生軌跡。當他看到了自己當官后一些不堪入目的資料想要刪除時,卻遭到了影像館美美小姐要收費,而且這筆收費數目居然跟他卸任前收的一大筆錢對上了,老單驚醒后,覺得與其壓著一塊心病,倒不如寫份交代材料投案自首來得痛快。
這篇小小說妙不可言:一是具有時代性,貼近了時代大數據和AI時代的新課題。二是直抵內心;每個人都有一個小秘密(個人影像資料館),在大數據時代,都有可能被破防;三是巧,以影像資料館入題,將主人公退休前的經歷層層剝開,語言簡短,又跨越時空;四是構思奇妙,不留痕跡,直到最后,才道出老單原來是被一場夢驚醒了,而他也通過這場夢徹底覺醒,作品的諷刺意味與警示作用立竿見影。
蘇三皮的《探親》,乍一看題目,還以為是日常親戚之間的來往走動。其實不然,爹要到北京給大恩人送點兒芝麻,二爹也想讓大恩人嘗嘗他做的熏肉,鄉親們聞訊后也送來了野菌、鮮魚,爹裝了滿滿一大擔上北京。誰料兩個月后,爹失魂落魄地悄悄地回到家,招來了包括二爹、族長等人的質疑,是北京來的一張匯款單徹底洗清了爹背負的冤屈,解開了爹落魄而歸的謎團,也將我黨干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光輝形象塑造得立體豐滿,令人肅然起敬,“大恩人呀大恩人,讓俺怎么說呢?讓俺說啥哩?俺還能說啥哩?”爹這一段掏心掏肺的話,樸素而動情。盡管在整篇作品中,這“大恩人”是哪一位,作者并沒有明確交代,但依筆者看來,這正是作者的高明所在,這“大恩人”,其實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人。
劉帆的《十七棵樹》透過村民入伍前都在柏樹嶺上栽種一棵松樹并寫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志這一個細節,將村里以太姥爺為首的十七位紅軍烈士在遠征前回來在被敵軍炮火肆虐轟炸過的柏樹嶺栽種松樹,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懷激烈,這與后來村里每逢有人入伍都會到柏樹嶺栽種松樹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將保家衛國、不畏強敵、前赴后繼的民族精神彰顯得淋漓盡致,“十七棵樹后面應該有后來者栽下的樹!”“我”和古力不約而同說的話,鏗鏘有力,畫龍點睛,預示著革命精神代代相承。《十七棵樹》標題新穎別致,小作品大主題,以小見大,內容飽滿,故事震撼,直擊心扉,家國情懷和人物精神品質溶于一體,而語言的詩性表達,大大加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展現了文章的精氣神。
陳振林的《我要找到你》標題吸引眼球,讓人瞬間萌生一種欲罷不能的閱讀欲望:我要找到你,到底是誰要找到誰呢?為什么要找到你呢?隨著閱讀的深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位長期以來默默地資助貧困學生上學而且不留名的名叫“李飛行”的叔叔,張小勇和娟子一直要找他卻沒有找到;正是因為李叔叔的大愛情懷,深深地感動了張小勇與娟子,他倆要找到一個叫“李小菊”的貧困生,毅然決然資助她完成學業,將“李飛行”叔叔的“愛心接力棒”傳承下去。滿滿當當的正能量讓人感受到春風般的溫暖。
人物形象立體豐滿,充滿正能量
海華的《別去人多的地方》將筆觸放在退休鎮長老岑身上,巧妙絕倫地塑造了一位敢于堅持原則、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的基層老干部的形象。
作者先是運用了正面刻畫的手法,將喬老板因為老岑在任時堅持原則要求他將自家第六層已扎好的鋼筋拆除掉不許再建從而記恨于心,在售賣食品時故意叫老岑“守規矩,排隊去!”這件事,從另一個側面凸顯老岑依法、遵章辦事的作風,并以老岑不想在大庭廣眾下跳廣場舞而影響形象,再聽到一位老人不滿鎮政府花費巨資建宣傳版時他也附和了一聲并被別人奚落等細節,將他內心的糾結與失落展現出來,給人一種真實可信的感受。
老岑偶遇他前一任的老鎮長,聊起退休感受時,前老鎮長的一聲感嘆:“別去人多的地方。”透露出離退休干部的些許無奈,引起了老岑關乎“人走茶涼”這個話題的共鳴,讓他也有遠離“是非之地”的想法。
他老伴轉告給他的有關一些退休干部對老岑在任時的點贊,則是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鎮里那幾條主街道的整治和改造,建老干部活動中心和森林公園,都是他主抓的,值得點贊。”在一個私下的飯局,能夠背后公平公正地評價一位退休鎮長,還得到其他人的認可,足見老岑在當地干部群眾中的口碑極好。
肖曙光的《肥膘肉》中的父親從部隊復員回來后在村里當了會計,他經常帶些零食給“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他重視別人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家孩子的“內外有別”讓“我”心里一直有氣;他將生產隊干部晚上開會一些沒吃完的花生、豆子帶回家給“我們”吃,卻記在賬上,再在年底分糧食時扣除,從而引起母親的強烈不滿;他為生產隊采購鴨苗時,賣鴨苗的將那一塊肥膘肉的飯錢算進鴨苗錢里,遭到他拒絕。直至多年以后,父親還念念不忘這件事,“差點就被肥膘肉蒙了心。”父親的行為,父親的話語,樸素而實在,卻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著一位共產黨人秉公無私、堅持原則的高風亮節,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余清平的《信任》用沉痛的筆觸,以革命先驅寫下的心血之作為視角,頌揚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成立的獻身精神,以及感動了與之有不同人生觀的哥哥,冒著偌大的風險為革命的弟弟保留了這本嘔心瀝血之作。激勵后人銘記先烈,不忘初心。
賴海石的《老張》將筆觸延伸到生產第一線。新接手的小老板看到機修工老張像個老爺一樣在車間轉悠,而且他的工資竟然是機修助理小張的三倍。小老板就找小張談話,小張歷數老張的毛病,于是小老板就炒了老張。老張在臨離廠前,向小老板提出了招三個機修工備用以及再巡一次廠的要求,并通過“蒙眼巡查”,指出了CNC機電源板受損、二、三樓東墻的總開關要換,小張奉小老板之命檢查過認為沒問題,結果老張走后,機器不斷出現故障,并發生了火災,造成經濟損失10萬以上,后來小老板想通過車間主管請老張回來,遭到老張拒絕。
這一篇小小說,除了再現了尊重人才、珍惜人才這個自然規律之外,還直面人生,將小老板處事浮躁、輕信于人,小張投機鉆營、寡情薄義等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可喜的是,小老板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終于幡然醒悟,盡管老張未能如其所愿,重新回來,但讀者有理由相信小老板能夠“吃一塹長一智”,一步一步地成熟起來。
積極探索別致新穎的創作途徑
陳樹茂的《秘密》結構嚴謹,圍繞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等問題展開故事,帶著讀者進入科學的世界,作品懸念迭起,引人入勝;語言精練別致,不拖泥帶水,不愧是上乘之作。
王溱的《馴風的女孩》先抑后揚,將一位失明女孩自強不息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在感嘆命運對其不公之余,又不得不佩服她那一顆柔弱而強大的內心。
“女孩,在徹底失去視力的第三百六十六天,她的每一個毛孔都是耳朵。”這一句張力十足的描寫,令讀者不禁為她的未來而牽腸掛肚。但女孩很要強,“就是留在這里乞討,也比回家讓年邁的奶奶和被活計壓垮了腰的母親照顧自己強。”她去了老鄉那兒從事“盲人按摩”。她生活很艱辛:一天內先是撞上了門簾,再被塑料袋絆了一下,被騎自行車的人一聲罵,還要忍受服務對象的抱怨,她心情很糟糕,但樓上養的一只貓的不期而至,以及樓上女孩一聲聲喚貓的聲音,讓她的內心填滿了溫暖,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重獲生活的信心。
這篇小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矛盾沖突,沒有扣人心弦的人物對話,卻能緊緊將讀者吸引其中,讓讀者隨著女孩的喜怒哀樂產生共情,這應該歸功于作者駕馭人物心理描寫方面的游刃有余。
這10篇凝聚了廣東作家心血與智慧的入選小小說,宛若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令人回味無窮。
?
作者簡介:黃福勝,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小小說學會常務理事,作品散見于《小說月刊》《作品》《北方文學》《奔流》《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文化參考報》《兵團日報》《天池小小說》《青年文學家》《教師報》《佛山文藝》《湛江文學》《雪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