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報告文學《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新書首發
更新時間:2025-01-06 來源:東莞+
大型報告文學《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新書發布會近日在東莞高埗鎮舉行。該書由8位作家歷時近一年深入采訪潛心創作而成,近20萬字,講述回顧了高埗大橋建設始由以及當年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見證者的諸多感人故事,由胡磊、黃慧敏主編。
新書發布會上,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高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謝偉良,東莞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梁志斌,高埗鎮黨委委員黃慧敏上臺為新書揭幕。《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作者代表、文學領域相關代表、國內知名媒體人、大橋建設親歷者等一起參與新書分享會,暢談《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創作背后故事。
匯聚文學名家 講述東莞敢為人先故事
高埗大橋(舊址)為全國改革開放后首座開創“農民集資建橋,過橋收費還貸”模式的地方公路橋,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是東莞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偉大實踐,也是廣東改革開放一個生動縮影和歷史見證。規劃論證以高埗大橋(舊址)為主題的文學創作,無疑是東莞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對于東莞文學來說意義非凡。
為挖掘、保護和傳承好高埗大橋(舊址)文化和建橋精神,2024年在高埗大橋(舊址)通車40周年的之際,東莞市作家協會攜手高埗鎮政府,組織詹谷豐、胡磊、柳冬嫵、謝蓮秀、林漢筠、莫華杰、莫寒、陳苑輝等8位國家、省級知名作家,以高埗大橋(舊址)為主題,啟動大型報告文學的創作。
在近一年時間的創作過程中,8位作家多次深入高埗各個村居,對高埗大橋(舊址)歷史人文進行全面的實地采訪調研,并以筆錄、錄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40多位受訪者可觸可感的口傳記憶或者具有歷史意義觀點。為了讓作品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與時代感,東莞市作家協會多次舉辦座談會、作品研討會,對該書的整體方向和深度進行深入探討,聽取多方意見建議。
經過作家們的不懈努力,《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終在歲末年底與廣大讀者見面。四十華彩,染翰成章,付梓成書。據介紹,《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由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長、東莞市作家協會原主席、一級作家陳啟文,人民日報、新華社原記者唐煒作序,全書分為“創舉”“改變”“影響”三個篇章,共計19.7萬字,集中收錄了高埗大橋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見證者諸多感人故事,再現當年大橋建設的真實場景,讀來扣人心弦,令人況味。
《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是對首創中國“農民集資,過橋收費”模式的高埗大橋的致敬,是對改革開放建設者和奮斗者的致敬,也是對東莞“敢為天下先”改革開放精神的一種倡導和弘揚。發布會上,本書主編之一、高埗鎮黨委委員黃慧敏代表高埗鎮委、鎮政府,向為新書編輯出版辛勤付出的領導專家、各位作家、受采訪的嘉賓以及社會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她表示,對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歷史;對未來最好的把握,是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大型報告文學創作 助力文化強市建設
隨著東莞文化強市建設的深度推進,講好東莞故事成為了東莞作家的使命和責任。《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周年紀實》主編之一、中國作協會員、東莞市作家協會主席胡磊介紹,近年來,東莞市作協聚焦文學活動、文學創作和隊伍建設,推動東莞文學事業呈現出組織有力、創作強勁、精品頻出的良好發展態勢。其中,在文學創作方面,東莞市作協本著“出精品,出名家”的宗旨,積極協助組織東莞文學藝術院簽約創作項目研討與推介活動,提高東莞文學創作的組織化水平,不斷豐富和完善創作題材序列,推出一大批優秀的莞產原創文學作品,實現了作品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此次《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新書發布不僅是東莞報告文學創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開創了“東莞作家寫中國”關注身邊本土題材創作、與鎮街聯姻深度合作的嶄新模式。
《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的序言撰寫者陳啟文表示,高埗大橋完成歷史使命后,它的存在價值容易被人逐漸遺忘。《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的出版發行,就是對遺忘的抵抗,對高埗大橋精神的賡續。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意義的書,它讓高埗大橋的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在時空中繼續延續,非常值得大家品讀解讀。
《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執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東莞文學藝術院第二屆簽約作家謝蓮秀對《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這本新書有著特殊的情感。她說,高埗大橋不僅是一座物理上的橋,更是一座文化上和精神上的橋,它不僅溝通了外界,同時也把高埗人民連接得更加緊密。在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作家們的心也團結到了一起,大家一起采風、一起研討、一起統籌修改完善,凝聚東莞文學骨干創作力量,只為呈現最好的作品。
胡磊表示,高埗大橋(舊址)的建設是東莞改革開放濃墨重彩的一筆。《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是這些年來,高埗大橋的故事首次以大型報告文學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它讓今天的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大橋建設時生動故事細節和當時人們鮮活的情感,這也是文學記錄時代的獨特魅力。此次《何以為先·高埗大橋40年紀實》也是東莞市作協駕馭重大題材、組織力量創作的一次新探索,為今后開展重大本土題材創作和大型報告文學創作,積累了實踐經驗,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