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汪樹東 | 散步家的生態審美與詩意吟詠
——評方舟的生態詩集《草木有本心》
更新時間:2025-01-02 作者:汪樹東來源:東莞+
在廣東當代詩壇上,方舟以其持續30余年的詩歌創作,憑借《海邊的心跳》《在東莞的民間行走》《方舟十年詩選》等詩集奠定了其在“打工詩人”“底層書寫”中卓然不俗的詩歌地位。近年來,方舟深受生態詩歌潮流的影響,慢慢地行走于大地上,仰觀俯察,游目騁懷,留心于蟲蟻之微妙,暢神于飛鳥之俊逸,體貼花木之靜美,感悟水流之浩蕩,筆之于詩,匯成一部嶄新的生態詩集《草木有本心》。該詩集共分為五輯,第一輯《如何愛上一條河流》,第二輯《北島之詩》,第三輯《草木有本心》,第四輯《復活的自然》,第五輯《突然向北》,包含100多首詩,大部分篇章為旨趣純正、文字精美、詩意盎然的生態詩歌,對于推動當前生態詩歌的發展具有不俗的價值。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方舟散步家的生態審美立場。無論是朱光潛還是宗白華,都曾提倡散步式的審美姿態。朱光潛在《慢慢走,欣賞啊》一文中曾寫道:“阿爾卑斯山谷有一條大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上面寫著: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疾馳而過,無暇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朱光潛認為只有慢下來,采取散步式的人生姿態,才能從看出世界的豐富華麗,看出美的所在。宗白華干脆把自己闡述中西美學的論著稱為《美學散步》,也可見出他對散步式的人生姿態情有獨鐘。劉亮程在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中也倡導慢下的閑人哲學。無獨有偶,方舟也自稱為散步家。這可以視為詩人對過于追新逐異、嗜好速度和效率的現代生活的一種詩意反叛姿態。詩人方舟置身于制造業、娛樂業發達的東莞,沒有去歌頌流水線的湍流不息,也無意吟唱都市生活的流光溢彩,而是要以散步家的姿態,悠游地觀鳥賞花,看河望天,感悟自然的節律,關心自然生態的興衰,為現代生活營構出一種詩意的平衡。他在詩歌《置換》中寫道:“作為散步家,他 / 謹慎地使用徒步一詞 / 他拒絕曠野、無人區 / 那些可能的雪崩 / 惡劣的天氣 / 還有必須攜帶的 / 生火及拯救的工具 // 他讓慢安頓好了 / 骨頭里的馬匹 / 頭腦中的風暴 / 血液里的江河 / 耳朵里的轟鳴 / 眼睛里的交響 // 散步家,在小區內簡單信步/ 輕輕地觸動大地的機關 / 足之所履,目之所及 / 萬物共聯,自洽自治……”作為散步家,方舟不是像梭羅那樣喜歡荒野,而是就在日常生活的小區、城市里散步,只是從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中撤退出來,慢下來,從而發現萬物間的普遍聯系,也感受到了萬物的自洽自治。
詩人方舟確立了比較自覺的生態意識,生態視野極為開闊。他深受梭羅、利奧波德、斯奈德等歐美生態文學家、生態思想家的影響。例如他在詩歌《龍灣島的自然接受美學》中就引用了利奧波德的名言“像大山一樣思考”,該詩寫龍灣島對各種人造建筑、人類活動和自然萬物的坦然接受,寫出了大自然的浩蕩氣象,也寫出了詩人囊括萬有的博大胸襟。在詩歌《芒種日》中,方舟寫到他閱讀約翰·巴勒斯的散文集《醒來的森林》,加里·斯奈德的《龜島》,瑪麗·奧利弗的《去愛可愛的事物》等生態詩集。在該詩集的第一、二、三輯里,方舟主要關注身邊的河流島嶼、自然物候與花鳥蟲魚。但是他在第四輯中自覺地擴大生態視野,例如有寫外來物種入侵的,《一種螺,在向北移動》寫福壽螺,《薇甘菊傳》寫薇甘菊等;有寫地球上物種滅絕的,如《大海雀》《論渡渡鳥的復活》《旅鴿》等。至于他的詩歌《在海心沙島聽垃圾在歌唱》更是選材新穎,寫垃圾焚燒發電,大有惠特曼的《我聽見美洲在歌唱》式的雄壯氣韻。方舟在詩中寫道:“在海心沙島,垃圾在歌唱 / 它們歌唱一群覺醒的大寫的人/ 在荒島上重新安置了春天的綠房子 / 設計循環的道路,捧出交叉小徑的花園 / 它們歌唱大力士機械抓斗,從大坑里 / 量出所有的同類的重 / 它們歌唱高溫的助燃石和烈火中的鳳凰 / 一個舞蹈著的自己和靈魂 / 歌唱冷凝管和無臭化的蒸氣流 / 無數雙升華著的無影之手 / 在推動渦輪轉動,吐出火光一樣閃耀的詞根”。如所周知,垃圾焚燒發電,是生態環保的需要,是廢物利用的典型。以往的生態詩歌很少能夠像方舟這樣關注城市生活的生態題材,因而他的這首詩歌無疑具有較重要的題材開拓意義。
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委婉批判,是方舟生態詩歌的一個核心主旨。方舟傾空了對功名利祿的粘稠情緒,也從常人過度的自我中心意識里蟬蛻而出,因而能夠更為清晰地體悟自然萬物,萌生出對自然萬物的熱愛。他的《在始興,草木有本心》《祝福一棵樹》《鳥》《在浪漫海岸看望一棵樹》《結識一棵唐柏》等詩歌均洋溢著各色自然生命的豐盈光澤,也呈現了詩人對自然萬物的赤誠之愛。詩歌《另類蕨草》就鮮明地體現了生態詩人的獨到眼光與溫暖愛意。該詩寫的是詩人發現的溶洞密室里被景觀燈催生出的一小撮蕨草?!邦伾珳嘏枬M而且瑰麗 / 像襁褓中得到庇護的安靜的孩子”。詩人對那一小撮蕨草的愛意畢現于此。不過,方舟寫生態詩歌,親近自然生命,看到人類殘害自然生命,也不是直接咒詛或批判,而是盡可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詩人的生態立場。例如他的詩歌《蟛蜞還鄉》寫龍灣島的蟛蜞這種淡水產小型蟹類,寫它們的生存、繁殖等習性,具體而微。但是詩人也寫到在當地人眼中,蟛蜞只是作為水鄉特產蟛蜞醬的原料?!半娨晫の稒谀坷?,有嘉賓深諳此道 / 滿臉紅光,分享久違了的制作技藝 / 蟛蜞粉身碎骨,清熱解毒 / 像某種葬禮和犧牲被形容得 / 津津有味,活色生香”。普通人只想著吞吃美味的蟛蜞醬,誰會想到蟛蜞醬背后是萬千生靈的葬禮和犧牲呢?這就是生態詩人的敏銳與同情,也是方舟式的委婉批判。方舟比較自覺地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在人與自然之間重建了一種微妙的生態平衡。例如在詩歌《植樹華陽湖》中,方舟寫道:“華陽湖裸露自己的心臟 / 它滿懷心事。想釀出綠,讓天空低下來 // 天空真低。我走到哪里都能碰到春天 / 在春天,我的身子開始消瘦 // 我瘦下來的身子可以讓出一些空間 / 小樹們可以住進自己的新居//就這樣,我,華陽湖,小樹 / 相互攙扶,一步步站到自己的位置上 // 華陽湖,它的緯度開始輕輕抖動 / 它的海拔,被拽回到自己的陰影里”。在詩人看來,人類不能過度地侵占自然,最好能夠主動地撤退一點,為小樹這樣的自然生命留出生長空間。人、華陽湖、小樹,各歸其位,才能夠織出和諧景觀。
王諾曾提出生態審美的原則之一,就是全身心投入自然,從而對其進行審美的交融性原則。阿諾德·伯林特也倡導“參與美學”,主張打破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在沉浸式體驗中調動人的全方位感官,以開闊的心胸接納、感悟自然本身。詩人方舟的這種交融性、參與式的生態審美表現于詩集《草木有本心》中,就是對地方感的精心建構,尤其是該詩集的第二輯《北島之詩》。所謂地方感,就是生態詩人對特定地方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的全面了解和沉浸式體驗,通過特定地方建構出穩定的自我感,并在特定地方獲得身心的落定與歸屬。方舟要鍍亮的是他生活的東莞市道滘鎮蔡白村北島。在此,他觀察花鳥蟲魚鳥,看河流,欣賞變色樹蜥,感受季節的變化,《北島速寫》《如果你看見了變色樹蜥》《北島重陽》《夏至蔡白北島》《河之彼岸是北島》等詩歌均是地方感的鮮明呈現。詩人在特定地方里感受到了心靈的安寧,例如他在詩歌《雨水或深海河》中寫道:“深海河,在我散步的時段變得顯著和親密 / 我看見遠方的雨水,它落下前 / 會讓天空的一角先亮起來,但前額凝重 / 一心接雨的河面,異常安靜”。詩人感受深海河的安靜,也就是同時感受到了內心的安靜。為了更好地深入特定的地方,詩人方舟還深入觀察和感悟農歷節氣,體驗其中蘊藏的農業文化的生態智慧,例如《芒種日》《夏至至蔡白北島》《小滿》《小暑也我將寫下一串蟲名》《大暑記》《處暑》《秋分》《北島重陽》《大寒》等詩歌都極為精準地描繪各種節氣的自然物象。在《小暑夜,我將寫下一串蟲名》中,詩人一改以往對昆蟲世界的忽視,細致地寫下身邊的各種昆蟲名,表達了詩人對特定地方的親切融入?!敖褚?,我將嘗試寫下一串蟲名 / 作為萬籟之一種,替代我嘶啞的口器 / 重新發聲 / 詩人原本從來不關注這些昆蟲,現在卻讓昆蟲代替自己發聲?!弊尷ハx代替自己發聲,這恰恰是生態詩人的自我隱遁,是特定地方感的自然呈現。
徐恒醇在《生態美學》中就指出,生態審美觀應體現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反映內在主體與外在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一種生命的共感與歡歌。其實,對于生態詩人而言,他們的最高追求也是對人與自然的生態關聯的洞幽燭微,對萬物一體的生態體驗的詩意言說。方舟雖然沒有深入荒野,或進入名山大川,或隱居僻遠鄉村,但是他在散步式的生態審美中,也總能感悟到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隱秘聯系。例如他在詩歌《深海河是一條小河》中就寫到,他的生命、生活,與深海河就像一對糾纏態的量子,彼此息息相關。在詩歌《鳥》中,方舟寫道:“你無法分辨哪一只鳥 / 在模仿你的生活與轉折 / 你和它們一致的時候 / 這個世界是美滿的,可以來回走動”。鳥會模仿人的生活與轉折,人也可以與鳥保持一致,從而感受到世界的美滿。人與鳥的生命彼此共生互滲。方舟的詩歌《疊石志》更是寫出了萬物一體的生態體驗:“我放過大海,大海就漂走了 / 我放過天空,天空就遼闊起來 // 但我不放過一塊石頭 / 我讓它和我一起蹲著 // 它的血連著我的血 / 它身體內的銀是我命里的金 // 很多遠處的事物在地平線之外 / 現在,你可以坐到我的肩上來 // 你看累了,我們就換一換 / 你要說話,我們就叫海水也過來聽”。在此,人和石頭似乎已經融為一體,共同參與著浩浩蕩蕩的宇宙生命之流。
整體看來,方舟的生態詩集《草木有本心》確立了自覺的生態意識,生態視野開闊;洋溢著對自然萬物的熱愛,也超越了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更值得肯定的是,方舟重新鍍亮的生態詩歌的地方感,點出了農業文化的節氣密碼,也呈現了萬物一體的生態體驗。方舟的這些生態詩歌選材新穎,意象獨特,不少詩歌意蘊悠遠,對于廣東詩歌乃至中國詩歌的發展而言都具有不容低估的價值。
作者簡介
汪樹東(1974—),江西上饒人,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文學、20世紀世界文學研究。著有《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天人合一與當代生態文學》《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史》等學術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