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吳榮強 | 打工者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
——《打工詩歌四十年精選(1983-2023)》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12-13 作者:吳榮強來源:《北海日報》
打工詩歌,作為伴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與南下務工熱潮應運而生的文學形態,自其誕生之初便飽受爭議。往昔,它常被視作單調工廠生活、簡陋出租屋及流水線情感的簡單記錄,給人留下刻板、沉悶乃至壓抑的初步印象。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打工詩歌以其獨有的靈性與活力,逐漸成長為一株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的文學之樹。
《打工詩歌四十年精選(1983-2023)》,羅德遠、王海軍/主編,南方出版社,2024年7月第1版。? ? ? ??
近日,由著名打工作家羅德遠與《佛山文藝》雜志社王海軍聯合主編,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打工詩歌四十年精選(1983-2023)》一書面世。本書收錄了來自全國各地289位打工詩人共計508篇優秀作品,全面呈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打工文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這部詩選,每位作者客觀、藝術地將個人漂泊經歷融入文學創作,生動描繪了一代又一代打工者從青春迷茫到夢想奮斗的真實寫照。
四十多年前,數以億計的內地勞動者,猶如勤勞的蜜蜂,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他們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尤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京津冀地區等經濟發達地區為甚。在這些繁華之地,他們投身各行各業,無論是摩天大樓的筑夢者,還是工廠車間的辛勤工人;無論是田間地頭的耕耘者,還是城市街頭的服務人員,皆在自己的崗位默默奉獻。正是他們的汗水與智慧,共同編織出這個時代的絢麗華章。
在該書中,筆者尤為欣賞陳年喜、鄔霞、艾華林和許立志等打工詩人的作品。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筆觸,客觀呈現、生動描述了中國四十余年來波瀾壯闊的社會轉型歷程。這些詩句往往出自處于情感與思想動蕩的青春期,語言里蘊涵敏銳的觀察力、勇于自我剖析的勇氣以及擁抱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并非簡單的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融合虛構與非虛構的元素,通過這些元素,我們看到真實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農民工世界。
陳年喜的詩歌,語言簡練而質樸,直擊事物的核心,整體上飽含一種獨特的沉郁頓挫之美。這種美感源于他對生活瑣碎細節的細膩觀察,同時透露出他不懈探索的堅韌精神。在詩作《炸裂志》里,陳年喜通過描繪其親人在商山腳下的生活狀況,展現了普通勞動者家庭所面臨的真實困境,以及他們內心的堅毅不屈。這首詩歌不僅是對個人生活的記錄,更是對一個時代背景下普通勞動者生存狀態的深刻映襯。
廣東女詩人鄔霞的作品,以其冷艷迷離的獨特風格,深刻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細碎與繁雜。她不僅將自己的打工歷程提煉成詩,更在不經意間記錄下心靈最微妙的感觸。在描述境遇相似的女工時,鄔霞筆下展現的悲憫之情,充滿人文關懷。她不再像以前那樣指責生活,而是回到現實,承認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代表作《吊帶裙》中,鄔霞將個人表達與自身經驗巧妙結合,生發出一種別有意味的感受和意義。
筆者特別喜歡艾華林的《出租屋里的鄉愁》。詩中的“鄉愁”不僅僅是對家鄉地理位置上的思念,更深層次地揭示了詩人對于歸屬感、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價值實現等方面的探索與追求。通過對日常瑣事如租房生活、飲食差異等具體場景的描述,艾華林巧妙構建了一個充滿溫情又略帶憂傷的故事框架。在這個框架內,每件小事都被賦予超越其本身意義的價值——它們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的一部分。
此外,英年早逝的廣東本土90后打工詩人許立志的《我就那樣站著入睡》,同樣令人震撼甚至驚艷。通過許立志的文字,我們感知到濃郁而真切的底層生活氣息。盡管其中存在現實的瑕疵,但他極力觀照的,就是這樣一群在社會底層和邊緣游走、在現實中失意甚或遭受傷害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是在社會生活的壓力之下不斷后退,他們無力在時代的激流中建立自我的根據地,由此帶來內在的心理創傷。
縱觀打工群體,每位成員都在城市的海洋里漂泊,個體之間彼此陌生,他們如同海上的船只,將彼此視作遠處的風景。每個人都是微小而孤獨的航行者,懸浮在各自獨特而又相似的生活軌跡。他們被寄予厚望,卻又常常受限于平庸的現實。即便如此,這些打工者們從未真正地放棄或妥協。也就是說,入選這部作品的每位打工者,都展示出即使身處艱難困苦,照樣發出微弱堅韌的生命之光。
他們這一代人,幸運地站在時代轉型的風口浪尖,親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歷史巨變,見證了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青春時期,他們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激情澎湃,渴望在這片廣闊的舞臺大展拳腳,實現自我價值。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他們卻不得不面對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承受就業壓力、生活成本上升、職業發展不確定性等多重挑戰。
2024年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億人。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一批來自基層一線的打工者,盡管面臨現實與夢想的挑戰,仍然以“我手寫我心”的現實主義真情寫作,在艱辛的勞作之余,選擇用生動的筆觸,真實藝術地記錄下時代的真實面貌和個人的內心世界。在他們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工們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的艱辛,可以感受到他們在異鄉打拼的孤獨與無助,更能夠體會到他們面對命運挑戰時,展現出的堅韌與不屈。這些作品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深入思考并重新審視。因為他們所書寫的,已經不僅是個體的故事,更是這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刊登于2024年12月7日《北海日報》“品讀”文藝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