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促進文學與影視雙向賦能 推動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影視融合篇”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4-11-11 來源:廣東作家網
論壇現場
11月8日上午,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影視融合篇”在廣東文學館舉行。這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之一。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義軍,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孫金華,香港女作家協會秘書長吳燕青,澳門筆會會長湯梅笑,澳門大學葡語系教授姚風,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蘇毅,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等出席?;顒訁R聚了一批影視行業的資深編劇、制片人、電影公司負責人及知名作家,共同探討文學與影視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
領導嘉賓
論壇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為“從小說到劇本”,由資深媒體人張英擔綱主持。發言嘉賓包括電視劇《水滸傳》《雙旗鎮刀客》編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總策劃楊爭光,張藝謀文學顧問、電影《活著》《霍元甲》《英雄》《十面埋伏》文學策劃、編劇王斌,中國青年出版社原總編輯、《人世間》圖書責編李師東,著名小說家、《盲井》原著作者劉慶邦,以及電視劇《人世間》編劇王大鷗。五位嘉賓分別以個人代表作以及與文學相關的影視作品為例,分享了從小說到劇本的創作心得與經驗得失。
上半場“從小說到劇本”,從左至右:張英、劉慶邦、楊爭光、王斌、李師東、王大鷗
楊爭光圍繞如何選擇并改編一個好的文學母本以適應影視創作闡述觀點。他表示,一個好的文學母本首先應當能夠吸引改編者本人,并且具備一個鮮明且貫穿始終的立意,這個立意能夠通過人物命運的演變在故事中得以體現。此外,他還著重強調了人物關系在電視劇和電影中的核心地位,認為富有戲劇性的人物關系是驅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
王斌就文學的尊嚴與獨立性發表見解。他認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應過分迎合影視改編的需求,而應堅守文學自身的規律、特征和使命。他通過分享自己與張藝謀合作改編《菊豆》《活著》等經典作品的寶貴經驗,詳細闡述了文學作品轉換為影視作品過程中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并指出作品的主題應當首先能夠打動改編者本人,而非僅僅依賴于人物或情節的吸引力。文學與影視之間存在著相互觸動、相互成全的密切聯系。
李師東則以《人世間》為例,深入剖析了文學作品向影視作品轉化的復雜過程。他認為,這個過程既艱難又富有創造力,需要編劇在充分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改編和創新。《人世間》的編劇王大鷗在改編過程中,不僅成功地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核心價值,還通過細膩入微的細節處理和生動逼真的畫面呈現,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和表現力,從而實現了文學與影視之間的完美融合和互相成全。
劉慶邦作為一位資深小說家,對影視改編的有著獨到的講解。他認為,小說和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更注重文學性和內心世界的描繪,而影視則更注重戲劇性和視覺效果的呈現。他認為,作家在創作時應堅守文學的尊嚴,不應過分考慮影視改編。同時,他也提到了影視改編對小說的反哺作用,認為好的影視改編可以帶動小說的傳播和接受。
王大鷗是《人世間》的編劇之一,他認為,編劇作為第一讀者需被原著感動,并進而思考這種感動是否具有共性,能否與大眾產生共鳴。他提到,改編過程中需要進行理性的思考,尋找原著中與大眾產生聯結的共性元素,如孝道等,并試圖通過展現這些元素與觀眾產生共鳴。小說創作時不應過分考慮影視改編,而應保持文學的獨立性和文學性,因為小說和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更注重內心世界的描繪,而影視則更注重戲劇性的呈現。好的影視改編可以反哺小說母本,但在小說創作時應適度削弱戲劇性,以保護其文學性。
下半場“從劇本到影視”,從左至右:張英、張紀中、王義軍、宋方金、任仲倫、潘軍
論壇的下半場為“從劇本到影視”,同樣由張英主持。嘉賓包括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電視劇《手機》《人活一句話》《飛》等劇編劇宋方金,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原董事長任仲倫,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義軍,《激情燃燒的歲月》以及金庸系列劇制片人、《三國演義》《笑傲江湖》《水滸傳》等劇制片人張紀中,以及作家、編劇、《五號特工組》《分界線》等劇編導潘軍。五位嘉賓結合自己的編劇、制片人、電影公司經營人等工作經歷,深入探討了劇本到影視作品的轉化過程,分享了各自在工作中的心得與經驗得失。
宋方金以其豐富的編劇經歷為例,探討了編劇在影視創作中的地位與挑戰。他認為,隨著網絡平臺對影視行業的深刻影響,編劇的地位有所變化,從傳統的乙方轉變為需要更多自主權和創造力的角色。他強調了編劇應具備的文學素養,并指出,盡管影視與文學存在差異,但編劇仍需像作家一樣深刻理解和表達故事。同時,他也分享了自己與作家合作改編劇本的經驗,提出了文字與影像轉化的難度和技巧。
張紀中分享了自己作為制片人和架構師在影視創作中的經驗和挑戰。他認為,制片人需要像磨刀石一樣,精心打磨每一個創作環節,確保作品既有藝術價值又能滿足市場需求。他以參與改編和制作的《笑傲江湖》《青衣》等多部作品為例,分享了這些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的趣聞和挑戰。他還特別提到了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小說到影視創作中的艱難與希望。
任仲倫從出品人的角度探討了好劇本與好電影的關系。他認為,好劇本是好電影的基礎,但并非所有好劇本都能拍成好電影。他強調,電影作為一種昂貴的藝術表達,需要同時滿足技術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要求。他提出私人經驗與大眾共鳴之間的平衡問題,認為電影創作者需要在保持個性和私人表達的同時,努力贏得觀眾的共鳴。此外,他還分享了自己在選擇和判斷劇本時的經驗和心得。
王義軍對電影文學高下的判斷、電影與文學的關系、民族精神構建以及廣東氣派的理解等作出闡釋。他認為,藝術門類之間不應有高下之分,只有優秀與非優秀、好與不好、嚴肅與通俗的區別。文學是電影的基礎,但電影也可以獨立創作。他強調民族精神構建在文學和藝術中的重要性,并回顧了20世紀中國文學和藝術的指向。他結合廣東的文化特色,提出了對廣東氣派的理解,認為廣東的喜劇精神和即時歡樂感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
潘軍認為,作家在創作時應專心致志,不應過多考慮作品的商業價值。個人定位很重要,作家應清楚自己想要創作什么樣的作品,并享受創作過程帶來的樂趣。他還從藝術門類的角度分析了電影、電視劇、戲曲和話劇等不同藝術形式中創作者的地位和作用。他談到合作中的妥協藝術,并表達了對當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看法,認為只有好東西才會受到關注,呼吁大家不要被輿情裹挾,而要被作品本身的震撼所征服。
本次論壇通過兩場深入的討論與交流,展示了文學與影視之間的緊密聯系與相互影響,為未來的影視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啟示。與會嘉賓紛紛表示,文學與影視雙向賦能是推動新時代文化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被轉化為影視作品,為觀眾帶來更多美好的視聽享受。
出席論壇的還有廣東珠影影視制作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劉佳笳,新疆作協網絡作家分會副秘書長、烏魯木齊市作協副主席劉奕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文聯主席馬新蘭,內蒙古翻譯家協會副主席陳薩日娜,西藏林芝市作協會員陳天龍,珠海市作協副主席石耿立,東莞市作協副主席林漢筠,惠州市作協主席陳雪,中山市作協常務副主席黃廉捷,江門市作協主席張啟雄,肇慶市作協主席鐘道宇,以及省作協各部門負責同志等。
據悉,論壇結束后,11月8日至10日,國內知名作家、港澳作家等將齊聚湛江,開展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采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