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以文學之光照亮灣區 打造中國文學“灣區典范”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更新時間:2024-11-11 來源:廣東作家網
2024年11月7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開幕。這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之一。來自粵港澳三地及全國多地的文學名家、專家學者、作家、評論家和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蘇毅,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等出席。論壇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主持。
蔣述卓主持
向欣致辭
向欣在致辭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與戰略宏圖。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廣東作協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以文學之力助力大灣區建設。她表示,2019年廣東作協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以來,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成為全國文學界一個響亮活動品牌。粵港澳文學界在廣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實現文化的融合和創新,大灣區題材精品佳作更是奔流涌現。今年,廣東文學館、香港文學館相繼開館,以及“文化澳門”愿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基地的搭建,為大灣區文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向欣強調,本次論壇旨在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加強合作,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的“人文灣區典范”。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命運與共。新時代新使命召喚大家:一是文以載道,以文學之光照亮灣區。堅守文學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灣區故事、中國故事。改進文學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機制,打造新版《人世間》,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灣區時代經典。二是文以傳聲,以文學之翼助飛灣區。充分利用期刊平臺,促進三地作家創作交流。通過舉辦文學活動,增進港澳同胞的文化認同,不斷增強港澳同胞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廣泛開展國際人文交流,推動大灣區文學破圈跨界傳播,提升大灣區文學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增強國際社會的“粵港澳大灣區”情結。三是文以興國,以文學之力繁榮灣區。堅定文化自信,守正創新,培育做強東莞“中國作家第一村”,協力打造花城文學院與廣東文學館、香港文學館、澳門文學館。圍繞打造文藝精品建立“全領域統籌、全周期扶持、全要素配置、全鏈條開發、全方位宣推”的文藝創作生產體系,推動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以文學的方式增強大灣區的文化軟實力。
游江發言
湯梅笑發言
香港作家代表《香港文學》總編輯游江和澳門作家代表澳門筆會會長湯梅笑作代表發言,闡述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的看法和期待。游江首先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表示了高度贊賞,并代表香港文學界表達了對大灣區文學發展的熱切期待。他指出,香港擁有豐富的外語資源和翻譯人才,可以借此優勢將大灣區的優秀文學作品翻譯成不同語種,進行國際推廣,從而推動大灣區文學走向世界,提升國際影響力。湯梅笑介紹了澳門文學的發展現狀,并指出澳門文學需要在大灣區的扶持與自身努力下,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以期在大灣區文學發展中有所作為。她認為,澳門作家需要勇敢地走出澳門,面對挑戰,才能創作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吸引更多大中華讀者的關注。
楊克發言
楊克作主旨發言,高度評價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取得的顯著成就。他認為,大灣區文學存在著特定的文學意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使命。大灣區各地的詩歌基地、詩歌節、詩歌獎等,豐富了大灣區的文學圖景。要深化大灣區文學界融合發展,要強化互學互鑒,他希望香港澳門文學在題材和創作手法上,可更多與內地加強交流學習。
論壇第二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名家、專家學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建言獻策。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為大灣區文學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劉慶邦發言
中國煤炭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劉慶邦以自身的寫作經歷為例,表達了對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認識。他認為,大灣區文學的發展需要立足本土,挖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開放包容,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學精華。他鼓勵大灣區作家們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為文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青年出版社原總編輯李師東認為,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直觀、活躍和豐富經驗,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期待大灣區文學能有更多的作品來記錄和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革。
《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的時空背景和粵語區域對文學創作的契機,鼓勵灣區作家從本土經驗中汲取創作靈感。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河北大學特聘教授張檸回顧了自己與廣東的深厚淵源,并強調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應繼承老一輩作家的傳統,關注城市性發展,尤其要凸顯灣區性特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主任李建軍從開放性的視角解讀了大灣區文學的概念。他認為,大灣區文學不僅涵蓋廣東全境及港澳地區,還體現了現代性、多元性的特征,是一個涉及地理、文化、精神和政治等多個層面的綜合性概念。
安徽作協原副主席潘軍分享了自己與廣州及花城出版社的深厚淵源。結合對廣州的深厚感情和充分認識,他對文學作品的先鋒性和純粹性作了探討,表達對花城文學地位的認可和對大灣區文學發展的期待。
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原二級巡視員熊育群對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表示了充分肯定,并認為大灣區具備成為中國甚至世界文學高地的潛力。他談到廣東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海洋文化對大灣區文學發展的重要性,建議大灣區作家們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創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作品。
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從出版社的角度暢談對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的看法。花城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推動港澳作家作品的出版和傳播,未來將繼續加強與大灣區作家的合作,為他們的作品提供更多展示平臺,助力大灣區文學走向世界。
資深媒體人張英認為,在當今時代,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影響在逐漸下降,不僅是中國,歐洲一些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擴大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影響,需要文學界共同努力,通過創新內容和形式,加強與社會的互動,讓文學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倪學禮認為,大灣區文學的發展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同時加強三地作家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共同推動大灣區文學的繁榮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田夢認為,當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存在一定的困境,體現為作者群和讀者群的流失,以及數字化轉型對期刊的影響等。學術期刊需要承擔起引領學術創新、展現中國智慧的責任,通過創新內容、形式和傳播方式,以及建立開放合作機制,來應對這些挑戰。
香港女作家協會秘書長吳燕青從小時候聽到的客家童謠《月光光》講到了文化的同根同源,分享了香港女性寫作的發展歷程,包括從早期的離散寫作到現在的多元融合,以及香港女性作家在文學創作中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和人性探索,同時表達了對未來香港文學發展的期待,希望更多女性作家能夠發聲,傳遞正能量。
澳門大學葡語系教授姚風作為葡語詩歌的翻譯者,介紹了葡語詩歌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以及他與澳門文學的深厚淵源。他認為,翻譯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
合影
出席論壇的還有新疆作協網絡作家分會副秘書長、烏魯木齊市作協副主席劉奕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文聯主席馬新蘭,內蒙古翻譯家協會副主席陳薩日娜,西藏林芝市作協會員陳天龍,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廣州市作協主席龐貝,深圳市作協副主席王國華,珠海市作協副主席石耿立,省作協主席團成員、佛山市作協主席張況,東莞市作協副主席林漢筠,惠州市作協主席陳雪,中山市作協常務副主席黃廉捷,江門市作協主席張啟雄,肇慶市作協主席鐘道宇,以及省作協各部門負責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