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青年作家陳楸帆、季越人在全國青創會閉幕式上發言
更新時間:2024-09-04 來源:廣東作家網
2024年9月3日下午,第九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舉行閉幕式。閉幕式安排10名青年作家上臺發言,其中有2名來自廣東省代表團,分別是科幻作家陳楸帆、網絡作家季越人。廣東成為唯一有2名青年作家發言的代表團,這既體現了中國作協對廣東文學的肯定與厚愛,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近年來在廣東省作協的積極推動下,廣東青年作家力量正在全國范圍內強勢崛起,音正聲宏。廣東文學未來可期!
陳楸帆在青創會閉幕式上的發言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廣東代表團的青年作家陳楸帆。第一次參加青創會,能在這個意義重大的會議上作為代表發言,我深感榮幸。經過兩天的學習討論,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精辟論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文學工作者,我們肩負著積極創新創造,奮力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文化使命。
而要實現這一使命,在我看來,離不開三個“力”。
一、要有扎根人民的定力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作為中國作協的一員,我牢記總書記的教誨,深刻體會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我有機會深入基層,親身感受鮮活的群眾生活,捕捉時代的脈動。這些經歷為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如在“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少兒長篇小說《山歌海謠》中,我將三次赴貴州山區實地考察的第一手經驗融入科幻創作,聚焦“山海協作”主題,謳歌美麗中國建設,努力將科技元素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反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在描繪未來貴州的高科技生活時,我不僅關注技術的進步,更著重探討這些進步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與觀念,如何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種種實際問題。這種創作理念源于扎根人民的觀察和思考,也是踐行“人民是文藝之母”創作導向的具體體現。
二、要有開拓創新的活力
青年作家在塑造文學新形態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一代作家成長于信息化、全球化和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不僅是變革的觀察者,更是提問者、參與者和推動者。正如總書記所說,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
文學新形態的塑造,必須緊密結合當下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變遷,將“新質生產力”融入創作當中。比如我所創作的科幻文學,不僅僅是關于未來的想象,更是對當下社會、科技與人類本質的深刻思考。作為青年作家,我們應當勇敢地打破傳統文學的界限,學習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探索新媒介、新技術與新敘事的結合,打造出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學作品,通過不同媒介的融合轉化,傳達更立體豐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這個過程中,青年作家應當保持對時代脈搏的敏銳感知,將自己的創作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形成獨特的表達方式。創新不是盲目追求新奇,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與視角,尋找表達形式與內容的平衡點。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歷來是創新精神與多元文化交匯激蕩之地,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成為騰訊、華為、大疆等全球知名企業的總部,孵化前沿科技與商業模式的沃土。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東作家,我嘗試將潮汕文化與未來科技、生態議題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東方賽博朋克”風格,探索中國科幻文學的一種新的表達。
三、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文學需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作家的重要使命。在中國作協領導下,“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工程,國際漢學家大會,網絡文學國際傳播論壇、中華文化走出去座談會、網絡文學產業博覽會等一系列活動蓬勃開展,讓我深刻認識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不僅是傳播文學與文化,更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
中國科幻要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是文化傳承上的使命感。如何將中國人對于科技、宇宙、未來的想象,深刻、優雅、活潑地展現給世界,同時藝術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學的精髓,傳遞中國“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之道,用文學的力量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智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嶄新篇章。
在我的創作中努力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展現中國特色的未來想象,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不斷嘗試和反思,善用“人類知識總和”,推動文學的跨界融合,進而塑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學新形態。比如我的《AI未來進行式》便是與AI專家共同創作,融合了科幻小說與非虛構寫作的不同類型,展現未來人工智能社會的全景式藍圖,目前已經在全球出版發行二十多個語言版本,發行量突破數十萬冊,被許多重點大學中學列入學習人工智能的推薦書單。
各位同仁,作為青年創作者,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我們定當不負所望。讓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于創新、勇攀高峰,立足本土,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為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份文學力量!
謝謝大家!
季越人在青創會閉幕式上的發言
各位領導、親愛的青年作家同仁們: |
大家好!
今天,能夠站在這里,在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上發表演講,我感到無比榮幸和激動。
我今年大學畢業,22歲,應該是參會者中相對年輕的一批,很幸運能參與到這樣的盛事之中,分享一點自己對文學的理解。
前年10月份,我在開始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從小到大,我都很喜歡寫作,無論是小詩詞也好,一些小故事,小短文也好,甚至是一些現在看來是青春傷痛文學的東西,那時候寫的都不少。
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文學大體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嚴肅文學,一類是網絡文學,閱讀嚴肅文學是值得夸贊的,是好學生該做的事情,網絡文學則是需要打壓和消滅的,他們稱之為閑書,就是打發時間看的書。
跟很多那時候的同齡人相反,我其實是先看嚴肅文學,等到了一定的年紀,我才接觸到網絡文學,那時小小的夢想當然是成為一個作家。
很早的時候,我就形成了一種很嚴肅的閱讀觀,那就是好的書必須是讓人哭的書、讓人心驚膽顫的書、讓人難以忘懷,悵然若失,看過之后仿佛被咬了一口、撕心裂肺地疼起來的書。
但對我這樣的普通年輕人來說,發表實體小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不但遙不可及,甚至說出來就有些夸夸其談,不著邊際的事情,手邊最近的就是網絡小說,于是等到上了大學,年齡大一些,我很自然地開始寫網文。
于是我創作的糾葛,從來都是在這兩者身上。
一開始我信心滿滿,自信的不得了,我覺得不就是創作嗎?我為什么一定要被網絡和嚴肅這兩個定義分割呢?網絡文學是給人快樂的,嚴肅文學是給人真相的,我為什么不能既給人快樂,又給人帶來真相呢?
但是網絡文學是什么文學呢?它是一種勝利的文學,是一種以勝利為基調的文學,主角最好不要失敗,如果失敗,那這種失敗必然是為之后更大的勝利做鋪墊,讀者在讀故事的同時,其實已經有一種心理預期了——那就是不到故事結局,甚至到了故事結局,主角也不會死,主角當然不能死,甚至不可以吃啞巴虧。
可事情的真相不總是勝利,在我的創作理念里,死亡是一個角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越是英雄的人物就越需要死亡,沒有死亡為他上色,他就永遠不完整,我在過去的寫作中,一個人的死亡不僅僅會因為偉大的犧牲,甚至還會因為小小的失足,死在一個小人物手里,或者是因為一個失足而毫無意義地暴斃——但是這些東西是不被大部分網文讀者所接受的,即使你寫了一本群像文,讀者希望見到的也是偉大的犧牲,有價值的犧牲,他們允許角色死亡,也允許角色受挫折,但是死亡和挫折必須和價值掛鉤,這就限制了一大部分的悲劇性,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在盡力的做調和,一本網絡文學需要考慮的有很多,有所謂的節奏、爽點、一切一切圍繞著這個勝利而衍生出來的目標,更多的讀者希望看見這一次的失敗,在幾百幾千字后就馬上能換出更大的成功,主角團盡心盡力獲取的一樣東西他就必須是物超所值的,至少非常有價值的……在這一點上,我無疑做得很失敗,常常讓我的讀者覺得,看這本書爽又爽不起來,無聊的部分就很冗長,好不容易有了幾個亮點,不是悲劇就是死亡。
如果說一本書剛寫的時候、所有的劇情都是昂揚向上的時候是帶著鐐銬跳舞,那越往后面寫,越是不明朗的時候,這鐐銬就越縮越緊,越不允許我掙扎,我實在不擅長把握這些爽點和節奏,常常被我的讀者罵得死去活來。
有的讀者總是勸我說,網絡文學它就是個商業小說,你要把你的作品當做是商品,這個平臺就是販賣的貨架,用好你的文筆,終究會越寫越有人捧,何必吃力不討好?何必在網文里追求深度呢?我不這么想,如今我是個中間派,一個經驗不足的中間派,在中間做調和的總是沒有太好的下場,我并非要求我的小說有什么教育意義,只希望有人讀了,不必爭吵,各看出各的道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