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青年作家當何為?青創會廣東代表團展開熱議
更新時間:2024-09-03 來源:南方+
9月2日,第九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作家協會、共青團中央主辦。
當日下午,青創會開展分組討論,廣東省代表團與天津、福建、港澳臺代表團分在第二組,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出席,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廣東省代表團領隊張培忠,福建省作協秘書長鐘紅英擔任召集人并主持討論會。廣東省代表團代表展開熱議,圍繞當下的青年寫作現狀建言獻策。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廣東省代表團領隊張培忠:
這次青創會,對于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發揮文學獨特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的青年作家,最有希望、最能創造,任重道遠,值得期待。
一要堅定文學初心,以習近平文化思想武裝頭腦、提升境界、推動創作;二要堅定學習恒心,切實提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刻把握時代、描摹時代的能力;三是飛揚青春雄心,以卓越的創新創造書寫反映波瀾壯闊新時代的精品力作;四是彰顯大同之心,以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加快構建中國文學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踐行“兩個結合”,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青年作家代表(共15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威廉:
中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古典的中國文明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所言,要再造一個少年中國。我們應該保持精神上的年輕,保持少年中國的銳氣。
接下來的文明展開將是人與人工智能共同創造的過程。雖然我們要抵抗人工智能帶來的副作用,但我們也要接受與人工智能共同相處的現實。我們需要以更新的視角、更深刻的提問方式來激活新的體系。
在這個文明秩序重建的當下,一個作家應該思考:中國能為這個世界提供什么?除卻物質層面,聚焦精神層面,要為新的世界文明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性。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將會是未來中國文學發展的重中之重。
馮娜:
文學作為世界文化交流、人類文明互鑒的信使,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全球互聯的時代,我們要有意識地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體系中,客觀評估我們的寫作價值,更要積極展示我們的文化自信和世界性格局。
青年作家對生命的理解、對文學的實踐也應有與生命經驗相匹配的精神質地和風貌。“青年”并非年齡的表征,更是銳氣、向上、激情、勇氣、創造力集于一體的生命狀態。我愿以踏實、篤定、開放的創作實踐,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增添新的生機與更多的可能性。
朱鐵軍: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新的征程和文學事業使命,正在對青年作家們發出召喚。我們也正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元的世界,經驗的獲取似乎變得比以前更加容易,海量的、碎片化的、可視的信息會以多種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里,但這也正在成為寫作上的一種危機。
信息繭房造成的隔閡,和空洞的他者經驗,反復地考驗著作家對經驗的處理能力和認識深度。作為一位小說創作者,我認為當下我們更需要的是投身生活、深切關注現實、深刻理解和介入更為具體有效的真實經驗。
“到人民中去,做人民的學生。”這句話對我有非常重要的提醒作用,小說家尤為需要走出去,離開書房式的寫作,要擁抱生活,熱愛人民,關注社會,切實去描摹那些來源于現實的生動世界。另外,作為從業多年的文學期刊編輯,我要繼續陪伴和幫助青年作家成長,積極廣泛地發現和培養新人。
江源(齊佩甲):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是文學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青年作家正是文學創新的主力,是實現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奮斗目標的文學新力量。
當下青年生長在網絡時代,接收信息的密度遠超以往,這給予了當下青年創作者們跳脫活躍的思維方式,于是能看到現在青年創作者們各種各樣的創新寫作。同時,青年作家們的作品也反映了當前時代人民生活的所思所想,是對當前社會風氣的一種體現。
而除了反映當下時代特征以外,作品還要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碰撞中,讓外國讀者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這是網文出海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做好內容創作的前提下融合時代思想與傳統文化,這是當下青年作家面臨的挑戰之一。
安然:
青年作家該如何書寫新時代的文學?我想,可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資源,寫出一批根植于中華沃土,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學作品。
我想到我的故鄉——內蒙古的阿魯科爾沁旗。這片土地賦予了我奔走他鄉時頑強的意志,構成了我進行詩歌創作的精神譜系。后來我來到廣州,它的包容、多元,豐富著我的生活。廣東的嶺南文化、潮汕文化、灣區文化,這十余年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從邊疆到都市,兩個氣質完全不同的地域文明,已成為我進行詩歌創作的重要內容。
李銜夏:
青創會的舉辦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為全人類寫作!我希望自己的文學作品能在思想上、語言上、技法上、內涵上都有所突破、有所提升,這注定是一條艱難之路。
從十七歲第一次發表文學作品開始,我始終渴望寫出自己心中的大作品,也一直在做著準備,我深知自己既需要扎根時代、絕不懈怠,又必須超越時代、獨自等待。
作為一名中國作家,廣東作家,我感到特別驕傲,中國尤其是廣東在新時代擁有特別多世界級的大命題。好作品一定是在摒棄喧囂、拒絕流行、抵抗浮華的狀態下寫出來的。我愿為此匍匐前行,努力建構出屬于我的文學宇宙。
李德南:
當下的青年寫作,要有世界文學的自覺意識。作家有多種多樣的寫作資源和寫作方法,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要在世界文學的坐標中寫作。這意味著寫作者既要以多元的、豐富的世界文學作為寫作資源,寫作時的技藝、眼界和問題意識也應該有世界性的維度。
具有世界文學屬性的作品,往往具有跨文化的性質,而且具備跨越地方、區域和國界的能力。好的文學作品,離不開對地方的凝視和表達。可是,在強調地方的意義時,也要避免畫地為牢。
我們需要有地方之外的視野,才能更好地理解地方。不管是寫什么題材,世界都是我們重要的認識框架。我們需要一種寫作的辯證法:從地方出發的寫作,最終要走向世界;以世界為視野的寫作,最終也需要落實到地方,借此獲得寫作所需要的具體性與獨異性。
何星輝(索耳):
保持一種學習的心態很重要。學習對我來說是一個把自我破碎又黏合的過程。我以前的寫作里面“我”的核心比較強,但現在我學習進入他者的角色里,與之共情,與之對話,把聊天作為方法。
這個過程中,我學會最重要的一點是,進入他者,要先破除自身身份、先入為主的觀念、后天的知識體系的種種禁錮。在實踐中,我還學到了一點:正視自己的有限性。我不可能完全還原或變成他者,而是盡最大可能去接近。
青年只是年齡、時間尺度的新,而思想觀念表達以及最終形成的文本不一定新,需要分別看待。我們應當思考文學表達如何能對接上前沿的觀念和經驗,并有效產出。當然,這種對接又是需要轉化的,讀者對國內作家一般比國外作家更苛刻,也是因為彼此經驗上更熟悉、接近。所以,如何表達、表達得出彩又貼合習慣,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陸嘉偉(路魆):
我比較看重青年寫作表現出來的異質性的語感,以及文學空間構建,近似于設定一組實驗參數,在一個有變化張力的空間中,觀察人物在其中的心靈流動。
我所觀察到的青年寫作困境,可能在于如何擺脫傳統膚淺的現實描繪,從二維平面的寫作進行多維的開拓。另外,除了書齋式寫作之外,我覺得以肉身參與現實生活、直面沖突的體驗式生活,也是一種寫作的突破口。以上是參會期間的一些想法。
陳崇正:
“青年”不是年齡,而是一種保持長久續航的狀態,意味著童心、激情和更為通透的寫作。青年文學創作應該斑斕多元,在獨特的文化根脈中尋找公約數。
在創作長篇小說《歸潮》的過程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必須鞭策自己不斷尋找新的辨析度。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青年作家更應該求新求變,更應該跟時代同頻共振。
陳楸帆:
文學新質生產力的塑造,必須緊密結合當下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變遷。青年作家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一代作家成長于信息化、全球化和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不僅是技術變革的觀察者,更是參與者和推動者。
作為青年作家,應當勇敢地打破傳統文學的界限,學習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打造出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學作品。
青年作家應當將自己的創作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不斷嘗試和反思,利用多元文化資源,推動文學的跨界融合,進而塑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學新形態。通過游戲化、互動性、沉浸式等方式,讓文學不僅僅是閱讀,消費與娛樂的對象,更成為探索自我,突破邊界的認知工具。
廣東歷來是創新精神與多元文化交匯激蕩的土地,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成為全球知名企業的總部與孵化前沿科技與商業模式的沃土,希望各地的作家朋友們都來粵港澳大灣區體驗采風,汲取靈感,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引領文學走向更廣闊的新天地。
范秋穗(胡安焉):
青年寫作是當代文學領域中充滿活力和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獨特的特點,也面臨著時代的挑戰。
青年往往不受傳統寫作模式的過多束縛,敢于嘗試新的題材、敘事方式和表現手法,為文學創作帶來新鮮的元素和視角。同時青年處于人生中思想和情感較為豐富、活躍的階段,他們通過寫作來抒發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獨特感受,作品常常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和情感烙印。
不過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青年作家很難持續獲得讀者的關注,需要在寫作內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吸引力和緊湊性。此外青年作家的寫作還面臨商業化和市場的壓力,可能不得不考慮作品的商業價值,從而影響到作品的藝術追求和文學性。
鄭義存(季越人):
作為一名網絡文學作家,我特別感受到,青年寫作在這個時代具有獨特的挑戰和機遇。
當前的青年寫作面臨著迅速變化的時代背景。我們這一代的作家,不僅要面對傳統文學的深厚積淀,還要在新媒體和數字化的沖擊下尋找新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在網絡文學領域,日更的壓力和讀者的即時反饋對創作者來說既是激勵也是考驗。如何在保持高產的同時,確保作品的深度與內涵,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青年寫作呈現出更多元化的特點。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界限逐漸模糊,應當在作品中融合多種文學形式,嘗試不同的敘事手法和主題探索。這種開放與包容,使得青年寫作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多樣,也為文學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莫華杰:
如何把作品寫出新意,寫得更加具有時代意義,這是我創作面臨的問題。參加中國作協青創會,打開了我寫作的視野和格局,讓我在自己熟悉的大灣區生活里,找到新的思路。作品只有與時代息息相關,才能勇立時代潮頭,擁有更多的生命力。
大灣區擁有近萬家玩具生產企業,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基地,每年出口的玩具占據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從“一墩難求”的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到驚艷全球的卡塔爾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這些潮流玩具,都出自大灣區的制造。
潮流是社會時尚藝術的體現,中國的潮玩文化已經發展成世界的新興產業,我渴望書寫這個產業,讓世界多方面認識中國潮流文化的魅力。
蔡東:
寫作者要多關心生活的變化,關注新職業、新人群、新的生活細節。知識寫作或技術寫作很容易制造出觀念化的小說來,關注不到人類遭遇的新經驗。
科技到底給人類帶來什么?是科幻文學、影視作品一直關注的議題。但卓越的科幻作品,并不僅滿足于打造視覺奇觀。科幻文學、影視中的趣味、美學自然異于現實主義,但科技的發展和世界景觀的變化往往是一件外衣,是換一種更陌生更有未來感的情境,滿屏幕飛行器,核心卻依然是講述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