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穿越萬水千山與有趣靈魂相約:艾云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4-09-02 來源:南方都市報APP
8月31日晚,散文家艾云攜其最新隨筆集《萬水千山都藏著有趣的靈魂》做客廣州灣區書屋舉辦新書分享會,與文學評論家陳橋生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王焱展開了一場交織著理性與感性的精彩對談。
艾云長期從事思想隨筆及散文寫作,她的作品有《用身體思想》《玫瑰與石頭》《那曾見的鮮活眼眉與骨肉》《南方與北方》《我的痛苦配不上我》等,曾獲女性文學獎、三毛散文獎、在場主義散文獎、廣東省魯迅文學獎等文學獎項。
《萬水千山都藏著有趣的靈魂》是艾云最新的散文隨筆集,日前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艾云近年來游歷意大利、瑞士、羅馬、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地,邂逅布羅茨基、米開朗其羅、達·芬奇、哈維爾、卡爾維諾、阿倫特、雅斯貝爾斯、韋伯、尤瑟納爾、卡夫卡、米蘭·昆德拉、紫式部、清少納言、羅蘭夫人等不凡的靈魂。
艾云把她一路行旅所遇見的,都收納入這本書中。萬千風景、歷史煙云,與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在艾云筆下交相輝映。可以說這本書既是艾云與世界各地人文風情的深刻對話,亦是作家豐富心靈的自我觀照與悠長回響。
《萬水千山都藏著有趣的靈魂》,艾云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24年。
隨時與偉大有趣的靈魂相遇
在活動現場,艾云向冒雨而來的讀者分享了創作這本書的初衷:“我每到一個地方,不太喜歡寫看到什么風景,老想著這里有沒有一些有趣的靈魂。比如到了德國的海德堡,不僅僅寫海德堡大學,我會想到漢娜·阿倫特和海德格爾一場失敗的師生戀之后,她來到這里療傷。比如到了威尼斯不僅僅看到了一個水城,還會想到詩人布羅茨基埋葬在這里。”艾云表示,這可以說是一種“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緒,她隨時想跟這些偉大的靈魂來一場從知識到精神到遼闊心胸的相遇,于是便有了《萬水千山都藏著有趣的靈魂》這本書。
陳橋生對此非常有共鳴,他表示讀了這本書讓他想起孟浩然見到羊公碑時寫的一首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陳橋生認為艾云的寫作與孟浩然寫這首詩時的心境相似,自宇宙以來就有這座山,有無數風流人物與我們一樣曾經在此徘徊,這是一種與古今人物、自然山水乃至宇宙萬物的欣然相會。就像序言“靈魂從來高于風物”所表達的,與有趣靈魂的相會中獲得一種哲學的思考、獲得對自我靈魂的觀照,這種寫作視角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國學研究者,王焱引用了道德經中的“知其雄,守其雌”來形容艾云寫作視野之寬廣。王焱表示,一般而言男性更偏愛歷史維度的宏大敘事,女性則更關注幽微的情感世界,而艾云在書中則很好地兼具了這兩種思維。例如艾云寫到她來到巴黎的協和廣場,敘述很自然地聯想到法國大革命是怎么在這里發生的。當艾云在維也納聽到寒鴉的嘶鳴,會遙想卡夫卡當時是不是也聽到過。王焱表示,當閱讀到這種文字的時候,真是體會到一種被思想穿透的感覺,似乎真的在跟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所以這本書的可讀性也非常強。
當談到如何寫作這種具有歷史視野和哲思的散文時,艾云坦誠回答道,自己出去旅游還是比較“功利”的,很少專門去看自然風景,而是更關注風景背后的人文精神。“比如到了羅馬,要寫到哈德良,總得了解一下羅馬五賢帝是怎么回事,然后就得讀讀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寫的《哈德良回憶錄》,順帶著把羅馬史也看了。我在寫任何東西的時候,心里都要有個地圖,隨時在這個地圖上標注資料,世界好像就在心中。”
艾云還向現場觀眾推薦了著名哲學家威爾·杜蘭寫的《世界文明史》,“我的寫作得益于這本書良多,24卷本的皇皇巨著,歷史政治的起承轉合,人文藝術的興衰演變,都囊括在內,而且寫得通俗易懂。這是一本非常有營養的書,我們應該多讀這種書。”
新書分享會現場。
用詩性的語言講道理
除了思考維度和創作視野的開闊,在場兩位嘉賓都注意到艾云寫作的語言也極具特色。陳橋生認為,艾云的語言融合了詩歌與散文的特點,“詩性的語言是優美而跳躍的,散文則常常帶有邏輯的推進和哲理的闡發,艾云的語言讀起來是介于兩者之間。”
對此,艾云回應道“我最想寫的就是詩性的語言,但是我對詩又是警惕的,因為詩是不能講道理的,詩就是美。”她舉例美國詩人羅伯特·勃萊的一句詩“貧窮而聽著風聲也是好的”,作為詩它是美的,而且很有意味,但拿到現實中就行不通。
艾云表示,她盡力用詩性的語言去表達思考出來的道理,并且逐漸發現道理也可以說得很美很動人,不只是生硬地去說服別人,這也是文學文字的魅力。書中每篇文章的標題,如“撬不開舌頭的秘密”“石頭縫隙藏身的灰色寒鴉”“水印的情書”等等,都蘊含著一種詩意之美。
王焱提出艾云的寫作語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注重身體敘事。當艾云分析一個人物的性格和風格時,會從對方的身體和疾病出發。“例如艾云寫卡夫卡為什么總是蜷縮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卡夫卡的身體長期處于慢性病痛的狀態,他背負不動家庭也背負不動自己,所以蜷縮。比如羅馬人為什么喜歡看斗獸表演?因為吃得太油膩了,吃肉太多,需要在斗獸場上去歡呼、去吶喊,把消耗不了的能量給釋放出來。”
王焱提到艾云的另一本書《我的痛苦配不上我》也有非常多類似的精彩論述。靈魂是無形的身體,身體是有形的靈魂,兩者往往密不可分。王焱表示如果作家剖析人物的時候能從身體狀態入手,就有了一個堅實的依據,而且視角也會非常獨特,常常能給讀者帶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