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傳承陳殘云文學精神,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
——陳殘云學術研討會綜述
更新時間:2024-08-08 來源:廣東作家網
今年是陳殘云先生誕辰110周年。7月25日上午,由廣東省作家協會、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陳殘云學術研討會在廣東文學館召開。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陳建功,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蘇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林崗,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人民文學出版社青年文學編輯室主任付如初,湖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卓今,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浩文,廣州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胡子英以及來自北京、湖南、海南、新疆以及廣東本地的專家、學者近50人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陳殘云生平、創作及其文學創作的時代意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陳建功指出,陳殘云先生的創作成就巨大,所涉體裁眾多,在小說、劇本、散文等領域都有極具影響力的成果,比如廣東文學館當代文學展廳以“香飄四季”來冠名,不僅展示了陳殘云在廣東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也生動體現了廣東當代文學的特質。長篇小說《香飄四季》栩栩如生的人物、微妙獨到的性格分寸、清幽恬淡的水鄉風情以及優美簡潔的文學語言均讓人印象深刻;其散文平實自然,娓娓道來,寫景時情景相融,讓人感受到一種沁人心脾的歡喜。先生從不回避時代,他心系家國命運,毫不掩飾與人民共悲歡的表達,但他的表達絕不凌空蹈虛,而是來自心靈深處的采擷。相信會議的召開對于先生的人品、文品、文學精神以及藝術經驗的傳承都大有益處。
張培忠強調,學習陳殘云先生,就是要堅持文心向黨、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拼搏精神;堅持立足時代、挺膺擔當的為民精神;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創新精神。他指出,長篇小說《香飄四季》就是陳殘云到當時的東莞縣掛職,任縣委副書記,和所有縣委成員一樣,分工包片,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最終創作出來的。東莞市的群眾稱他為“赤腳作家”,正是這種卷入生活的拼搏精神,最終創作出《香飄四季》這部深刻反映我國南方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展經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概的長篇小說,被譽為“珠江文學的典型代表”。《羊城暗哨》也是其掛職廣州市公安局辦公室副主任時的創作成果。作家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把握機遇、深化改革,進一步整合資源、守正創新,推動陳殘云學術研究取得更多成果,積極構建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賡續百年廣東紅色文學經典譜系;按照坤明書記視察省作協的指示要求,著力打造“新版《人世間》”,濃墨重彩書寫廣東創業故事;緊扣“做人的工作”,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學優勢,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文學篇章作出新貢獻!
胡子英表示,陳殘云先生是廣東紅色文學南國風格的開拓者,是嶺南文學的一座豐碑和珠江文學的典型代表,對中國新文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本次會議不僅是對陳殘云文學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更是對新時代廣東文學的深入探討和展望。希冀以陳殘云先生的作品和精神召喚、凝聚全市乃至全省的寫作者,以更加充分、生動的筆墨全面書寫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讓新時代文學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面。
林崗指出,先生對待晚輩非常真誠,當年大學畢業后還曾親自寫信為其推薦,所以一直感念感恩陳殘云的關愛和幫助,今天在這里與諸位一起研討來緬懷、追憶和評論先生數十年的文學功績和做過的貢獻,感覺非常榮幸,意義非凡。
潘凱雄表示,廣東有四老:歐陽山、秦牧、蕭殷、陳殘云,他們的創作鮮明地體現了時代性和人民性,這些也是文學的基本要素,關鍵怎么在一個作品里面匹配好、運用好。與此同時,陳殘云的作品還追求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表現,如《羊城暗哨》在當時的“反特片”中獨樹一幟,彰顯了強烈的生命力;《香飄四季》對其時農村生活的鮮活書寫,具有非常濃郁的時代氣息,這些寶貴的文學品質依然值得我們今天好好總結、好好研究。
叢治辰認為,研討陳殘云其實也是刺激當下的創作,從這一角度而言,廣東文學館不僅僅是文學的倉庫,更是文學的廠房,是體現文學生產力的地方。陳殘云的創作可以稱之為一個中國新文學的廣東樣本,他出生在1914年,三年之后新文學就發生了,如《熱帶驚濤錄》寫知識分子求索和圖存救亡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他的創作譜系一定程度暗合了整個新文學的發展,也代表了對現實、對歷史、對時代有關切的作者不斷跟著文學和變遷創作的腳步。其廣東樣本特質主要體現在對風土人情的描寫和粵語方言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在特殊空間位置上提供了特殊的題材。陳殘云的寫作始終貼著人物,始終秉持著廣東文學務實的傳統,他們那一代的作家不僅僅是作家,不僅僅是知識分子,他們更是社會活動家,是革命家甚至是官員,培養陳殘云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全面的新人。
付如初談了對《香飄四季》的閱讀感受,一是那一代作家創作態度特別誠懇和踏實,比如小說里對東涌和西涌兩個村莊的描寫,對村中人物的塑造,對南粵風土的描寫等,體現了過硬的功力和筆力。二是作品帶來關于主題寫作的啟示和思考:第一是政治正確與歷史合理性的關系問題;第二是主題的向上引領和生活邏輯的向下下沉相結合的問題;第三是意識形態的要求和藝術規律的要求之間的協調問題;第四是作家的觀念錘煉和認知眼界打開的問題。今天這個會是一個特別高、特別扎實的起點,對陳殘云先生留下的文學遺產和歷史啟發相信會有更多更深的研究。
卓今談了《香飄四季》的幾個價值,主要體現在:躬身實踐與實事求是的態度,展現了作品的文獻價值和社會學價值,比如插秧的間距問題和中間人物的塑造,都體現了作者實事求是的態度,《香飄四季》的經典化還有待繼續研討。
張浩文表示,廣東文學有著非常深厚的基礎和優良的傳統,歷史上涌現出了一批極具影響力的作家,像陳殘云、歐陽山、秦牧、金敬邁等作家作品,其中陳殘云的《羊城暗哨》《椰林曲》等,對海南文學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是他們是忠誠的、純粹的、有擔當的、有使命感的寫作者,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有著非常強烈的使命感,抱著一種理想主義的態度來進行寫作;二是這些作家是實踐者,其作品反映的那種生活的質感是非常強烈的,對今天的主題寫作具有強烈的啟示性。
李曉晨認為,陳殘云的創作對于我們今天青年作家的創作具有很多現實性的啟發意義。一是他的整個人生閱歷和創作經歷是非常廣闊的,他的人生和創作幾乎見證了整個中國當代歷史一些重要的發展過程,這也決定了他創作的視野和品格,這使得《香飄四季》也好,其他作品也好,都充滿了這種拉開時間和空間距離的一種審慎的反思和思考;二是他一方面繼承了嶺南地區的文學傳統,同時他自己又成為嶺南文學的源頭之一和開創者之一,如那漫出歷史框架的閑筆的書寫,那些南方的社會風俗人情、地域文化、民間傳說等,既有濃烈的時代風味,又烙印著鮮明的華南地區的特色,這也是他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具有鮮活的經典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堆雪談到,陳殘云先生的人生跌宕起伏,但文學一直伴隨著他。他的文學貢獻體現三個方面:一是對現實主義文學的堅守和創新。無論是在小說、散文和電影劇本,他都深扎于現實生活,以生動的筆觸描寫廣東大地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二是對嶺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他深愛著他的家鄉廣東,并將這片土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風情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當中,使之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三是文學啟示。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熱的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靈感和營養;敢于創新、勇于突破,不斷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法;熱愛這片熱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
劉偉林從愛國、奮斗、創作三方面來表達其對陳殘云先生的敬佩之情。一要學習陳殘云先生的愛國思想。他在國難之際、新中國成立之際的環境之中積極用文學喚醒群眾,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參加祖國保衛戰、文化界抗日工作隊。二要學習陳殘云先生的奮斗精神。畢生追求光明與美好,將寶貴的生命融入中國革命和文學事業的奮斗之韌勁。三要學習陳殘云先生的創作精神。他創作的文學題材涉獵廣泛、體裁多樣,表現勞苦大眾在抗戰勝利后的苦惱和掙扎,具有濃郁的嶺南風味。
張利農表示,陳殘云先生的作品內容磅礴、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是一個時代的標桿,更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陳殘云先生的創作特色,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時代的創作核心。從社會、生活發展中找到特定的情感的共性,秉承了人民性與時代性。二是堅持主旋律創作。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創作是時代的需要。三是沖破時代局限性,創新藝術表現能力。四是通過人物心理刻畫的描寫來體現人的精神力量。五是語言特色鮮明,深入大眾生活,抒寫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劉長星從文學地域性的角度出發,將新疆作家與陳殘云先生作品創作做了對比。他認為陳殘云先生的作品在地方性、地域文化、地域經驗的處理上,展現出重要的方向與文學的經驗。一是情感化的表達。二是客觀地理、自然、環境的詩意描寫與呈現。三是地方風俗與日常生活的獨特性描寫。如寫端午節龍舟比賽,場面寫得非常熱鬧、歡樂以及生活化,吸引讀者。四是真實細膩的地方性呈現與表達,形成文學普遍的魅力、深度與高度。
康春華圍繞陳殘云先生的小說《香飄四季》,談了三點感受。一是塑造新人形象。人物的新,主要體現在時代的新與當下意義的新。二是生動刻畫生產生活。小說中把主題寫作宏大敘事和鄉土生活之美交相輝映,呈現輕巧輕盈的美感,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是粵語方言與普通話融合的語言風格。涉及日常生活與生產生活時,用方言呈現鄉村的神韻;表達人類樸素性、共同性情感時,用普通話及抒情性語言,彌補了因為主題寫作需要損耗的一些風情,契合當下時代的特質。
廖琪表達了對陳殘云恩師的懷念與敬愛之情。陳殘云老師的高風亮節,廖琪概括為八個字:溫暖樸素,無私奉獻。他談到,陳殘云老師是培養文學新人、延續廣東文脈的堅定實踐者。陳殘云是自己的引路人、恩人,是維護團結的典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老一輩作家敢為國家和民族分憂的集體意識和優秀傳統,一直為廣東作家傳承和發揚。這些也是陳殘云為廣東文學界留下的十分寶貴的文學遺產。
陳希認為,陳殘云先生是被文學史低估的嶺南作家。他的文學作品有歷史價值與高度,也有文學價值、審美價值。在新出版的《廣東文學通史》里,對其文學作品做了全新論述,列了專章進行評論、也在其他章節進行了深入的論述。陳殘云先生的創作從早期詩歌的象征派風格、到后來轉向小說創作,具有歷史理性的高度。
郭冰茹提到,從理論的層面來討論陳殘云先生文學寫作的地方性和普遍性的問題,一是作家的寫作自帶地方性,同時追求一種能夠寫出人類普遍的精神困境或者普遍的一種精神的向往和狀態。二是地方色彩跟作家的個人風格是互相成就的,互相塑造的。三是對地方性的強調,是從地方路徑進入文學史的一種方式,當下在一個多元化的語境中重寫文學史的一個途徑。對地方性的強調不是為了突出地方的特殊性,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去豐富整體性、普遍性。
徐詩穎談到了陳殘云先生民國時期小說的人性書寫,一是遭受扭曲的人性:對權欲和物欲的追逐。二是陷入迷失的人性,包括物質異化和革命理想下的產物。三是備受壓抑的人性:戰爭環境和封建禮教對主體的壓制。四是如何走向一個救贖的可能。他在戰爭時期積極觀察和反思人的存在困境,在探索人類走向自我救贖道路上加入了罪的意識的維度,這些都成為他在寫作當中追問的精神母體,使其具有較為深刻的價值和內涵。
王文艷談到三點,一是建議在“粵港融合”視域下重審陳殘云的創作。在1949年以前兩地的作家已是經常流動的,他們有共同的精神上的一種淵源和實際上的行動。二是嶺南文化色彩。細節描寫真實把握到嶺南文化精髓,深入廣東人氣質的表現。三是陳殘云先生的人道主義精神。他更關注于政策的理解,從不通到通,這是一種尊重,是一種對人性的關懷,對人物高度的認同和理解。
杜昆認為,作為廣東文學的多面手、圣手,陳殘云先生在新時期創作的小說《山谷風煙》能夠體現一個革命老作家的文化心態,即對革命的認同、對人民的認同。這是他深入生活之后醞釀多年的一種回歸,也是對自我的一種突破。從鄉土文學創作、土改文學史上來看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對當代作家、寫作者有很大的啟發。基礎扎實的廣東文學也可以期待聚焦人情、人性,更加個性化的歷史敘事與重大題材。
朱郁文認為,陳殘云先生的長篇小說《香飄四季》塑造了特殊的“中間人物”許細嬌,特殊性表現在:其一,她是唯一一個在篇幅和重要性上與幾個主要的正面人物旗鼓相當的“中間人物”。其二,在肖像和性格的描寫上,她是最不概念化和臉譜化的一個人物。其三,與其他幾位女性角色相比,她是唯一一個有多段感情戲的人物。其四,她是小說中唯一個具有宿命感和悲劇色彩的人物。而“中間人物”在文中具有多重性功能。一是豐富了小說人物譜系,使小說人物構成更多元,有效地串聯起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間的關系;二是許細嬌的存在使小說結構更完整,故事情節更豐滿,其感情線的一波三折,大大增加了文本的敘事張力,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三是這個人物明顯地體現了嶺南文化中低調、務實和懂得變通的一面;四是這個人物體現了作家的人道主義精神,體現了作家對人性欲望的尊重,體現了作家的審美意識對階級立場的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