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批評新力量”對話活動在廣東文學館舉行
更新時間:2024-07-31 來源:廣東作家網
7月26日上午,值第九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召開前夕,《文藝報》與省作協在廣東文學館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批評新力量”對話活動。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陳建功,《文藝報》副總編輯劉颋,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蘇毅,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林崗,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人民文學出版社青年文學編輯室主任付如初,遼寧文學院對外交流部主任、《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遼寧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李桂玲,湖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卓今,以及來自北京、湖南、新疆、海南和廣東本地的專家、學者、青年作家、批評家等近50人參加會議。會議由劉颋主持。
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陳建功在會上講話。他指出,青年是文學創作重要的生力軍。當代青年思想活躍、視野廣闊,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具備直面生活的銳氣。他表達了對青年的殷切期待,希望青年充分認識到高雅文學、大眾文學與時代文學雖各有其特征,但都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重要部分。青年要善于辨析和把握各類文學的特點,在三個概念上既有所區分,又能相互融合貫通,創造出富有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振奮精神、陶冶人心、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作品。青年要踐行使命擔當,在創作上立住腳,以非凡的勇氣彰顯個性,展現作品的獨特價值,更好地推動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
文藝報社副總編輯劉颋致辭時表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青年是事業的未來,只有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我們的文學事業才能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發現和培養更多青年創作人才,關乎文學未來,更關乎國之大者。要發現更多文學新力量,引導廣大青年作家以文學實踐為路徑,為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年力量。粵港澳大灣區有勇開風氣之先的文化傳統,在這片敢作敢為、善作善成的熱土上,要討論、辨析和挖掘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新質。《文藝報》將為更多青年作家、青年批評家、青年文藝人才提供成長平臺,反映青年深入人民生活、扎根廣闊大地、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氣象。
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致辭。他表示,本次對話活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行動,是激發廣東青年作家、青年評論家創新創造的進軍號角。他介紹了廣東作協在團結引領、發現培養、服務提高青年作家、青年批評家、青年文學工作者方面的戰略部署和工作成效,包括實施青年作家(含青年批評家、青年文學工作者)培根鑄魂工程、青年作家英才培育工程、青年作家精品創作工程、青年文學傳播工程等重要舉措,有力推動了青年文學粵軍崛起,推進粵派批評轉型,促進灣區批評凝聚新力量,向大灣區及國內外發出鮮明堅定的鏗鏘之聲。
張培忠強調,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25周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新的擘畫,對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出新的要求。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作家、青年批評家而言,這是新的使命、新的任務,新的機遇、新的召喚,也是新的挑戰、新的無限可能。我們要以這次對話活動為契機,切實以習近平文化思想武裝頭腦,要用全球的視野重新認識和深刻把握我們腳下這一片熟悉的熱土,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用文學的方式生動書寫和獨特呈現粵港澳大灣區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進一步促進創作、打造精品;要用系統的觀念全面梳理和全新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進一步賦能文學、提升價值;要用創新的思維和科技的手段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學供給,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書寫絢麗的文學篇章、貢獻壯麗的青年力量!
本次對話活動的議題是“新時代文學中的青年智慧與青年力量”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青年表達”。會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圍繞議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共同探討文學與青年、灣區與域外、當下與未來。大家一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窗口與前沿之地。面對社會發展與價值轉換,作為未來的中流砥柱,青年要敏銳捕捉時代之變,反映時代風尚,引領時代思潮,發出時代之聲,在文學創作與批評領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表達,展現對世界的認識和生命鮮活的律動,為人民提供美好的心靈啟迪和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廣東青年作家、青年批評家、學者在圍繞議題對話時,展現出青年擔當的責任意識和新力量之勢。他們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將肩負時代使命,帶著歷史意識、現代意識、世界意識,積極探索文學創作與批評新路徑,在傳承中創新和發展,做文化的傳播者、文明的交融者,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色彩,以堅實的實踐推動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書寫新時代廣東文學和灣區文學的美好篇章。
出席對話活動的還有《文藝報》融媒體部主任李曉晨,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評論家李德南,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潮州市作協主席陳培浩,新疆作協理事、烏魯木齊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堆雪(王國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文聯常務副主席、圖木舒克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劉偉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利農,新疆師范大學副教授劉長星,《文藝報》社編輯康春華,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威廉,廣州市作協副主席陳崇正,潮州文學院副院長、潮州作協副主席陸燕姜,廣東省青年作家安然、索耳、巫宏振、林培源、楊湯琛,廣東省青年批評家徐詩穎、楊璐臨、包瑩、陳勁松、朱郁文、徐威,以及省作協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