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惠州市小小說學會舉辦惠州小小說大課堂第81課
更新時間:2024-05-23 來源:惠州市小小說學會
2024年5月21日晚,惠州小小說大課堂第81課在惠州市老干部活動中心三樓會議室舉行,楊曉敏先生蒞臨惠州并出席座談會。楊曉敏先生與惠州市小小說骨干作家歡聚一堂,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小小說的文學盛宴。座談會由廣東省和惠州市小小說學會會長、一級作家申平主持。惠州市小小說學會副會長海華、阿社、陳樹龍、白雪、惠州市小小說學會秘書長鐘志良、副秘書長趙淑偉、文曉輝、楊君妮、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林惠聰及惠州小小說作家20多人參加座談交流。
楊曉敏,當代作家、評論家、小小說文體倡導者。曾任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小小說學會會長。著有《清水塘祭》《冬季》《我的喜馬拉雅》《當代小小說百家論》《小小說是平民藝術》等。楊曉敏長期從事小小說文體的理論研究與文產創意實踐,主編《小小說選刊》《百花園》20余年,編選出版《中國當代小小說大系》《中國年度小小說》《當代小小說精品庫》等圖書選本百余種460余卷。創立“小小說金麻雀獎”、金麻雀網刊等。提出“小小說是平民藝術”理論觀點,撰寫“當代小小說300家人物論”,籌建“楊曉敏文學館”等。申平會長在主持中介紹了惠州市小小說學會成立近20年來的發展情況,感謝楊曉敏先生對惠州小小說事業的一貫支持。楊曉敏先生第一次走進惠州小小說大課堂,是2017年7月9日,惠州小小說大課堂第15課,當時開講的主題是“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小小說”。時隔七年的今天,楊曉敏先生再次走進惠州小小說大課堂,給大家帶來的是“小小說經典的發現與塑造”。授課主題的“升級”,雖然是一種巧合,或許也蘊含著楊曉敏先生對七年后再次做客惠州小小說大課堂的喜悅與欣慰,對惠州小小說作家有了更高、更深層次的期許。? ??
楊曉敏先生在授課前,深情地回顧了他與廣東和惠州小小說作家的深厚情誼。他說,廣東是中國當代小小說創作的重鎮之一,廣東小小說的成長壯大令人矚目,是全國小小說業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小小說有全國影響力的代表性作家,老中青小小說作家隊伍的梯次結構搭配合理,尤其是在領軍人物申平的帶領下,全省已有10個地市級小小說學會,小小說創作隊伍超千人,這是一支非常了不起的生力軍,得到了地方政府、媒體、企業的大力支持。楊曉敏先生還提到,廣東和惠州不僅有優秀的小小說作家隊伍,還有優秀的小小說評論隊伍,這為廣東和惠州小小說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緊接著,楊曉敏先生以“小小說經典的發現與鑒賞”為題,引經據典,為大家進行了一場生動活潑的授課。
楊曉敏先生認為,經典作品是任何一種文體的最高成就,發現小小說經典就是要豎起標桿,讓后來者知道學習的高度,也明白自身的短板,這既是要向前人學習,更是要超越前人。一個作家必須要有自己代表作,如果認識一個作家,卻不認識他的作品,這個作家無疑是一個平庸的作家。相反,一個作家有了代表作,看到這個作家,就能想起他筆下的人物,那么,這個作家就是成功的作家。楊曉敏先生從1978年當代小小說發韌講起,回顧了40多年以來小小說的發展歷程,并結合各時期的小小說經典作品為例穿插其中,博文強記,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他以大家耳熟能詳的申平小小說經典為例,評介了《摔跤》《記憶力》《歌唱家》《絕壁上的青羊》《頭羊》等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文本價值,也介紹了許行的《立正》、非魚的《荒》、謝志強的《桃花》、劉建超的《將軍》、陳毓的《伊人寂寞》、夏陽的《馬不停蹄的憂傷》、蔣東梅的《大湖》、安石榴的《大魚》等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剖析小小說作家如何發現與塑造經典,強調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小說作家,一定要有經典意識,一定要有向經典進軍的精神與勇氣,而作為一名編輯家,必須要有發現經典的眼光。最后,楊曉敏先生與參會的小小說作家進行互動交流,解答了大家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