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從制造名城到作家基地 ——廣東東莞推動文學藝術發展走筆
更新時間:2024-05-16 作者:吳春燕 雷愛俠來源:光明日報
制造業名城廣東東莞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作為外來人口大市,東莞也集中了大量作家和文學愛好者。他們在東莞謀生、追夢,敏銳觀察和真切感受社會前行的腳步,由此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獨特文學景觀。
5月初,在東莞樟木頭鎮官倉社區“中國作家第一村”,改造一新的作家駐創工作室陸續迎來作家入駐。青年作家莫華杰第一次站在自己的工作室門外,露出笑容,這是他與師父、作家陳啟文共享的文學創作空間。當天,他們與眾多讀者進行了分享交流。駐創工作室改造完工以來,陸續舉辦了多場“東莞文藝論見”讀書分享會。
文學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東莞的文學發展步入快車道,迎來了外來作家來東莞的高峰期。位于樟木頭鎮的“中國作家第一村”正是各地文學作家自發會聚而成的代表。
官倉社區改造一新的樟木頭“作家村”第一批作家駐創基地已全部完工,這是東莞通過文學為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賦能的重要舉措。“作家村”的建設得到了廣東省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2023年被列為廣東省委宣傳部的頭號重點文化建設項目。2024年3月23日,“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東莞創作研究基地”落戶樟木頭官倉社區“作家村”。
“作家村”吸引了一批知名作家落戶,發表作品數量和獲獎作品數量都逐年提升。以陳啟文、鄭小瓊、詹谷豐、塞壬、丁燕、莫華杰、王虹虹、柳冬嫵等為代表的東莞作家長期扎根一線,推出了《袁隆平的世界》《黃麻嶺》《一座城池的一百張面孔》《匿名者》《工廠女孩》《春潮》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以及《打工文學的整體觀察》等打工文學理論研究作品,產生了重要影響。截至目前,葛水平《喊山》、王十月《國家訂單》、張雅文《生命的吶喊》、王松《紅駱駝》、江子《回鄉記》等作品獲魯迅文學獎,張雅文《百年鐘聲——香港沉思錄》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寫作深刻反映時代變遷
40多年來,東莞的文學創作始終與東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同向同步。東莞打工作家群體一步步從自發聚集到強勢崛起,用文學作品深刻反映時代的變遷。在成為作家之前,王十月當過高空作業的“蜘蛛人”,鄭小瓊在五金廠機臺上軋過鐵板,柳冬嫵在玩具廠做過雜工……許多打工者正是通過文學寫作,在東莞這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實現了人生跨越。
“他們的寫作為我打開了新的空間,讓我更有效地感悟這個世界。他們改變了我們的認知結構,真正詮釋了文學的意義。”2023年12月3日,在東莞市文聯舉行的“中國文藝名家看東莞”沙龍對話中,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如是評價東莞打工文學。
東莞市有關部門為全面營造有利于文學人才發展的成長環境,出臺政策加大對文學創作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文學作品的立項改稿、發表出版、研討評論和宣傳推廣。早在2006年,東莞文學藝術院就開啟了面向全國作家的簽約創作,扶持了一大批重點創作項目,在全國地級市中開創先河。此外,東莞各級政府都重視文學,從市到鎮街都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精品扶持辦法。
近年來,東莞市文聯策劃推出“東莞作家寫中國”“東莞文藝論見”“中國文藝名家看東莞”等系列品牌活動,在推名家、出精品、講好東莞故事方面,走出了一條實踐路徑,產生“長安文學現象”“橋頭文學模式”等引人矚目的文學事業樣本。當前,東莞市作家協會共有中國作協會員62人,副高職稱以上作家44人,一支耀眼的“文學莞軍”正在煉成。
東莞“智”造讓文學創作視野更開闊
隨著東莞產業的轉型升級,尤其是近年東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發展定位,讓文學藝術在關注現實與未來時,有了更開闊的視野。
2023年11月7日,由《詩刊》社和東莞理工學院共同建設的“新工業詩歌創作研究中心”在東莞揭牌;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長陳啟文帶領團隊深入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裝置采訪調研,著手創作立體反映“國之重器”大科學裝置報告文學《源動力——中國散裂中子源紀實》;從東莞走出的作家陳崇正以《美人城手記》《折疊術》等長篇小說或小說集展示在科技與人工智能時代對文學創作新趨勢的想象與思考;85后青年作家王虹虹從文學起步,在動漫產業深耕細作,創辦“虹虹動漫創意工作室”,以運營動漫IP為核心,進軍“潮玩”產業,如今已在全國動漫衍生品領域占據重要一席。
當前,全球動漫衍生品80%屬“中國制造”,而其中超過1/3的產量來自東莞。“東莞的文學完全配得上這座城市的榮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監事長、文藝報社原常務副總編輯、《小說選刊》原主編賀紹俊認為。
從政府到民間共同發力,東莞立足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將文學事業融入大灣區發展文化圈,正在探索創作樣式和新的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