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小小說學會2024年“五進”活動第18場
——建國走進惠城區水口街道姚村村委會
更新時間:2024-05-11 來源:廣東省小小說學會
4月28日上午,廣東省小小說學會副會長、惠城區作家協會主席肖建國應惠城區水口街道姚村村委會邀請,在該村為50余名村民以及文學愛好者,作了一場“挖掘歷史文化 促進鄉村振興”主題講座。
這次講座從村民身邊常見的客家圍屋講起。客家圍屋最初怎么來的呢?肖建國主席給出的答案是,從行軍打仗,排兵布陣中得來的。面對敵軍,步兵在前,手拿盾牌與長矛,極具防御性。這就好比圍屋的外墻,高大厚實,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不容易被攻垮。圍屋的祠堂,相當于中軍,聚中而立,起到指揮協調、傳令各方,共同應敵的中樞。
方形圍屋同樣是從戰斗隊形中得來的,即“守陣”——守住陣腳。用到建筑上,“守陣”就成了“守正”,并逐漸成為做人做事保家衛國的信條。如《禮記》論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從方形圍屋的建設中,就能得出這種道理。
當然,客家人更具有崇文尚武精神。現代的舞龍舞獅表演,就是從傳統武術中演變而來的,沒有一定的功底,則無法展現矯健的身手。
從歷史文化回到當前,肖建國歸納為,鄉村塑形鑄魂,最是文化能致遠。關鍵是要講好鄉村故事,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只要把鄉村文化放揚光大,就能為鄉村振興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