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探索傳記文學在新時代的可能性:作家丁燕結合新作《等待的母親》高校開講
更新時間:2024-05-08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近日,作家丁燕在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圖書館開講,圍繞她的新作《等待的母親》與學生分享有關傳記文學的話題。
丁燕自2010年從新疆烏魯木齊遷居廣東東莞后,已出版了12部作品,包括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工廠三部曲”(《工廠女孩》《工廠男孩》《工廠愛情》)及《雙重生活》《西北偏北 嶺南以南》等作品。她的作品曾榮獲全國魯迅文學獎提名獎、文津圖書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等多個獎項。
傳記文學作品《等待的母親》于2023年10月出版。該作品講述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母親周鳳的人生故事。作為窮苦人家的女兒,飽嘗人間辛酸的她心地善良、同情窮人,這種品質深刻地影響了兒子彭湃的內心世界;當彭湃為革命捐軀后,周鳳又承擔起養育彭湃之子彭士祿的責任。
為了真實還原周鳳的一生,丁燕不僅在海豐縣居住了整整一年,走訪了周鳳的出生地、彭湃的故居以及彭湃宣講過革命的相關村莊,還走訪了鐘敬文、丘東平等人的故居;同時,她還搜集了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深入研讀,最終確定以周鳳的百年人生經歷為主線,以周鳳和彭湃及彭士祿交疊的事件作為描述對象的創作方向。
這本書從一個特定角度勾連起百年黨史,為紅色文學的書寫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隨著視頻化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讀者對傳記文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還是按照老辦法進行創作,勢必會遭到專家的詬病、讀者的厭棄和市場的淘汰。所以,如何讓傳記文學更符合新時代讀者的閱讀訴求,是作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丁燕表示,今天的傳記作家要從創作心態、創作手法和創作理念上發生改變,才能寫出讓當代讀者接受的作品。
丁燕表示,傳記文學要比視頻、比新聞消息等能搜索到的信息“更深刻”,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就要求作家窮盡一切可能,不僅對傳記主人公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還要深入其靈魂世界,才能把人物寫得鮮活。
在丁燕看來,“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獨的島嶼。打開一部傳記作品,就是打開了一個人的心靈世界。當我們理解了他人時,我們會更加了解自己;當我們在為他人命運唏噓嗟嘆時,我們也會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丁燕鼓勵青年學子要做“理想的讀者”——要會讀書,要讀好書;她也激勵自己要做“理想的作家”——要讓自己筆下的人物既生動鮮活,又可親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