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科幻是“思想實驗”?聽陳楸帆、王威廉解析科幻文學新浪潮 |鵝潭夜話③
更新時間:2024-05-04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隨著劉慈欣《三體》《流浪地球》等作品的風靡,科幻文學逐漸從小眾文化躍升為大眾新寵。與此同時,在這股熱潮背后,科幻文學依然面臨諸多的挑戰和困境。
5月3日晚,由廣東文學館(廣東文學院、《作品》雜志社)主辦的文學直播對談節目——“鵝潭夜話”第三場活動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舉行。
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威廉,與主持人王十月聚焦“科幻·文學·新質生產力”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嘉賓們從科幻文學的科幻本質、創作思路、科技發展等多維度,深入剖析了科幻文學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和展望。
科幻的本質是思想實驗
“科幻本質上是思想實驗。”陳楸帆認為,作家在科幻作品中構造了諸多比現實生活更為極端的場景,以此來探索人性的復雜面貌,測試在各種假設下科幻寫作的可能。
陳楸帆表示,讀者沉浸于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會因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支持或反對的觀點,形成一種獨特的自我投射,從而與作品產生深刻的共鳴或反思。
科幻的骨架在于哲學的深刻思考
在談及科幻小說創作時,二位嘉賓從“軟硬科幻”的爭論、自身的創作習慣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科幻的邊界是廣闊而多元的,不應被簡單地劃分為“軟硬”對立的兩極。陳楸帆以美國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作品《你一生的故事》為例進行分享,“這部作品以人文科學領域的語言學見長,并大獲成功,這恰恰展現了科幻文學的包容與多元。我們應避免將科幻文學簡單地劃分為對立的概念或流派,而應欣賞其跨學科的豐富性和可能性。”
王威廉在分享他的科幻創作心得時說,寫作者對科幻的熱愛是首要條件。他深受“中國科幻之父”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影響,這份熱愛激發了他對科學技術領域內容的學習和探索。
科幻創作的關鍵在于科學與幻想的巧妙結合。從現代主義寫作到科幻文學寫作的轉型中,設定問題一直是他創作的靈感源泉。在王威廉看來,科幻作品的骨架在于哲學的深刻思考,而血肉則來自文學的細膩描繪和表達。這種對科幻創作多維度的理解和把握,使他的作品既具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科幻創作面臨的新挑戰
“科幻文學的母題比想象中要少很多。”王威廉說。
陳楸帆則強調科幻文學在探索人類未來和反思科技倫理方面所展現出的獨特價值。
他敏銳指出科幻文學在創作和市場層面所面臨的雙重挑戰。他提到,盡管主流文學作家可以嘗試跨界涉足科幻領域,但科幻作家一旦試圖改變其固有的類型標簽,就可能會遭遇讀者和出版社的接受度問題,這無疑增加了科幻文學在市場上的推廣難度。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給科幻作家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隨著AI、腦機接口等新質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還引發了關于人類未來、技術倫理、社會結構等問題的思考。這些話題正是科幻文學所擅長探討的領域,科幻作家可以通過作品來表達對新技術、新社會的獨特見解和想象。
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給科幻作家帶來了挑戰。新技術的出現使得科幻文學中的科技設定需要更加嚴謹和合理,這要求科幻作家需具備更加深厚的科技素養和知識儲備。
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帶來了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的變化,這要求科幻作家在創作中需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和對人性的探索,以創作出既有科技含量又有人文關懷的作品。
此外,AI寫作等技術,不僅提高了文學作品的生產效率,還能通過不斷學習和模仿人類作品,生產具有一定創意和深度的內容,這也給包括科幻在內的文學創作帶來另一種領域的競爭和內卷。
不過,二位嘉賓也勉勵所有的創作者,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科幻作家帶來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背景下,科幻作家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探索和創新,以創作出更多優秀的科幻作品。
這場“鵝潭夜話”直播活動不僅為科幻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我們理解科幻文學在新時代的價值和意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