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梁鳳蓮:文化故鄉扛起嶺南文化新使命
更新時間:2024-05-03 作者: 郎慧來源:南方+
文章合為時而著。就著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落成,我們能看到像廣州這樣經濟實力雄厚的超大城市,在文化基礎設施布局上的規律和趨勢。我們說“嶺南文化看荔灣”,要從嶺南文化的角度看荔灣,就必須理解嶺南文化、荔灣文化的由來,以及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其所擔當的新使命,和內在的新價值。
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的重要組成?
首先,荔灣文化是一種特色濃郁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人們對故鄉高度忠誠,并以此為紐帶,與周圍的人群結成的牢固關系。
其次,對于荔灣的文化價值,我們須逆時光之流而上,去尋找千百年來,它持續為嶺南文化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內在要素,這些要素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穿越數百年時光而不衰,它是我們的文化母土和文化母體,溫暖、滋養著城市的成長。
最后,荔灣文化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共同體的神奇在于融化時間、空間的所有障礙與阻隔,天地之大、世界之廣、宗族之多,均無法阻擋同一文化緣脈的人對荔灣——文化故鄉的認同。
嶺南文化不只是廣東的文化,荔灣文化也不只是屬于廣州,過去、現在、未來,他們都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尤其是荔灣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是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海外華人華僑文化認同的紐帶,是他們心中延續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故鄉。
歷史文脈與當代潮流的完美融匯?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我們希望它的未來,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真正成為文化領域的“大灣區之心”。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是廣東省第一個高標準、大規模的“三館合一”項目,集中了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因此,也就首次將收藏、研究、展覽、創作、教育、交流、會議等文化功能匯于同一平臺,這不但是產生了互補效應,更會奠定其文化引領地位。當然,硬件的投入只是條件,要實現文化的“走前列”,“軟件”——也就是文化產品創新、文化服務創新要跟上,才是更重要,也是更困難的。
如何與荔灣區其他在地文化相融合?我覺得目前廣州市取得的文化成就,來自兩個方面的不懈努力:一是傳承,二是創新。也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展是解決傳承與創新的核心關鍵。
永慶坊是創造性轉化的典型,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是創新性發展的典范,荔灣已經證明了城市的歷史文脈與當代潮流可以在荔灣完美融匯,荔灣用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增長的經濟動力、深度開放的姿態,創造了一個傳統豐厚、活力四射、國際風范、都市品味的現代化文化體系,這個文化體系是完全可以包容古今、蘊育創新的。
扛起新使命,挖掘新價值?
城市文化就像一幅拼圖,在展望荔灣文化的未來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拼圖”的各個板塊,也就是各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變化,這中間有一個從“輪流坐莊”到如今“各領風騷”的演變過程。
今天的時代是科技創新主導發展的時代,是商業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時代。今天的廣州是“三軸”“三脈”“三核”同時并存的廣州,黃埔、南沙的先進制造業,天河的高端服務業,海珠的數字經濟,都是廣州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時出現的新亮點、新文化。
我認為,未來12年,荔灣在“再造一個新廣州”的征程上并沒有落伍。首先,荔灣目前重點打造白鵝潭商務區平臺,匯聚了眾多重點項目,其中就包括大灣區藝術中心,借此進一步改善了荔灣的營商環境,提升了荔灣文化的品牌知名度。
其次,借此契機主打文商旅融合,培育復合型城市文化。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能單一功能地存在,要與商業地產、旅游景點結合,成為廣州城市西部的“大書房”,既是文化載體,也是商業地產,還是旅游景點,才是最受歡迎的。
最后,要為“新廣州”找到“新荔灣”,荔灣的優勢是歷史底蘊深厚,難點在于找到活化傳統的全新生命力,要為荔灣文化找到新的愿景、新的使命、新的定位,然后從全新的背景、使命出發,發掘出荔灣文化全新的價值,使荔灣成為老城市新活力的引領區。
(本文作者系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梁鳳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