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新晉文化地標用精品與服務表達“誠意”
更新時間:2024-05-03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5月1日,隨著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以下簡稱“藝術中心”)的正式啟用,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和廣東文學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從首日絡繹不絕的觀眾和贊不絕口的反饋來看,這座新晉的大灣區文化地標,正以最大的誠意為公眾獻上豐富的文化盛宴。
誠意,最直觀的表現為琳瑯滿目的“寶貝”。近期,三大場館均策劃了系列精品活動,比如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開館藝術季”圍繞八大主題展覽推出系列活動,為市民提供長達三個月的綜合觀覽平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一場“非遺大秀”時尚即將來襲;廣東文學館里,持續的“鵝潭夜話”名家對話連接中國與世界……在藝術中心打造的多元文化交流空間里,公眾不僅能夠近距離接觸嶺南藝術的經典作品,還能通過互動式展覽和數字化體驗,“穿越時空”與藝術大師對話。這些精品活動,對于提升公眾的藝術審美和文化認知,影響不可估量。
誠意,還表現在場館方貼心的公共服務。當天有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77歲的凌阿姨原本沒有搶到門票,但憑老人證在非遺館現場領取了門票,最終得償所愿一睹非遺工藝品的風采。據介紹,為解決長者約不到票、進館難的問題,三個場館均為60歲以上長者預留了少量現場門票,長者可在指引下有序進場。作為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藝術中心以其細致入微的服務,讓各個年齡段的人們都能暢享藝術之美,正是“文化惠民”最生動的寫照。
藝術中心的開放,是文化強省、人文灣區建設的一個縮影。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精神追求更加多樣、多元、多維,對文化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省級重大文化工程項目,藝術中心通過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和公共服務,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同時以嶺南文化為紐帶,為粵港澳三地民眾“連心架橋”,推動嶺南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經濟致用,文化致遠。從廣州國家版本館、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等重點文化設施,到“粵書吧”“粵文坊”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新空間,再到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等重點文化地標……近年來,廣東公共文化場館頻繁“上新”,在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建設上實現新的突破,也為傳承嶺南藝術文化、展現灣區氣派魅力、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促進國際藝術交流打開了更多的窗口。
珠水悠悠向未來。在這個“五一”假期,透過藝術中心摩肩接踵的人潮,我們看到了什么?是文化強省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十足誠意,也是人文灣區擔負獨特文化使命的全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