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走進廣東文學館,感受創作的魅力
更新時間:2024-05-02 來源:南方都市報 APP
5月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的廣東文學館,是廣東文化新地標——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定位于“時代的產物、文學的殿堂、市民的空間”的廣東文學館,從醞釀、立項、建設到最終亮相,歷經十余年,將成為收藏、展示、開展文學活動的平臺,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文學公共服務。
作為文學專業博物館,文學館的基本職能包括入藏、研究與傳播。我國最早也是最大的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1985年在巴金先生的倡議和推動下建成。而高起點建設的廣東文學館,目標則是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學大本營,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
廣東文學館共開設“海上明月:廣東古代文學展覽廳”“破浪以飏:廣東近代文學展覽廳”“鐵火新生:廣東現代文學展覽廳”“香飄四季:廣東當代文學展覽廳”“中流自在:港澳臺僑作家文學成就展廳”“魯迅家”專題展廳等6個常設展覽廳及1個臨時展覽廳,全景式展現廣東文學從先秦萌芽到現當代2000多年的非凡歷程與皇皇成就。五一期間,有總計1300多項珍貴展品與觀眾見面,包括多媒體交互展項34個,影片96條,共計時長約82分鐘。
廣東文學館驚艷亮相之后,各方最關注的就是如何保障和提升使用效率。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漸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趨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率,關鍵要在供給側發力,找準公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度。一方面,內容資源要不斷更新,同時在載體上也要與時俱進,更多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
五一期間,觀眾即可在廣東文學館見識不少難得一見、具有特殊價值的珍品。例如著名作家歐陽山《自傳》手稿,長篇小說《蝦球傳》作者黃谷柳早年作為南方日報特派記者,深入抗美援朝戰場前沿采訪時所寫的戰地日記及拍攝的戰地照片等珍貴文物,這些都是近年來首次與觀眾見面。而特色展廳“魯迅家”,分“與子偕行”和“薪火相傳”兩大部分以及“光影秀”,立體呈現一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與夫人許廣平從相遇、相知到結為伴侶的革命歷程,以及魯迅在粵期間對廣東左翼文學和革命文學青年所產生的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展陳是廣東文學館的重中之重,而文學本身比較抽象,展陳難度很大。如何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展示一部經典之作的誕生過程?為了讓觀眾擁有沉浸式參觀體驗,廣東文學館綜合運用墻面和地面投影、天幕光纖等現代科技手段,設置了多重情景體驗空間及創意互動項目,以達到實物展陳與多媒體運用互相輝映的效果,觀眾由此對文學也能有更立體、更真切的認識。
廣東文學館開館之際,廣東文學也正迎來收獲的季節。近年來,廣東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文學作品,接連曬出亮眼的“成績單”。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獲得最終提名的10部長篇小說作品中就包括兩部廣東作家作品。在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中,廣東作家的兩部作品獲獎。在2023年的世界科幻文學雨果獎中,廣東作家也有斬獲。按照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的說法,就整體實力而言,廣東作家已經“毫無愧色地進入中國文學第一方陣”。?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廣東文學館落成后,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向奔赴的重要橋梁、平臺與高地,成為文學創作的發動機。歸根到底,文學館要服務于作家,服務于文學界,服務于文學愛好者,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有理由相信,廣東文學館必定能充分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文學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