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記者探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嶺南藝術寶盒”里都有哪些寶貝?
更新時間:2024-04-2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4月28日晚,白鵝潭畔粵韻悠揚,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以下簡稱“藝術中心”)宣告正式啟用,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三館齊開,并于5月1日面向公眾正式開放。
藝術中心是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為一體的省級重大文化標志性項目,也是落實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和載體。
該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師何鏡堂團隊設計,三館有著各自獨立的塔樓體量,又通過共享區域實現互聯互通,地上最高11層,地下2層,總建筑面積約14.5萬平方米。從這個“五一”假期開始,藝術中心將攜多個兼具藝術性與科技性的重磅展覽以饗觀眾。
三館一體,互聯互通
“文化巨輪、鵝潭飛虹”,藝術中心以這樣的設計概念建設落成于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畔三江交匯處、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核心區的臨珠江用地上,具有560米長的臨江景觀面,猶如一艘白色巨輪停靠江邊。其設計寓意也很明顯:“嶺南文化乘風破浪、遠播四海”。
藝術中心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三館為一體,三館在功能上各自獨立,又在形象上形成統一的整體。在設計中,三館在上部形成各自獨立的塔樓體量,下部通過整體景觀、飛虹廊橋、共享藝術大廳、地下商業空間等共享共用的功能體形成整體建筑基座,在出入口和流線組織上既保持三館獨立,又通過這些共享區域實現三館互聯互通。
從分區與面積來看,廣東美術館6.5萬平方米,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2.6萬平方米,廣東文學館1.8萬平方米,共享公共區域3.5萬平方米,另配備城市公共空間、下穿隧道等城市配套設施。
隨著藝術中心的落成,廣東美術館從此形成白鵝潭和二沙島兩大館區“一館兩區,錯位發展”的新格局。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位于藝術中心東部,擁有21個展廳和廣闊的公共藝術區域,聚焦中國當代藝術和國際當代藝術發展生態研究,探索國際藝術交流合作。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位于藝術中心西部,集非遺傳承、體驗、旅游、教育、培訓等功能于一體。該館分為基本陳列區、專題展廳、傳承工坊三個板塊,打破門類界限,將非遺還原至嶺南文化空間進行展示,并通過靜態展覽、動態展示、活態展演、互動體驗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
從一樓到四樓,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猶如“盛滿非遺珍寶的盒子”,打開“盒子”可以看到潮州木雕、金漆木雕、粵繡、磚雕、廣彩瓷、傳統龍舟......集齊嶺南非遺文化精品大觀,令觀眾大飽眼福。
廣東文學館位于藝術中心的中部,是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設置有文學成就展示區、文學作品閱覽區、大眾文學交流區、文學研究區、文學創意融合區、青少年創意寫作中心等十大主體功能區塊及附屬用房,致力于建設智能化、科技化、數字化的文學場館。
其中,文學成就展示區主要設有“海上明月——廣東古代文學”展廳、“破浪以飏——廣東近代文學”展廳、“鐵火新生——廣東現代文學”展廳、“香飄四季——廣東當代文學”展廳、“中流自在——港澳臺僑文學”展廳、“魯迅家”展覽廳和臨時展廳。
多個重磅展覽“五一”揭開面紗
據了解,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藝術中心三大館將攜重磅展覽迎接公眾的到來。場館實行分時段實名預約方式進入,公眾可搜索“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預約”小程序預約。
廣東美術館白鵝潭分館此次開館系列大展,包括“覺醒時代——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傳承與演變”“激情歲月——新中國美術的轉型與建構”“潮起珠江”“新時代賦”“未來的觸感——沉浸式數字藝術大展”“城市鏈:風起南方的藝術實驗大展”“未來花園——當代公共藝術展,以及”“凝固的詩篇——博爾蓋塞美術館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杰作展”八大展覽,共展出海內外700余位藝術家的900余件作品。
其中,前七個展覽以廣東美術館近30年的收藏為基礎,并借入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和藝術機構的館藏經典。齊白石、林風眠、黃賓虹、高奇峰、高劍父、陳樹人、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黎雄才、黃胄等一批近現代中國畫壇大師的精品佳作都將齊齊現身。“凝固的詩篇——博爾蓋塞美術館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杰作展”則主要展出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珍藏的55件繪畫和羅馬雕塑作品,包括來自拉斐爾、提香、魯本斯等藝術巨匠的珍貴真跡也將在此揭開面紗。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將上演盛大的“非遺嘉年華”:館內將舉行“發現·非遺新視界”沉浸式場館漫游及互動集章打卡活動,館外將有20多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齊聚戶外廣場,展示非遺賦能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的新面貌、新風采。此外,“錦繡南粵·非遺華裳”2024廣東非遺時尚之夜將于5月3日晚登陸白鵝潭大舞臺,通過廣繡、潮繡、抽紗、瑤繡、香云紗等展示,演繹嶺南非遺生活美學。
廣東文學館則打造七大展廳,講好文學故事。譬如,在“海上明月——廣東古代文學”展覽廳,將展示廣東古代文學從先秦到清代中期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流自在——港澳臺僑文學”展覽廳展示港澳臺僑文學發展成就;“魯迅家”展覽廳展覽魯迅與許廣平從相遇相知到結為伴侶的革命歷程、文學成就和魯迅在粵文學活動等。
屆時,魯迅1930年代在上海大陸新村使用的茶幾、歐陽山《自傳》手稿、蒲風1930年代日記、黃谷柳戰地日記和戰地照片、梁信《自序》手稿、茅盾為于逢《無產者》題字、巴金致于逢的信、路遙發表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前后致謝望新的信等十大珍藏藏品也將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中心的展館與展覽都帶上了鮮明的科技色彩。從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AI講古人”、結合裸眼3D技術設計的戲劇櫥窗裝置、運用全息投影技術打造的音樂光影幕,到廣東文學館的數字藝術光影空間、行浸式紗幕光影秀、數字互動卷軸、景觀虛擬漫游空間等等,當文藝之美遇上科技之炫,觀眾在藝術中心將盡享沉浸式多重感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