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培忠:將廣東文學館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殿堂 | 探館專訪·文學篇
更新時間:2024-04-27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幽幽山水境,人在畫中游。
走進廣東文學館,仿佛踏入光影交織的流動詩篇。作為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文學館融合文學之美與科技之炫,營造出典雅又詩意的書香氛圍,七大展廳全景式展示廣東文學的瑰麗氣象與深厚底蘊。
廣東文學館有著怎樣的特色和亮點?它的落成將如何推動廣東文學由高原邁向高峰?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
張培忠
全景式展現廣東文學的輝煌成就
羊城晚報:請您介紹一下廣東文學館的基本情況?
張培忠:廣東文學館位于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中部,地上建筑8層、地下2層,高52.3米,建筑面積1.84萬平方米,展陳面積0.54萬平方米。
立足于“時代的產物、文學的殿堂、市民的空間”“嶺南文化的標志地,大眾休閑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的定位,廣東文學館將被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學大本營,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
廣東文學館設置文學成就展示區、文學作品閱覽區、大眾文學交流區、文學研究區、文學創意融合區、青少年創意寫作中心、“一帶一路”文學交流中心(兼青少年多功能活動廳)、公共服務區、藏品區及藏品技術區、業務管理用房共十大主體功能區塊及附屬用房。
展陳是廣東文學館的重中之重,館內共開設“海上明月:廣東古代文學展覽廳”“破浪以飏:廣東近代文學展覽廳”“鐵火新生:廣東現代文學展覽廳”“香飄四季:廣東當代文學展覽廳”“中流自在:港澳臺僑作家文學成就展廳”“魯迅家”專題展廳等6個常設展覽廳及1個臨時展覽廳。
從端硯古典墨、覺醒中國紅,到現代海洋藍,各個展廳以時間為綱,以色調為喻,全景式展現了廣東文學從先秦萌芽到現當代2000多年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
羊城晚報:廣東文學館在建設過程中面臨哪些挑戰,又是如何應對克服的?
張培忠:最困難的是用什么方式呈現作家和作品。不同于美術館、非遺館的實物展示,文學館需要展示大量文學精品,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歐陽山的《三家巷》,文學是相對靜態和抽象的,不像美術館、非遺館有具體的實物。如果只是將歐陽山、秦牧、陳殘云等名家及其作品簡單予以陳列,展覽的效果肯定不佳。
為此,我們著重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是展陳大綱的編制,二是展陳方式的創新。為了確保展陳內容的專業性、權威性,省作協在2020年召集了廣州地區文學界、教育界20多位著名的專家學者聯合攻關,集體編纂長達240萬字的《廣東文學通史》,為廣東文學館的籌建,特別是展陳大綱的撰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展陳大綱前后經歷了20多稿的修改,也吸取了全國專家和讀者的意見。
展陳方式方面,強化數字賦能,廣東文學館展廳展品總數約1343項,圖片總數約752張,使用多媒體數量為交互展項34個,影片96條。
文學館展廳
文學之美與科技之炫的完美結合
羊城晚報:“數字賦能”是不是廣東文學館的一大亮點和特色?
張培忠:那肯定是的,對于市民大眾而言,最值得期待的可能就是數字賦能文學。為了讓觀眾擁有沉浸式參觀體驗,我們綜合運用墻面和地面投影、天幕光纖等現代科技手段,設置了多重情景體驗空間及創意互動項目,以達到實物展陳與多媒體運用互相輝映的效果。我們還對一些經典的文學文本進行適當的直觀呈現,在有限的空間里,盡量突出重點。
通過實物展示、人物雕像、多媒體投影、雕塑藝術場景、沉浸式空間、電子書庫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多種方式,展示豐富多彩的廣東文學成就。務求實現文學之美與科技之炫的完美結合,做到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結構優化、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利用率高、效益最大化。
一樓大堂借助3屏聯動方式播放裸眼3D視頻,呈現“文學何用”“作家何為”“廣東何如”文學三問,引導觀眾帶著思考參觀場館?!跋泔h四季——廣東當代文學”展廳,通過5分鐘時長的沉浸式全景環幕視頻展現廣東文學2000多年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成就。其他展廳也有著豐富的多媒體產品。
文學館展廳內的多媒體產品
羊城晚報:很多人都非常關注“魯迅家”展覽廳,可以介紹一下這個展廳嗎?
張培忠:“魯迅家”展覽廳分“與子偕行”和“薪火相傳”兩大部分,展示魯迅與許廣平從相遇相知到結為伴侶的革命歷程、文學成就和魯迅在粵文學活動、創作成果,以及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兒子周海嬰傳承魯迅精神的事跡。
設置三味書屋微縮模型、許廣平故居模型、魯迅故事場景泥塑(面塑)、廣州白云樓立體造型、大陸新村剖面模型,以及“兩地書”互動展項(部分)、“在廣州”光影秀、“魯迅文學作品中的親情、愛情、家庭”投影、“許廣平保護魯迅著作”沙畫視頻等多媒體展項。
其中5分鐘的光影秀《在廣州》,展示魯迅與許廣平在廣州工作、生活、創作的畫面,以光影加魯迅作品摘要的方式傳播魯迅文學精神。觀眾能夠通過具象化的場景還原和實物展品,直抵文學現場,重新認識“家庭中的魯迅”溫情的一面。
?“魯迅家”展覽廳
為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廣東文學館的落成有何意義?
張培忠:廣東文學館落成后,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向奔赴的重要橋梁、平臺與高地,成為文學創作的發動機。豐富的館藏資源,能夠為作家提供吸收營養的場域,而高質量文化活動的舉辦,會讓更多有益的思想在此激蕩,從而催生更多反映時代之變、中國之變、人民之呼的優秀作品。
羊城晚報:接下來將有哪些發展規劃?
張培忠:為了迎接開館,廣東文學館還于今年5月精心組織了三場“鵝潭夜話”品牌訪談活動,邀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紫江講座教授許子東,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會長兼作家專委會主任穆欣欣,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青年評論家叢治辰、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陳楸帆等與廣東作家對談。
同時,5月還將上演3場關于魯迅的“文學小劇場”,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魯迅長孫周令飛先生訪談,以及“大作家牽手小作家探館”“青年作家走進廣東文學館”“國際化視野下粵港澳大灣區網絡文學發展”“大灣風流”音樂詩會展演、“作家回家”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我們還計劃在廣東文學館設立“名家工作室”,促使優秀作品實現版權交易,助推網文“出?!?,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學事業的動力源泉,更好地發揮文學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廣東作家有信心也有能力,努力書寫好這個偉大的時代。
廣東文學館將與廣東文學院、《作品》雜志社聯袂打造“一館三體”:廣東文學館是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廣東文學院則聚集廣東文學創作、研究的主力軍、骨干力量;《作品》雜志社擁有文學名刊的重要平臺、傳播矩陣。一館三體,資源集聚,將為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