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嶺南文化“巨輪”誕生記:何鏡堂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筑設計
更新時間:2024-04-26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4月21日晚,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首次全面亮燈。珠江之畔,鵝潭之濱,一艘潔白溫潤的文化巨輪揚帆遠航。
白鵝潭藝術中心由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共同構成,高度為78.5米,地上11層,地下2層。
該藝術中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團隊領銜設計,建筑設計取“鵝潭寫意,云山藝境”之韻味,通過“時光拱廊”將三個場館連為一體,形似一艘即將啟航的白色“巨輪”。
橫跨兩岸的重量級超限大跨度雙層連廊提升工程,榮獲了中國建筑鋼結構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中國鋼結構金獎。
?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這艘長近360米的“文化巨輪”位于廣州“十三行”所在地白鵝潭一帶,與沿岸的白天鵝賓館、太古倉碼頭、沙面等景觀交相輝映,又與珠江新城一帶的廣州塔、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大劇院等文旅地標隔江呼應。
它既有深厚的海絲文化底蘊和商貿基因,也勾勒出面向未來的文化景觀天際線,營造千年商都新地標,激發濱江都市活力。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何鏡堂,深度解析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建筑設計理念、文化內涵與時代特征。
?何鏡堂院士接受羊城晚報專訪
嶺南文化“巨輪”揚帆遠航
羊城晚報:請您談談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設計理念?
何鏡堂: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建成,是廣東文化走向大灣區、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節點。我們用一種現代的手法表現出時代的興旺發達,藝術中心將成為廣東建設經濟大省、文化強省的重要場景和重要陣地。
藝術中心的總體創作理念為“兩觀三性論”——建筑要兼具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同時體現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融合。
?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與廣東文學館彼此獨立、各有特點。
廣東美術館陳列了大量嶺南畫派的精品力作,因此整體內部空間是流通的,可以根據布展需求進行改變。此外館內的背景墻均是淺色的,能夠讓觀眾一下子看到藝術品。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主要陳列傳統的非遺藝術品,而廣東文學館則是一個學習、研究與互動的場所。
而從建筑角度來說,三個場館的功能互相溝通,共同構成文化“巨輪”, 把嶺南文化推向全世界。在設計中,三館在上部形成各自獨立的塔樓體量,下部通過整體景觀、飛虹廊橋、共享藝術大廳、地下商業空間等共享共用的功能體形成整體的建筑基座。
每個場館的建筑設計都根據各自的使用功能來決定,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種流動性和可持續性為三館的內外溝通、兼容開放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也體現出嶺南文化實干、通融和創新的特點。
藝術中心呈現從兩側向中心逐漸抬升的疊級造型,呼應珠江邊的高度控制線。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猶如停靠珠江邊的文化巨輪。這恰恰是嶺南地域、文化與時代的高度融合,顯現出老城市新活力,象征著嶺南文化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羊城晚報:藝術中心有怎樣的建筑特點?
何鏡堂:首先是對原有地塊的改造,我們的設計團隊將原來距離江邊約40米的馬路改為從建筑底部穿過,最終保留了寬60米、高10米的完整界面,建成了一個架空的公共廣場。
市民能夠站在藝術中心中庭,穿過“時光拱廊”,在三個場館間自由行走,把白鵝潭的美景盡收眼底,享受藝術與自然的雙重滿足。
其次是建筑外立面幕墻大量采用潔白的彩釉玻璃和冰裂紋陶瓷面板,既對應了白天鵝的“白”,也擦亮了瓷器這張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幕墻線條呈不規則扭轉,使用大量斜面堆疊而成,高低錯落減少遮擋,符合濱水建筑的特性。
?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圖片源于網絡
此外,由于濱江退讓線和高度線控制,主體建筑面向珠江形成30米、50米、80米的三級天際線變化。第一層級為地面層,設有濱江景觀帶、親水棧道、親水平臺、白鵝潭大舞臺、架空廣場和下沉廣場等;第二層級為“飛虹廊橋”,連通了非遺劇場廣場和公園配套服務設施的屋面綠化;第三層次設有藝術共享大廳、30米屋頂花園、36.8米觀景廊以及美術館50米屋頂花園等。
我們運用了大量斜面堆疊出立體的、高低錯落的形態,打造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空間。希望觀眾在岸上就能看到這艘“巨輪”,走上平臺后不管在哪個角度,都能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根植嶺南傳統建筑的文化基因
羊城晚報:您如何理解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與白鵝潭之間的關系?
何鏡堂:白鵝潭一帶是廣州“十三行”所在地,有著深厚的海絲文化底蘊和商貿基因。三江交匯孕育人文灣區,這里不僅有著開闊的濱江視野,也是最能體現“老城市新活力”的地方。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位于珠江最寬處,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起點,與廣州十三行、永慶坊、文化公園等文化地標相連,體現了千年商都的開放繁榮,傳承因水而興的城市發展脈絡。
從歷史上看,白鵝潭水陸相連的多元共享空間延續至今。飛跨兩岸、橫貫中央的巨型拱橋,寓意廣州發揮著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樞紐作用,又寓意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交融互通。
?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位于三江交匯處 圖片源于網絡
羊城晚報: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在哪些方面體現了嶺南特色、廣府文化?
何鏡堂:廣州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云山珠水”的城市格局,受氣候影響,嶺南建筑在選材上對遮陽、通風、隔熱、防潮有一定要求。我們從很多廣府建筑中可以發現,廣州人喜歡室內外相融合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
白鵝潭藝術中心根植嶺南傳統建筑的文化基因,凸顯開放、通透的特點。市民可以從廣場自由進入三個場館,場館之間建有平臺聯通,與室外環境相融。市民通過視角的轉換,既能近距離欣賞室內展陳效果,也能在三層拱廊的最高處遠眺絕美江景。
?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圖片源于網絡
城市與生態的和諧共生
羊城晚報:您對藝術中心的未來有怎樣的期許?
何鏡堂:在我看來,好的建筑應當將地域、文化、時代融為一體,讓觀者的內心和思想得到升華。歷史上能夠流傳下來的建筑作品,至今仍在發揮重要的文化作用。因此我希望藝術中心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夠通過建筑的語言、空間的總結,讓市民久久回味。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中,公共空間的營造是居于首位的。
人文灣區就是要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一直強調保留最有活力的濱江公共空間,在濱水岸線設置親水棧道和活動平臺,打造“白鵝潭大舞臺”——展示大灣區文藝成果的特色舞臺。這些公共空間可以作為市民日常觀看白鵝潭三江六岸城市景觀的觀景點,也是激發藝術中心全天候城市活力的焦點。
除了公共性,我們還要注重珠江岸線的生態性和審美性,保持水清岸綠的自然環境。“鵝潭飛虹”的通廊讓來自四海的人都能夠到達,可以說內部看得見文脈,外部望得見山水。
事實上,并不存在“一百分”的建筑,建筑沒有唯一性,我希望把答案交給即將前來體驗的市民。我們的團隊在建設過程中秉持著匠人精神,我相信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一定是有人氣和流量的,也將帶動周邊的文化發展和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