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省作協負責同志應邀出席中國作協“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系列活動
更新時間:2024-04-02 來源:廣東作家網
3月29日至4月1日,中國作家協會“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系列活動在京、津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領導李敬澤、吳義勤、邱華棟、胡邦勝、施戰軍、李一鳴、鄧凱,中國作協副主席莫言等中國作協領導,香港作家代表團團長潘耀明、澳門作家代表團團長吳志良等43名港澳作家代表,以及有關方面領導、專家出席歡迎儀式和系列活動。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主席蔣述卓應邀出席有關活動。
“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是中國作協進一步加強團結、聯系、服務廣大作家的創新舉措,旨在讓港澳作家感受文學大家庭的親切氛圍,共享文學事業的尊嚴、榮光和自豪,增強文化自信,擘畫最大同心圓,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3月29日,張培忠、蔣述卓先后參加了系列活動之歡迎儀式、“光輝歲月,攜手同行”——港澳文學暢談會、“文學之夢,海闊天空”——作家創作研討會、“穿越文學史”——參觀中國現代文學館、新時代港澳故事分享會、歡迎晚宴等活動。
張培忠在出席“文學之夢,海闊天空”港澳作家創作研討會(小說編劇組)活動中發言表示,港澳文學淵源于祖國母體,發端于現代報刊,蓬勃發展于風起云涌的時代大潮和商業社會。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創造和一年又一年的時間沉淀,港澳文學毫無愧色地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一脈,成為中國文學百花園里一簇奇異而艷麗的花朵。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在1591年游歷澳門時寫下4首詩,其中第一首《香岙逢胡賈》寫道:“不住田園不樹商,峩珂衣錦下云檣,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詩中所呈現的海洋性、商業性、市民性、開放性、包容性,一以貫之成為港澳文學的重要特質。新時期,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港澳文學在保持博采眾長和多元共生的特點的同時,更加強化了文化傳承和家國情懷。比如潘耀明、周蜜蜜、廖子馨、葛亮等的創作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尤其是葛亮書寫中國近現代歷史主題“中國三部曲”長篇小說《北鳶》《朱雀》《燕食記》,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推動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書寫的重要成果。
張培忠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廣東省作家協會把握歷史機遇,扭住關鍵環節、突出重點領域、狠抓貫徹落實,鍥而不舍地推動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一是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融合發展。二是積極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三是精心打造新時代灣區文學精品力作。
張培忠說,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新的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省作協要從國家所望、港澳所需、廣東所能中找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一是肩負新的文化使命,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灣區故事。計劃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港澳作家作品出版扶持計劃”項目、重點作品扶持和粵港澳大灣區網絡文學重點工作等。二是厚植新質生產力,推動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廣東文學館并于今年5月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精心布置“港澳臺僑文學展廳”。培育做強樟木頭“中國作家第一村”,吸收港澳作家開展駐村創作等。三是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灣區文學發展新格局。著眼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人才高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傳播工程,更好推動廣東文學、灣區文學、中國文學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和中國文學的影響力,以文學的方式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蔣述卓在出席“文學之夢,海闊天空”港澳作家創作研討會(詩歌散文組)活動中發言表示,建設人文灣區,需要粵港澳大灣區的作家攜手共進,共同努力。為此,省作協也計劃開展一系列活動,促進大灣區文學的交流與發展。比如計劃向港澳作家征集反映大灣區歷史與建設成就的作品,為入選作家提供出版機會;在《作品》《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中為港澳作家設立專欄,推動他們的作品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認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