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新時代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峰會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四屆三次理事會全體會議在廣州舉辦
更新時間:2024-03-26 作者:呂淑娟來源:廣東作家網
3月21日至22日,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廣東省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新時代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峰會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四屆三次理事會全體會議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廣東省委宣傳部領導,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出席會議并作主旨發言。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梁鴻鷹,廣東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蘇毅,廣東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出席會議。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會成員以及全國報告文學知名專家、學者等約100人參加會議。
3月21日上午,舉行新時代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峰會,由徐劍和梁鴻鷹主持。
邱華棟指出,報告文學是最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魅力的獨特文學樣式、主流文學體裁,以文學形式反映現實生活,在報告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話語、彰顯中國文學審美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廣闊的創作空間,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和美好的前景。一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統領,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廣大報告文學作家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貫徹落實到新時代報告文學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文藝觀,牢牢把握文學正確方向,不斷提高深刻認識現實、理性分析事物、藝術表現生活的能力,以文學方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和力量,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二是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打造新的扛鼎之作。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文學的形式演繹時代變遷、反映多彩生活,主動講好恢弘的中國故事,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三是要厚植新質生產力,探索新的破圈之道。要抓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契機,發揮文學作品作為一切文藝“母本”的獨特效應,推動報告文學精品創作,從源頭開始夯實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共融發展的基礎。加快文學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加強文學作品數字化生產,運用新載體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開發文學IP、延伸產業鏈條,聯合促進文學“破圈”“跨界”傳播。四是要錨定“做人的工作”,樹立新的文學形象。要充分發揮組織優勢、體制優勢和人才優勢,廣泛團結廣大作家,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拓展服務對象,提高服務質量,主動為作家、文學從業者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牽線搭橋,吸引團結新的作家群體,努力吸納更多優秀的青年作家、網絡作家、業余作者,成為報告文學創作的生力軍。
徐劍表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堅持團結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界,組織深入生活,推動文學創作,為新時代新征程繁榮社會主義文學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高地和世界的未來之城上,中國報告文學要直面中國的新發展、新氣象。報告文學作家要轉換自己的視角和寫作落腳點,個人的語言體系、知識儲備、寫作方向應當向粵港澳大灣區轉移,從炊煙裊裊的鄉愁、鄉土中國轉向城市文明,以新興的科技人類書寫中國新型城市文學。世界未來的中心可能落在深圳的華為、騰訊等大公司,一線的報告文學作家要打開視野,擁抱新變化,實現科技與文學詩化相結合,認真采訪科學家、企業家,了解新興的人類科技走廊,認識富有企業責任和契約精神的“新科技人類”。目前報告文學創作正處于強盛期,要推動中國報告文學的高質量發展。首先,報告文學作家要敬畏和珍惜優質的題材,例如長征出發90周年、建軍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以及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電動汽車、生態文明等重大題材,要提前做好儲備,具備相關的思想積累、經驗積累、知識積累和文學積累,進而創作出不負優質選題的優秀作品。其次,報告文學作家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保持敏銳犀利的目光。報告文學的寫作不能高高在上,要把資料庫轉換成文學口吻、文學語言,到采訪中去、到現實中去,相信第一感覺,抓住采訪時的興奮點、細節點、文學點。為寫好一個優質的重要題材,要安排至少三個月、多達半年時間用于采訪,再用半年時間落筆寫好作品。如果說非虛構是民間立場的寫作,那么報告文學就是殿堂的寫作、國家行為的寫作。在某種程度上,報告文學是中國寫實界的“國家隊”,承擔了國家的使命和責任。
張培忠指出,廣東是報告文學創作的發祥地,一百多年來,無論從革命到建設,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廣東報告文學創作一直勇立潮頭,破浪前行,創作了一大批深刻反映時代特色、謳歌人民創造歷史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品。廣東作協堅定一條道路,把握兩個重點,打造三支隊伍,推動四項改革,促進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廣東報告文學創作出現三個新態勢:一是從“輕騎兵”到文學重器的轉型;二是從平臺建設向文本研究延伸;三是從政策保障到資金支持提升。廣東要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優勢,鍥而不舍推動新時代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第一,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鍛造“讀懂中國”的利器。報告文學作家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總結把握這一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實踐要求,用這一思想解讀時代、解讀中國、解讀世界,同時指導實踐、指導工作、推動創作。第二,要全面占有生活,用事實來呈現一種超越現實的真實。報告文學創作的基本特質除了關注生活、卷入生活、思考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占有生活,為報告文學創作的最根本的特質——非虛構服務。第三,要努力突破邊界,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新質創造力。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報告文學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在不斷強化自身特質的同時,其創作技法和業態的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中國報告文學不僅要推進創作,還要開展研究;不僅要發展事業,還要發展產業;不僅要加強省際聯系,還要拓展國際交流;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還要提升中國報告文學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讓中國的“非虛構”寫作、中國的報告文學寫作成為國際輿論場上一種日益強大的寫作力量,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李曉東認為,報告文學離新時代文學特別近,要發揮新聞性和“輕騎兵”的作用。中國作家協會對新時代文學的許多工作部署,已經由理論闡述變成具體的工作安排,比如,推出“新時代山鄉巨變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倡導深入新時代、深入生活,創建扎根人民實踐點;在湖南益陽的清溪村推動文學助力鄉村振興,都產生明顯效益,在新時代國之大者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中國報告文學及時、準確、生動、鮮活反映,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穩、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中國報告文學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新時代,特別是反映新質生產力;要及時反映社會,哪里有急難險重的事情,哪里就要有報告文學作家的身影,及時發揮文學的作用。文學和新聞報道不一樣,報告文學不僅有新聞性,還有文學性,不僅可以反映現實,還可以傳之久遠。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認為,新質報告文學是指具有新時代內容、新的敘事品質的報告文學。新質報告文學創作不是為了趕時髦,它關聯著時代的新的話題,也是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報告新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新時期新時代賦予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報告文學作為時代文體,比其他文體更能發揮“輕騎兵”的作用。為此,報告文學作家更需要關注、學習新的知識。好的報告文學應該是具有獨家挖掘新信息的作品。要有新的信息、新的挖掘,要穿透思想力度,給人以思考和精神力量,要具有非虛構審美品質。作家要回到報告文學文體本身,回答時代的呼喚、時代的命題、讀者的期待。不能做現成材料的搬運工、加工者,要有新的發現、新的開掘、新的思考,接通報告文學寫作與普通人的生活之間聯系。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提出新時代報告文學創作要注重處理的十大關系,即立意高與下的關系、題材的大與小的關系、內容的新和舊關系、采訪的深與淺關系、故事的優與劣關系、人物的特與長關系、結構的巧與拙關系、手法的虛與實關系、文字的精與粗關系、表達的美與陋關系。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楊曉升認為,報告文學創作這些年來成績顯著,報告文學作家在記錄時代、反映中國現代化進程、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提升中國形象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報告文學的生命力是真實,其魅力也是真實。為了真實,報告文學寫作者都付出了辛勤勞動。報告文學應該既要書寫主旋律,又要回應百姓的關切。要關注百姓命運,貼近百姓生活。社會是多元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應該用不同層次的、更多手法和角度的作品來表現。一個健康的創作生態需要大家共同營造,首先是輿論環境,然后是出版機構、作家協會的指導思想,還有作家自身的選擇。要獨立思考、獨立策劃選題,寫出與群眾同頻共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題材。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陳啟文認為,報告文學最難之處在于采訪。要嚴格遵守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做到沒走到的,不寫,沒聽到的,也不寫。
3月21日下午,召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四屆三次理事會全體會議。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會員代表等圍繞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工作進行總結交流,探討經驗和工作方法,提出現存問題、面臨挑戰及應對措施。
3月22日上午,分組舉行論壇式討論交流,會議由梁鴻鷹主持。會上,全國報告文學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報告文學創作態勢、發展方向等主題展開研討,以期推動新時代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暉認為,報告文學最重要的價值作用是對現實的真實把握,也即非虛構精神的強化和踐行,這一點是報告文學相較其他文體來講最核心的文體要素。報告文學是具有強烈現實關懷的文體,即時代文體。一個報告文學作家首先是思想者,要對當下紛繁復雜的時代進行現實關照、評判。強烈的現實關懷是報告文學的重要價值。讀者閱讀報告文學,主要是看作家如何看社會、看時代的。報告文學要高質量發展,一定要超越新聞模式,要趨向于思想性、主題性。因為讀者或者環境逼迫作家不得不這樣做,這種趨向是讀者對于報告文學的文體期待的位移。讀者期待的不是新聞,而是新聞里面作家對重大新聞事件、重大新聞人物的有深度、有廣度的認知和思考,即新聞背后的新聞。記者報道是中立立場,而報告文學家創作一定要有主體要素。報告文學要有文獻性,這是報告文學成為優秀作品甚至經典作品的必要條件。報告文學的價值還在于文體的自覺。外在要素再好,內部運行規律要求要有自身創新、更新的體制,包括敘事的角度、結構、語言的啟示等等。報告文學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文體體式,這是高質量發展內在的、恒久的趨向。
宜興陶都文學院創辦人徐風認為,報告文學作家要有強大的解讀歷史資料的能力,同時應該具備重返和修復歷史現場的能力,用文學保住歷史的真實。報告文學寫作的核心是忠于真實,用藝術手段來維護、涵養真實,讓真實立體化、審美化,堅守真實的倫理邊界。
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長游和平介紹了湖南省作協抓報告文學隊伍建設的基本情況。
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燕燕就個人寫作經驗進行分享,認為報告文學是非虛構的真實界線之下的其中一個寫作門類。非虛構的外延更大,除了報告文學門類之外,還有比較普遍流行的口述實錄、田野調查,以及其他即時性的個體性的文字表達。表示更接受自覺選擇的題材,寫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活,這樣才能得心應手。
解放軍出版社副總編輯丁曉平認為,要避免報告文學同質化,要做到“四個寫”:寫自己喜歡的、自己想寫的東西;寫別人沒有寫出來的東西;寫給人們帶來積極影響的東西;寫那些能讓時間留下來的東西。在采訪、寫作的過程,要做到“兩個不”:不要相信一個人的口述史,因為每個人所講的都站在個人角度、立場上,哪怕是現場的親歷者,都不一定準確和正確;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成為歷史,要具備梳理和剪裁的能力。報告文學要掌握三個藝術:一是掌握采訪的藝術,將動態和靜態的采訪相結合;二要掌握結構的藝術,結構要符合作品本身的特質,貼合它的機理、味道、氣味,不能光顧著結構而結構;三要掌握想象的藝術,想象使文本獲得飛翔的能力。
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山西文學》主編魯順民分享了個人創作經驗,認為報告文學寫作一定要有人生積累、學養積累。報告文學是考驗思考能力、人生積累、對社會的認識的文體,報告文學天生是知天命的文體。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紀紅建結合個人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年創作委員會和湖南毛澤東文學院的工作經歷,暢談報告文學青年作家的培養和發掘,認為要讓有潛質或者有欲望的其他文體的作家投身于報告文學隊伍中。一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除了寫作之外,在文本上、藝術上、思想上要創新求新。一個作品的深度和寬度不在于作家行走得多么遠,而是取決于作家思想的深度和寬度。
論壇交流時,張培忠強調,要維護和重振報告文學文體的尊嚴。一要做到“早出工、多下田、干重活”;二要慢些、少些、更好些;三要加強對報告文學理論研究;四要培育報告文學青年隊伍;五要順應融媒體時代進行傳播。作品的完成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可改編成電視、電影、紀錄片、動漫等其他產品,放大報告文學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徐劍作會議總結指出,新時代報告文學作家生逢盛世,要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書寫,要借鑒非虛構生動、精彩、獨特、充滿陌生化和個性化的敘事方式,要用思想的光芒來照亮整個題材。廣大報告文學作家要更加團結起來,尊重報告文學的寫作,繼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傳遞時代強音,表現時代主旋律,彰顯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梁鴻鷹主持小結時指出,中國報告文學理事會要在各地積極申辦,交流互鑒、傳經送寶,一起書寫新時代的故事。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報告文學作家要提高主人翁責任意識,齊心協力發展中國報告文學事業,共同維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權益,提高報告文學在文學界和社會各界的美譽度、認可度。?
會后,還組織了“全國報告文學名家看廣東”采風活動。